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2 / 3)

轉眼間,幾年過去了,到2006年前後,周圍的房價漲到了每平方米

4000元了,2007年,價格漲到了每平方米6000元,張剛的房子更買不上了,他每天看報紙,到房屋中介那裏尋找信息,盼望房屋降價,終於在2008年底看到了降價的希望,房屋降價的消息每天都讓他振奮,但是就在2009年下半年,房價卻又反彈了起來,房價到了每平方米一萬左右,看到自己的許多戰友由於轉業分到機關事業單位,每月幾千元甚至近萬元的工資讓他咋舌,事業單位都有福利房,還有廉價房,戰友每人都有好幾套套房讓他羨慕。而自己每月僅僅隻有幾百元的工資啊,一家三口居住在窄小的屋子幾十年了,他盼望拆遷,但是拆遷單位開發商沒有利潤是不會來拆迀的。終於盼來了今天的拆遷,一算帳,自己積攢那幾萬元根本無法回來住。親戚朋友都幫他出謀劃策,拿著幾十萬拆迀費到萊西,那裏房子便宜,將來輕軌鐵路建好,30分鍾到青島市內。張剛聽到去萊西,就想到了1968年插隊去萊西的荒涼情景。終宄是時代不同了,當年是接受再教育,現在是去購房安家。再說,萊西也變了,看房子不需要花錢,車接車送,還管中午飯,因此,周日去萊西看房也成了他的一項重要工作!萊西是青島周圍建設新房最多的縣級市,在汽車的顛簸中,張剛曾經去過好多地方,翡翠園,北國之春,綠色家園,等,現在青島城陽的房價已經到達6000元左右,李村的房價在7000元,還是萊西比較便宜,房屋配套也不錯。連日的奔跑選擇對比,張剛決定在萊西選擇養老居住的新房。

“先生,買我們翡翠園的房子吧,新樓盤,起價:2180元,”看著眼前的小姑娘,聽著熟悉的鄉音,他感到格外親切。1968年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插隊來萊西,自己也是這麼個年紀,朝氣蓬勃。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自己的孩子比眼前的姑娘也大啊!

在翡翠園的售樓處,張剛終於選中了2套小套二居室,麵朝南,當談到價格時候,售樓小姐把價格抬到了3500元。“為什麼,不是說好了每平米1980元嗎?怎麼又提了呢?“

售樓小姐眨巴著眼睛,笑眯眯的說:“先生,那是閣樓的價格,您選的是三樓,三樓的價格要比閣樓每平米高600元,”

張剛和這位小姐爭執了半天,驚動了售樓經理,價格從每平米3500元壓到了每平米3000元。張剛終於長唬了一口氣。

要訂合同了,張剛想起了插隊水集村裏當年的夥伴,他現在在沽河辦事處擔任領導,讓他參謀一下,電話鈴響了,很快,電話傳來了很熟卜悉的鄉音:“先不要交錢訂合同,我們辦事處也有新樓盤,有雙氣,交通很方便,在濕地公園旁邊,威海西路,是你們青島的開發公司在這裏建設的,起價隻要2200元,估計每平米2500元就可以拿到房子。趕快到我這裏來,今晚我請你喝酒!“

聽到當年村裏老夥伴的聲音,看著當年在這裏戰天鬥地接受再教育的地方,如今變成了一片片高樓大廈,張剛感慨萬分,“知青,永遠的知青。接受再教育的昨天,繼續建設新家園的今天,雖然年紀有些老,但是心態永遠年輕!”想到在老鄉的幫助下,就要在沽河旁邊買到兩套帶有雙氣新房子,在萊西濕地公園旁邊安家的情景,張剛欣慰的“笑”了!

《那扇門,那扇窗,那段故事》讀後許多人對我說:讀張海濱的作品有味道,跟新潮。當我收到市北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張海濱的新書文稿《那扇門,那扇窗,那段故事》、細細閱讀,品之,確實感到新銳思路如潮。他的散文,短小精悍,從古到今,卻含有社會萬象若幹,讓您思考回味,他的小說,我們身邊的故事,真實的反映了當前社會的現實,是不可多得的反映社會的發展與發展中存在的甜酸苦辣、五味具全的好文章。

