在物流管理中,運用EDI係統的優點在於供應鏈組成各方基於標準化的信息格式和處理方法,通過EDI共同分享信息,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4.自動跟蹤技術

物流係統中最新應用的自動跟蹤技術主要有以下兩個:地理信息係統和全球定位係統。

1)地理信息係統地理信息係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起來的地理學研究新成果,是多種學科交叉的產物。它以地理空間數據為基礎,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適時地提供多種空間的和動態的地理信息,是一種為地理研究和地理決策服務的計算機技術係統。

GIS的基本功能是將表格型數據(無論它是來自數據庫、電子表格文件還是直接在程序中輸入)轉換為地理圖形顯示,然後對顯示結果瀏覽、操作和分析。

其顯示範圍可以從洲際地圖到非常詳細的街區地圖,顯示對象包括人口、銷售情況、運輸線路以及其他內容。

物流管理中應用GIS,主要是指利用GIS強大的地理數據功能來完善物流分析技術。國外公司已經開發出利用GIS為物流分析提供專門分析的工具軟件。

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軟件集成了車輛路線模型、網絡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設施定位模型等。

(1)車輛路線模型。用於解決一個起始點、多個終點的貨物運輸中,如何降低物流作業費用,並保證服務質量的問題,包括決定使用多少輛車和每台車的行駛路線等。

(2)網絡物流模型。用於解決尋求最有效的分配貨物路徑問題,也就是物流網點布局問題。例如,將貨物從N個倉庫運往到M個商店,每個商店都有固定的需求量,因此需要確定由哪個倉庫提貨送給哪個商店,並且使運輸代價最小。

(3)分配集合模型。可以根據各個要素的相似點把同一層上的所有或部分要素分為幾個組,用以解決確定服務範圍和銷售市場範圍等問題。例如,某一公司要設立X個分銷點,要求這些分銷點要覆蓋某一地區,而且要使每個分銷點的顧客數目大致相等。

(4)設施定位模型。用於確定一個或多個設施的位置。在物流係統中,倉庫和運輸線共同組成了物流網絡,倉庫處於網絡的節點上,節點決定著線路。如何根據供求的實際需要並結合經濟效益等原則,在既定區域內設立多少個倉庫,每個倉庫的位置、規模,以及倉庫之間的物流關係等,都能運用此模型較好地解決。

2)全球定位係統全球定位係統(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由一係列衛星組成的,能24小時提供高精度的世界範圍的定位和導航信息的係統。準確地說,它是由24顆沿距地球12

000公裏高度的軌道運行的NAVSTAR

GPS衛星組成,不停地發送回精確的時間和它們的位置。GPS接收器同時收聽3~12顆衛星的信號,從而判斷地麵上或接近地麵的物體的位置,還有它們的移動速度和方向等。

在物流管理中,GPS是非常先進和實用的工具。在物流配送過程中,經常要涉及貨物的運輸倉儲、裝卸、送遞等處理環節,對各個環節涉及的問題如運輸路線的選擇、倉庫位置的選擇、倉庫的容量設置、合理裝卸策略、運輸車輛的調度和投遞路線的選擇等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決策分析,這將有助於物流配送企業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率。事實上,這些問題都涉及地理要素和地理定位導航,全球定位與導航正是GPS的長處所在,因此,GPS技術是全程物流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10.2 物流信息係統

10.2.1 物流信息係統概述

1.物流信息係統的概念

物流信息係統是把物流和物流信息結合成一個有機的係統,用各種方法選擇收集輸入物流計劃的、業務的、統計的各種有關數據,經過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計算機處理,即根據管理工作的要求,采用特定的計算機技術,對原始數據處理後輸出對管理工作有用的信息的一種係統。

從物流信息係統來說,信息和物流是同時進行的,其關鍵是兩者內容相一致。為此,必須信息先行,信息跟不上,就什麼都談不上。物流信息係統所要解決的問題有:①縮短從接受訂貨到發貨的時間;②庫存適量化;③提高搬運作業效率;④提高運輸效率;⑤使接受訂貨和發出訂貨更為省力;⑥提高接受訂貨和發出訂貨精度;⑦防止發貨、配貨出現差錯;⑧調整需求和供給;⑨信息谘詢。

