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7.1 庫存管理概述

7.1.1 庫存的概念

一般來說,庫存是指處在儲存狀態的物品。廣義的庫存還包括處於製造加工狀態和運輸狀態的物品。通俗一點說,庫存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現在和將來的生產或者銷售而儲備的資源。在生產製造企業,庫存品一般包括原材料、產成品、備件、低值易耗品以及在製品;在商品流通企業,庫存品一般包括用於銷售的商品以及用於管理的低值易耗品。庫存對市場的發展、企業的正常運作與發展起了維持銷售產品的穩定,維持生產的穩定,平衡企業物流,平衡企業流動資金的占用等重要作用。

7.1.2 企業庫存類型

庫存的分類方式很多,從企業生產經營的角度可以進行以下兩種分類。

1.按庫存的用途進行分類按庫存的用途,企業持有的庫存可分為:

(1)原材料庫存。原材料庫存是指企業通過采購和其他方式取得的用於製造產品並構成產品實體的物品,以及供生產耗用但不構成產品實體的輔助材料、修理用備件、燃料以及外購半成品等,是用於支持企業內製造或裝配過程的庫存。

(2)在製品庫存。在製品庫存是指已經過一定生產過程但尚未全部完工,在銷售以前還要進一步加工的中間產品和正在加工中的產品的庫存。在製品庫存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生產一件產品需要生產時間。

(3)維護/維修/作業用品庫存。維護/維修/作業用品庫存是指用於維護和維修設備而儲存的配件、零件、材料等的庫存。

(4)包裝物和低值易耗品庫存。包裝物和低值易耗品庫存是指企業為了包裝本企業產品而儲備的各種包裝容器和由於價值低、易損耗等原因而不能作為固定資產的各種勞動資料的儲備。

(5)產成品庫存。產成品庫存就是已經製造完成並等待裝運,可以對外銷售的製成產品的庫存。

2.按庫存的目的進行分類

(1)周轉庫存。周轉庫存又稱經常庫存,是指在正常的經營環境下,企業為滿足日常需要而建立的庫存。

(2)安全庫存。安全庫存又稱緩衝庫存,是指用於防止和減少因訂貨期間需求率增長或到貨期延誤所引起的缺貨而設置的儲備。

(3)季節性儲備。季節性儲備是指企業為減少原材料季節性生產和季節性銷售的影響而儲存的原材料或產成品。

7.1.3 企業庫存管理的目標

為了保證企業正常經營活動,庫存是必要的;但同時庫存又占用了大量的資金。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無論庫存過高或過低,都會給企業的生產或經營帶來麻煩,因此,庫存管理的目的在於用最低的費用,在適宜的時間和適宜的地點獲得適當數量的原材料、消耗品、半成品和最終產品,即保持庫存量與訂貨次數的均衡,通過維持適當的庫存量,減少不良庫存,使企業資金得到合理的利用,從而實現盈利目標。

一個希望最大限度獲取利潤的企業在庫存管理上至少有以下三個目標。

1.實現客戶服務目標廣義上說,客戶服務就是一個企業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從庫存管理的角度來看,客戶服務用來表示物料在需要時的可得性,而且是衡量庫存管理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

一般來講,高庫存水平可以導致在庫庫存可供量的改善和更加穩定的服務水平,較低的庫存水平會減少客戶訂單的滿足率,導致客戶服務水平的降低。但是高庫存水平會帶來高的庫存成本,因此,在庫存管理上,需要在給定的客戶服務目標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庫存總成本,使物流活動的總成本實現最小化。

2.提高生產運作效率良好的庫存管理可以使企業在保持合理的庫存水平的前提下,協調不同生產節奏的作業,保證生產的均衡性,減少生產的等待和轉換時間,增加生產能力,還能通過批量采購策略降低生產采購成本,從而大大提高企業的生產運作效率。

3.降低庫存投資從財務的觀點來看,庫存屬於資產,代表著一種被占用的不能用於其他目的的資金。庫存投資對財務績效的影響較大,一般企業的財務部門都希望盡可能少地保留庫存。因此,企業庫存管理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降低庫存投資,通過加快庫存周轉,提高資金周轉率,改善企業的財務環境,最終提高資產回報率。

7.2 企業庫存管理與控製方法

7.2.1 傳統企業庫存管理與控製方法

1.庫存管理分類方法

要對庫存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製,首先要對存貨進行分類。傳統的存貨分類方法有ABC分類法和CVA分類法。

1)

ABC分類法ABC分類法又稱重點管理法或ABC分析法。它是一種從名目眾多、錯綜複雜的客觀事物或經濟現象中,通過分析,找出主次,分類排隊,並根據其不同情況分別加以管理的方法。該方法是根據巴雷特曲線所揭示的“關鍵的少數和次要的多數”的規律在管理中加以應用的。通常是將手頭的庫存按年度貨幣占用量分為三類:A類是年度貨幣量最高的庫存,這些品種可能隻占庫存總數的15%,但用於它們的庫存成本卻占到總數的70%~80%;B類是年度貨幣量中等的庫存,這些品種占全部庫存的30%,占總價值的15%~25%;那些年度貨幣量較低的為C類庫存品種,它們隻占全部年度貨幣量的5%,但卻占庫存總數的55%。