他的開篇《看窗外樹搖風》中寫到:窗是博大的,窗可以包羅萬千景象。月上柳梢,西窗剪燭、窗也是浪漫的。“青雲隻在燈窗下”,也是那扇窗,燈光搖曳,十年風霜雨雪,待窗外一切寒苦飄過,當青雲直上。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扇窗戶,他在我們心中燃燒著、充滿了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用這一扇窗和世界溝通,打開,望出去,就會看見日升日落,冬去春來。他問:“古人是不是也和我一樣站在窗前看風景,窗外的風景看窗內的人?就象我透過窗戶看藍天鬆枝?於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在一個晴朗的冬日看見了西嶺的千秋之雪!”而今,他的窗戶看到的是什麼?很喜歡這樣的寫法。

他在《燈下隨筆三篇》中寫到:那些寫畫嶗山的作品,作者簡介:“XX先生XX年結業於XX美術學院國畫係。XX書畫院院長、XX市文聯副主席、XX市美協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XX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協會員。XX年被國務院授予政府特殊終身津貼獎。XX年被中國文聯、中國美協授予‘中國畫壇百傑’稱號,曾XX次進京舉辦個人畫展與聯展……”

不由得我感慨萬千,我知道,當領導的會都多,那麼多頭銜,還有時間潛下心來創作嗎?算我吹毛其疵,畫作上山頂上的樹和山底下一樣高,從用筆來看,還是闊葉樹〔國畫裏當然也講宄落葉樹長綠樹、針葉樹和闊葉樹的〉,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不懂藝術、不懂得藝術源自生活高於生活?山頂上,一般不生長闊葉樹的呀,除了大興安嶺,除了嶺南。

以前曾經在央視上看過馬遠《踏歌圖》的創作經過,那是皇帝欽點的命題作畫,要求歌頌當時的五穀豐登,安居樂業。為此馬遠和村民生活在一起一段時間(當然那時候沒有星級賓館〕,做了大量的底稿(那時可能還不叫速寫),曆時數日終成傳世佳作。畫中四人酒後踏歌而舞,搖身抬腿,憨態可掏,拍掌踏節,躬腰扭動,舞態可人,最後一人肩挑酒葫蘆,身前傾,腰微彎,似是微醉。四人動態不一、卻動律和諧,人樂年豐之氣象在酒後活潑靈動的舞姿中呈現。壟道左麵的兩個孩子給畫麵添加了一股童趣,老少相宜,構成了畫麵人物動態與氣氛的協調。畫的中景以高聳的巨岩叢樹中若隱若現的宮闕體現帝皇的象征意味,整幅畫寓意人樂年豐,皇帝治理有道。我想當年馬遠肯定沒有那麼多頭銜,因為他隻是一個畫院侍詔。而那些美術大家,文學大師,專家。他們的作品距離民間的生活是多麼的遙遠,難道看他們畫的一片樹林就能表現出那是在寫畫嶗山的風景嗎?

張海濱先生在他的散文“開光”中一針見血的寫出了世俗的真諦:佛家所說的開光儀式,實際上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啟用儀式。佛家供奉佛像,或是新建築落成,也舉行儀式,就稱作〃開光"。家庭供養觀佛像,供養啟用也叫開光。在開光的時候,師傅向人們說明,供養觀佛像意義就是藉這尊佛像開發我們自己自性的光明。在開光儀式中,拿一隻筆去點眼睛,筆代表智慧、文學;拿毛巾擦臉,表把灰塵擦掉,將心地裏的汙垢洗淨。拿鏡子是照自己,也可以照別人,自他不二,生佛一如,都取很深的意思。見到佛菩薩的形像,就要想到佛菩薩教導的原理原則以及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方法,依照這個方法去學習,會得到殊勝的果報,這就是佛菩薩天天在開啟人們的自性光明。所以不是人替佛菩薩開光,而是是佛菩薩形像為我們開光!

讀著一篇篇充滿哲理的散文,我不由地對這些文章暗自叫好:“城裏的月光很美,能把你的夢照亮。可是城裏的霓虹已經讓人們看不見月光。這本該屬於人類的陽光,也早已被霧霾遮擋,人們已被圈養。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之一就是把牲畜圈養。牲畜還在野生的時候,自由自在,在大自然的生物鏈中自生自滅。自從人類這個外星人和地球猿人雜交的物種出現以來,就改變了這個自然規律,把生物圈養,那些可憐的圈養的生物,最終都逃不了被宰殺的結局。

自己把自己放生吧,身被圈住,可別把自己的心也圈住了。沒有機會住院子了,那就走出去,到野外,曬曬那原本屬於你的陽光。你的身體健康了,你的心就會健康。”也許,張海濱用這樣的語言寫出了他的心聲和我們的心聲!