物流信息係統就是要解決好上述這些問題,所有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對客戶的服務水平和降低物流總成本。

現代物流管理以信息為基礎,因而企業建立物流信息係統越來越具有戰略意義。

首先,在企業日益重視經營戰略的情況下,建立物流信息係統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具體說來,為確保物流競爭優勢,建立將企業內部的銷售信息係統、物流信息係統、生產供應係統綜合起來的信息係統勢在必行。

其次,由於信息化的發展,各企業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密。如何與企業外銷售渠道的信息係統、采購係統中的信息係統以及運輸信息係統連接起來,將成為今後重點研究解決的課題。

最後,企業物流已經不隻是一個企業的問題,進入社會係統的部分將日益增多。在這種形勢下,物流信息係統將日益成為社會信息係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物流信息係統的功能

物流係統的不同階段和不同層次之間通過信息流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因而在物流係統中,總存在著對物流信息進行采集、傳輸、貯存、處理、顯示和分析的物流信息係統。它的基本功能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麵。

1)數據的收集和錄入物流信息係統首先要做的是用某種方式記錄下物流係統內外的有關數據,集中起來並轉化為物流信息係統能夠接收的形式並輸入到係統中。

2)信息的存貯數據進入係統之後,經過整理和加工,成為支持物流係統運行的物流信息,這些信息需要暫時存貯或永久保存,以供使用。

3)信息的傳遞物流信息來自物流係統內外有關單元,又為不同的物流職能所用,因而克服空間障礙的信息傳輸是物流信息係統的基本功能之一。

4)信息的處理物流信息係統的最基本目標,就是將輸人數據加工處理成物流信息。信息處理可以是簡單的查詢、排序,也可以是複雜的模型求解和預測。信息處理能力的強弱是衡量物流信息係統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麵。

5)信息的輸出物流信息係統的目的是為各級物流人員提供信息。為了便於人們的理解,係統輸出的形式應力求易讀易懂、直觀醒目,這是評價物流信息係統的主要標準之一。

完善的物流信息係統還應該為企業提供物流係統管理和運作的有關“平台”。

第一是物流運作協同平台:企業在該平台上可以運作完成各種運營流程。例如,物料的采購流程中詢價、定購合同、收料、支付等活動可以在信息係統中完成,使企業內部操作人員、設計人員、財務人員和外部合作夥伴更好地、高效率地工作。

第二是信息共享平台:企業內部的員工、外部合作夥伴在相關的控製機製下,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通過電話、發紙介質文件、信件獲取信息,這可以解決信息溝通的一致性、及時性問題。例如,企業內部生產部門共享營銷部門收集的市場需求信息,供應鏈上遊共享下遊的生產信息。

第三是決策支持平台:為企業決策提供群決策的虛擬空間,它使企業的決策者不在同一會議廳也能進行討論和決策。

3.物流信息係統的層次

物流信息係統從本質上講是把各種物流活動與某個整合過程連接在一起的通道,整合過程應建立在四個功能層次上:交易層次、管理控製層次、決策分析層次以及戰略計劃製定層次。

1)交易層次交易層次係統是用於啟動和記錄個別的物流活動的最基本的層次。交易活動包括記錄訂貨內容、安排存貨任務、作業程序選擇、發運、定價、開發票,以及客戶查詢等。交易係統的特征是格式規則化、通信交互化、交易批量化,以及作業逐日化,強調了信息係統的效率。

2)管理控製層次管理控製層次的主要作用集中在功能衡量和報告上。功能衡量對於提供有關物流服務水平和資源利用等的管理反饋來說是必要的。因此,管理控製以可評價的問題為特征,它涉及評價過去的功能和鑒別各種可選方案。當物流信息係統有必要報告過去的物流係統功能時,物流信息係統是否能夠在其被處理的過程中鑒別出異常情況也是很重要的。