除貨幣量指標外,企業還可以按照銷售量、銷售額、訂貨提前期、缺貨成本等指標將庫存進行分類。通過分類,管理者就能為每一類的庫存品種製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實施不同的控製。表7-1中列示了三種庫存類型的管理方法。

利用ABC分類法可以使企業更好地進行預測和現場控製,以及減少安全庫存和庫存投資。

2)

CVA管理法ABC分類法有不足之處,通常表現為C類貨物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而C類貨物往往也會導致整個裝配線的停工。因此,有些企業在庫存管理中引入了關鍵因素分析法,即CVA管理法。CVA管理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存貨按照關鍵性分成3-4類,即:①最高優先級。這是經營的關鍵性物資,不允許缺貨。②較高優先級。這是指經營活動中的基礎性物資,但允許偶爾缺貨。③中等優先級。這多屬於比較重要的物資,允許合理範圍內的缺貨。④較低優先級。經營中需用這些物資,但可替代性高,允許缺貨。

CVA管理法比起ABC分類法有著更強的目的性。在使用中要注意,人們往往傾向於製定高的優先級,結果高優先級的物資種類很多,最終哪種物資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CVA管理法和ABC分類法結合使用,可以達到分清主次、抓住關鍵環節的目的。在對成千上萬種物資進行優先級分類時,也不得不借用ABC分類法進行歸類。

2.庫存量的控製方法

傳統庫存理論認為,庫存控製的目的就是解決兩個基本問題:何時訂貨和訂多少貨。庫存控製的任務是用最小的儲備量保證供應,不缺貨,實現庫存總成本最低的目標。

1)庫存總成本的構成庫存總成本的構成主要包括庫存持有成本、訂貨或生產準備成本、缺貨成本。

(1)庫存持有成本。這是指為保持庫存而發生的成本,它可以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固定成本與庫存數量的多少無關,如倉庫折舊、倉庫職工的固定月工資等;變動成本與庫存數量的多少有關,如庫存占用資金的應計利息、破損和變質損失、安全費用等。變動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四項成本:資金占用成本、存儲空間成本、庫存服務成本和庫存風險成本。

(2)訂貨或生產準備成本。這是指企業向外部的供應商發出采購訂單的成本或指企業內部的生產準備成本。訂貨成本是指企業為了實現一次訂貨而進行的各種活動的費用,包括處理訂貨的差旅費、郵資、電報電話費、文書等支出。訂貨成本中有一部分與訂貨次數無關,如常設采購機構的基本開支等,稱為訂貨的固定成本;另一部分與訂貨的次數有關,如差旅費、郵資等,稱為訂貨的變動成本。

生產準備成本是指當庫存的某些產品不由外部供應而是企業自己生產時,企業為生產一批貨物而進行改線準備的成本。其中更換模、夾具需要的工時或添置某些專用設備等屬於固定成本,與生產產品的數量有關的費用如材料費、加工費等屬於變動成本。

訂貨成本和持有成本隨著訂貨次數或訂貨規模的變化而呈反方向變化,起初隨著訂貨批量的增加,訂貨成本的下降比持有成本的增加要快,即訂貨成本的邊際節約額比持有成本的邊際增加額要多,使得總成本下降。當訂貨批量增加到某一點時,訂貨成本的邊際節約額與持有成本的邊際增加額相等,這時總成本最小。此後,隨著訂貨批量的不斷增加,訂貨成本的邊際節約額比持有成本的邊際增加額要小,導致總成本不斷增加。

總之,隨著訂貨規模(或生產數量)的增加,持有成本增加,而訂貨(或生產準備)成本降低,總成本線呈U形。

(3)缺貨成本。庫存決策中另一項主要成本是缺貨成本。缺貨成本是由於外部和內部供應發生了中斷而產生的。當企業的客戶得不到全部訂貨時,叫做外部短缺;而當企業內部某個部門得不到全部訂貨時,叫做內部短缺。如果發生外部短缺,將導致發生延期交貨、失銷、失去客戶的情況。

延期交貨可以有兩種形式,或者缺貨商品可以在下次規則訂貨中得到補充,或者利用快速延期交貨。如果客戶願意等到下一個規則訂貨,那麼企業實際上沒有什麼損失;但如果經常缺貨,客戶可能就會轉向其他供貨商。如果缺貨商品延期交貨,那麼就會發生特殊訂單處理和運輸費用,延期交貨的特殊訂單處理費用要比普通處理費用高。由於延期交貨經常是小規模裝運,運輸費率相對要高,而且,延期交貨的商品可能需要從另一地區的一個工廠倉庫供貨,進行長距離運輸。另外,需要利用速度快、收費高的運輸方式運送延期交貨商品。因此,延期交貨成本可根據額外訂單處理費用和額外運費來計算。