那扇門,走出去,走出一片海闊天空,走進來被詩意融化,我說,你的心裏有什麼樣的心情,你的窗外就會有什麼樣的風景。當門關上的的時候,那窗戶就是房子的眼睛。納蘭容若的疏窗,略帶傷感。蘇東坡的小軒窗又帶淒涼。我喜歡杜甫的窗,因為那扇窗是無敵雪景。一扇門,一扇窗,一個倩影,還有一段故事,從古代走到現代。

他在本文集安排了4篇小說:1、暗流2、花逝3、熵4、等你。讀過這幾篇言情小說,卻感到這樣露白的作品竟然讓我無法落筆去評論。無疑這樣的作品在當前小說的寫作中是罕見,大膽的。可以說是赤裸裸的當代記實小說,新時期的爆發戶,貪官,土豪利用特權強色霸女,釀成許多的悲劇和苦酒,這樣的故事在報紙的新聞上和網絡的流傳中是司空見慣的,但是用文學的方式去寫成小說故事作為醒示警鍾,卻也難得可貴,值得讚許。尤其是現在寫書沒有稿費,出書要花錢的時代去為社會作出正能量的呐喊,卻也實屬不易!

很喜歡市北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張海濱的新書,衷心希望張海濱先生在今後的創作道路上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談“藥自古以來,有病就得求醫服藥,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由於醫藥的使用不當引發病人病情的加重也是悲劇,我的父親是企業的老會計,在80年代退休,一直在外單位補差,到七十歲那年還騎自行車到湖島子料瓶公司倉庫上班,但是,90年代國內發明了一種海洋藥物:藻酸雙酯鈉,他去醫院拿藥看心髒病的時候,醫生介紹給他服用,他竟然全身無力,先是不能騎自行車,後來直接住院不能上班了,73歲就離開了人世。

我的小弟弟隻是因為頭痛,去市立醫院檢查被診斷為腦輕微出血,住在醫院每天打吊瓶整整1個月,突然爆發二次出血離開人世,那是1997年,他隻有31歲。為什麼在醫院治療還能加重病情呢?是打吊瓶用藥的失誤還是什麼原因,誰也無法說清。

我的母親的家族屬於長壽基因,我姥姥和姨姥姥、大姨、大舅都活到九十歲上下才離開人世,但是母親在76歲那年去貯水山早市看到有人賣治療關節炎的藥丸,就相信了宣傳,買來家服用實驗,當時腿的關節痛確實減輕了,卻引發了心髒病的發作,在76歲那年離開了人世。根據後來報紙的新聞報道,那藥丸裏麵含有大量的激素成分,引發了許多患者的死亡,被人舉報到有關部門查證後逮捕了買藥者。可見,用藥、服藥必須尊重科學,依照病情服藥。

也許是基因問題,也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我的兄弟姐妹也都患了高血壓,長期服用複方降壓片,讓心髒、腎髒都受到了傷害,做8超一看,什麼左心室肥大,腎功能綜合症都來了。但是,誰又能不服藥治療疾病呢?現在,醫療保險機構對於一些高血壓,心髒病病種都辦理了大病醫療,我們服用的藥品也由便宜的複方降壓片改用高價的頡沙坦膠囊(代文〕,阿樂,倍它樂克等等。但是,這些藥的危害是什麼呢?

藥能治病,也能害人,根據媒體報道,世界安利保健品公司的某老總每天服用他們推崇的保健品藥物卻英年早逝,使人民不由的對全球最大的、用戶最多的安利產品的神效打了個問號。世界上有長生不老的藥物嗎?

我們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也在一直探索健康長壽的方法,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應。如:練太極拳,太極劍。廣播體操,注意營養塔配、飲食衛生等等。我同學沈君平的父親海大教授沈漢祥夫婦兩人喜歡打簡化太極拳,每天都練,竟然都到九十多歲才西去。可見運動對於生命的重要性!

話頭回歸,再談醫藥,難道現在對藥品的檢測,銷售,價格就沒有真正的監督機構嗎?如果有,那些每天拿著公務員的高薪,在機關大樓裏談著法律法規的執法者又在做什麼呢?我在藥店購買的曲克路丁3元6角一瓶,我在社區醫院取藥看到曲克路丁的價格是9元1瓶,都是山西的牌子,劑量,瓶子包裝完全一致,為什麼差距這樣大?像那其他藥物也是如此,無法一一舉例。有人說:“你們為什麼不去藥店呢?”現在社保規定,我們在社區醫院簽約,就不能再到外麵藥店購買,因為那裏享受不到統售報銷,這樣,國家對我們的報銷部分款項的大部分成了商家的利潤!