3)決策分析層次決策分析層次的主要作用集中在決策應用上,協助管理人員鑒別、評估和比較物流規劃上的可選方案。決策分析也以戰略上的和可評價的問題為特征。與管理控製不同的是,決策分析的重點在於評估未來戰略上的可選方案,並且它需要相對鬆散的結構和靈活性,以便作範圍較廣的選擇。因此,用戶需要有更多的專業知識和培訓去利用本身的能力。決策分析的應用要比交易應用少,物流信息係統的決策分析趨向於更多地強調有效果,而不是強調效率。

4)戰略計劃製定層次戰略計劃製定層次主要體現在信息支持上,以期開發和修改物流計劃,戰略計劃製定層次是決策分析層次的延伸,更注重於長期性。

10.2.2 物流信息係統設計

物流信息係統是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現代物流管理相結合的產物,建立以計算機為主要手段的物流信息係統已經成為現代企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實現組織目標的戰略措施。物流信息係統涉及企業的內部管理機構、管理人員以及外部的供應商、客戶,係統的建設者必須深刻理解企業所在行業的運作特點和發展趨勢,考慮企業的管理體製、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相互匹配、相互促進,考慮人的習慣、心理狀態及現行的法律、行政法規、慣例和社會、政治諸因素。

係統的目標、規模、功能和實施步驟必須與企業當前的發展水平(如管理水平、業務水平、員工素質等)、能力(如資金、技術、文化、習慣)相適應。係統的結構應有較好的開放性,既要滿足企業當前的業務管理的需要,也要適應企業未來發展的要求。

現代物流信息係統不是一個簡單的單模塊、單流程的係統,而是包含了對企業物流運營當中涉及的物流計劃、訂單處理、作業控製、結算、質量監督、時間管理、財務管理等多方麵的信息管理。因此,建立企業物流信息係統,不是單項數據處理的簡單組合,必須要有係統的分析與設計。

1.需求調研與分析

建設任何滿足企業物流管理要求、符合企業行業特點的物流信息管理係統,首先需要對企業現有的作業流程、管理方式、組織結構等有詳盡的了解,同時也需要對企業所處行業的業務特點、規範有所了解,正確、合理的調研方法與手段是了解這些基本資料的前提,隻有使用正確的方法才能保證所獲取的信息的準確無誤。

1)需求調研方法需求調研的方法慣常使用的有兩種:問卷調查與訪談。

問卷調查一般是根據企業所處的行業特點、企業的組織結構方式設計出相應的問卷,由企業組織人員填寫。問卷的設計要包含未來物流信息係統的全部相關使用部門。問卷的問題包括企業的業務流程,部門間信息或數據流轉的方式、內容,業務處理的原則,財務管理的原則、方式、控製手段等。

問卷調查主要是使調研人員對企業的整體情況有一個概括的了解,同時通過問卷調查,了解企業當前的管理現狀、信息類型、報表方式等,為進一步的訪談奠定基礎。

訪談主要是針對企業的業務骨幹、部門主管、高層管理人員的一種交互式的調研方法。

在企業實際的運營當中,那些在基層從事一線生產勞動的業務骨幹對實際的業務流程最為熟悉,同時也對業務工作過程中所發生的問題、客戶的要求、供應商的業務運作都比較了解,對調研人員了解企業的業務、熟悉企業所處行業的特點有很大的幫助。但同時也須注意,在一線工作的人員往往受日常工作習慣所限,對改變工作流程,加強作業控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因此,調研人員應對訪談的結果認真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對部門主管的訪談通常是訪談工作的重點,部門主管是溝通基層作業與高層管理之間的橋梁,了解一線作業的情況,同時也比較了解高層領導對企業的管理思想和要求,同時,部門主管出於自身工作的需要,能夠對信息管理提出比較詳細和具體的要求,因此,對部門主管的訪談對物流信息係統的建設是十分重要和不可或缺的。