盡管一些客戶可以允許延期交貨,但是仍有一些客戶會轉向其他供貨商,在這種情況下,缺貨導致失銷。對於賣方的直接損失是這種產品的利潤損失。這樣,可以通過計算這種產品的利潤乘以客戶的訂貨數量來確定直接損失。

如果由於缺貨,客戶永遠轉向另一個供貨商,那就是失去了客戶。由此,企業也就失去了未來一係列收入,這種缺貨造成的損失很難估計,需要用管理科學的技術以及市場營銷的研究方法來分析和計算。除了利潤損失,還有由於缺貨造成的信譽損失。信譽很難度量,在庫存決策中常被忽略,但它對未來銷售及企業經營活動非常重要。

為了確定需要保持多少庫存,有必要確定如果發生缺貨而造成的損失。首先,分析發生缺貨可能產生的後果,包括延期交貨、失銷和失去客戶。其次,計算與可能結果相關的成本,即利潤損失。最後,計算一次缺貨的損失。如果增加庫存的成本少於一次缺貨的損失,那麼就應增加庫存以避免缺貨。

如果發生內部短缺,則可能導致生產損失(人員和機器的閑置)和完工期的延誤。如果由於某項物品短缺而引起整個生產線停工,這時的缺貨成本可能非常高。尤其對於實施及時管理的企業來說更是這樣。為了對安全庫存量做出最好的決策,製造企業應該對由於原材料或零配件缺貨造成停產的成本有全麵的理解。首先確定每小時或每天的生產率,然後計算停產造成的產量減少,最後得出利潤的損失量。

2)經濟訂貨批量模型經濟訂貨批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EOQ)模型是通過平衡采購進貨成本和保管倉儲成本,確定一個最佳的訂貨數量來實現最低總庫存成本的方法。

(1)基本的EOQ模型。基本經濟訂貨批量問題是在以下假設條件下來討論的:①需求量確定並已知,整個周期內的需求是均衡的;②供貨周期固定並已知;③集中到貨,而不是陸續入庫;④不允許缺貨;⑤購買價格或運輸費率是固定的,與訂貨的數量、時間無關。

其數學模型如下:

式中,R—每年的需求量;Q—訂貨批量;A—每次的訂貨成本或生產準備成本;V—每件商品的價值;W—每件商品的年儲存成本占商品價值的百分比(%);S

(=VW)-每件商品的年儲存成本;TAC-年庫存總成本=購置價格+保管倉儲成本。

TAC函數對Q微分,整理可得經濟批量:

(2)不允許缺貨、非瞬時供應的EOQ模型。

式中,t1—送貨期,t1 =Q/p;p—日送貨量;d—日需求量。

可得(3)允許缺貨、瞬時供應的EOQ模型。該模型的假設條件除允許缺貨外,其餘條件與基本模型相同。

式中,Cs—單位缺貨成本。

(4)允許缺貨、非瞬時供應的EOQ模型。該模型的假設條件除允許缺貨、到貨需一定時間外,其餘條件與基本模型相同。

(5)數量折扣條件下的EOQ模型。該模型確定最佳訂貨量的步驟如下:

第一步,計算最後折扣區間(第n個折扣點)的經濟批量EOQn.與第n個折扣點Qn進行比較。

如果EOQn≥Qn,則令最佳訂貨量EOQ= EOQn。否則轉下一步。

第二步,計算第t個折扣區間的經濟批量EOQt。

如果Qt≤EOQt EOQt,則令t=t+l,重複第二步,直到t=0,其中Qo =0。

3)安全庫存法許多企業都會考慮保持一定數量的安全庫存,即緩衝庫存以防在需求或提前期方麵的不確定性。但是困難在於確定什麼時候需要保持多少安全庫存。安全庫存太多意味著多餘的庫存,而安全庫存不足則意味著缺貨或失銷。

安全庫存每一追加的增量都造成效益的遞減。超過期望需求量的第一個單位的安全庫存所提供的防止缺貨的預防效能的增值最大,第二個單位所提供的預防效能比第一個單位稍小,以次類推。如果安全庫存量增加,那麼缺貨概率就會減少。在某一安全存貨水平,儲存額外數量的成本加期望缺貨成本會有一個最小值,這個水平就是最優水平。高於或低於這個水平,都將產生損失。

生產企業保持產成品安全庫存可以在零售和中轉倉庫的需求量超過平均值時有能力補充它們的庫存,半成品的額外庫存可以在工作負荷不平衡的情況下,使各製造部門間的生產正常化。準備這些追加庫存是要不失時機地為客戶及內部需要服務,以保證企業的長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