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是企業發展和經營決策中的主要角色,對高層管理人員的訪談要把握重點,真實準確地了解企業的發展方向和高層管理人員的管理思路、方法、手段,這對確定物流信息管理係統的設計目標非常重要,同時,經過訪談,也可以讓高層管理人員對物流信息係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物流信息係統建設的複雜性有足夠的思想準備。高層管理人員對物流信息係統的正確認識對保證物流信息係統建設的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2)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物流信息係統建設中的重要階段,通過對調研結果分類整理,對相關的數據采用數理統計的方法進行分析,找出數據之間的相互關係,同時確定企業目前業務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導致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從而確立物流信息係統需要解決問題的重點。

需求分析所采用的方法多涉及管理統計學的許多知識,在此不作更多的介紹,可參考相關的文獻與資料。主要是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的方法,針對不同類別的調研結果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

2.數據流程設計

數據流程的設計既涉及實際的業務操作流程,也涉及物流信息係統的管理流程。流程設計分成主流程設計與子流程設計兩部分。

主流程設計是針對係統的主要功能模塊之間的數據流向進行的流程設計,一個物流信息係統所涉及的管理信息包括了運輸、倉儲等眾多作業環節的信息,而這些作業環節在物流作業當中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的關係,信息的傳遞十分頻繁。所以,在主流程設計中要明確這些模塊、子係統之間的數據關係、數據類型、主次順序等。

子流程設計是針對具體的每一功能模塊中的數據關係、數據類型、主次順序進行的。子流程設計與實際的業務操作有很緊密的關係,對實際業務操作具有很大的影響。

流程設計的結果采用數據流程圖的方式體現。

3.功能模塊劃分

在物流信息管理係統建設中,功能模塊的劃分對係統的整體結構影響很大,如上所述,一個龐大的物流信息管理係統涉及了企業的各個業務操作環節,而每個環節的作業特點各不相同,因此,每個操作環節、每個作業崗位所關心的信息也不相同。同時模塊化設計便於係統的升級、改造,係統功能的增加,係統的靈活定製。

係統模塊的劃分主要從兩方麵考慮,一方麵從業務操作考慮;另一方麵從係統使用維護考慮。模塊劃分的原則由上至下、由簡到繁、逐級劃分。對企業來說,當實施物流信息係統時,應根據企業自身的行業特點和自己的物流業務流程,劃分自己的物流信息係統的結構模塊(參見10.3典型物流信息係統分析)。

4.物流信息係統的實現

係統實現階段的工作要根據係統設計說明書的要求統籌安排、分步實施。係統實現的主要任務有:①硬件、係統軟件購置及安裝調試。②程序編碼,程序及程序係統的調試。③準備數據、輸人數據。④人員培訓。

10.2.3 物流信息係統實施

係統實施是新係統開發工作的最後一個階段。所謂實施指的是將係統設計階段的結果在計算機上實現,將原來紙麵上的、類似於設計圖式的新係統方案轉換成可執行的應用軟件係統:它是對係統分析、係統設計階段工作的校驗,又是取得用戶對新係統信任的關鍵階段。

物流信息係統實施階段的主要任務包括:

(1)按總體設計方案購置和安裝計算機網絡係統。此項工作隻需按總體設計的要求和可行性分析報告對財力資源的分析,選擇適當的設備,通知供貨商按要求供貨並且安裝。硬件的購置及安排包括購置計算機及其外圍設備、網絡設備、環境和電源等輔助設備以及機房設備等。購置設備過程中根據設備性能特點選擇專門的技術人員參與和承擔。

(2)程序設計和軟件購置。程序設計人員按照係統設計的要求和程序說明書的規定,采用某種程序設計語言來實現各個功能模塊的程序編寫工作。軟件購置主要包括係統軟件、輔助軟件、應用軟件和應用軟件包的購置。

(3)人員培訓。人員培訓是係統實施階段必須完成的一項工作。人員培訓的內容包括管理信息係統知識的教育、計算機操作培訓等。人員培訓的過程也是考查及檢查係統結構、硬件設備及應用程序的過程。操作人員通過對係統的不斷認識與了解,就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及時地向技術人員提出,以便及時地對係統加以改進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