現在、有許多離休的老幹部享受醫療全部免費,這優惠的條件也成了某些人全家幾代人的福利,甚至許多好藥、價格昂貴的藥物都回收到了藥販子手中,因為他們在醫院和藥店門前的廣告就是高價回收藥品,甚至把回收的藥名都寫上讓你去開藥。

取消醫療市場化,全民醫療免費完全可以解決這些隱患,記得三十年前,一張記帳單可以治療任何大病的付款,企業的醫療費用可以稅前列支,超額還可以社會救助,那時候,醫生不需要紅包,病人也沒有必要提供紅包,所有的患者,大家都是平等的。現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了,全民醫療免費也許不會太遠了。我們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

理財經理物價上漲,儲蓄貶值。近些年,為了讓錢保值,越來越多的居民都選擇在銀行委托理財經理幫助理財,購買風險低、收益高的理財產品,我的鄰居張翔就遭遇到這樣一件事。

我們的老屋拆迀,老鄰居張翔選擇異地安置,自己買房子,這樣就得到了拆迀費50萬人民幣。50萬人民幣對於企業的退休工人是積攢一輩子也難以得到的事情,張翔決定先把錢存在銀行,有合適的房子再出手購買。每天,張翔到處打聽房子,可是,房價一個勁上漲,本來50萬在李滄能買一套房子,一年後,李滄的好房子價格也到1萬1平米了,張翔真感到沒有辦法購買房子了,全家擠住在父母留下的十五個平方的房子裏,又悶又熱。

中信銀行的理財經理崔先生來電話,他存的拆遷費50萬人民幣到期了,理財經理小崔建議他購買一種新的理財產品:華富基金,現在買利息能達到百分之二十五,他看著眼前的小夥子,是那樣的聰明,英俊,誠懇,他心動了,他想:這個人不會騙自己的,在崔經理的反複動員下,他簽定了購買華富基金五十萬的購買合同,期待著多賺點利息。

張翔終於在靠近城陽的李滄區看好了一處房子,每平方6800元,90平方,急需人民幣62萬,他急忙找理財經理小崔,得到的消息是小崔辭職不幹了。問一下自己的理財狀況,得到的回答是因為股市低迷,他的50萬存款隻能提35萬,如果提出來,就要虧15萬人民幣。張翔氣壞了,但是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自己是簽字畫押按手印的,新的理財經理建議他暫時不要提出,待股市好的時候再提,股市什麼時候好呢?

周日我在老屋附近遇到老鄰居張翔,隻見他又蒼老了許多,我問起他購買的房子,他懊悔地說:“千萬不要相信那些理財經理,現在五十萬還在銀行套住,虧損太大不敢提,房價最近又漲了”。

我對他說:“您很幸運,報紙上剛剛刊登了一個消息,180萬成了1

萬元的理財。”

“報紙上說:去年4月21日,青島的王女士去平安銀行青島分行南京路支行去谘詢理財方麵的信息。由於王女士是這家支行的VI?客戶,所以她享受到理財經理薛某,負責對接的一對一理財服務。在薛某熱情推薦下,王女士購買了一款據稱是保本保息、年收益最低5^的投資黃金的理財產品。當天雙方簽署了一份委托理財協議,王女士把180萬元人民幣交由薛某管理,進行黃金!'+13交易,合同期限為一年。但是不久後,王女士通過賬戶查詢發現資金逐漸變少。到了9月份,交易賬戶竟然隻剩下1萬餘元了。王女士急忙聯係薛某,發現已聯係不上。而當她到平安銀行反映此事時,銀行方麵則稱薛某已辭職,並稱王女士的交易屬於薛某個人行為,與深發展無關。”

張翔搖了搖頭說:我再也不相信那些理財經理了,但是我再也沒有錢去找那些理財經理幫忙理財了,因為我的工資就是吃飯穿衣,讓那些理財經理欺騙那些有錢人吧!

北京來電我在北京有許多親人和好朋友,其中高誌堅是我在2002年在網易現代詩歌認識的詩友,他是安徽人,隻身在北京打工,現在已經在北京成家,中央電視台2台曾經專門報道了他的創業和創作的事跡,很感人!

我每年去北京看兒子的時候,總要約他的全家一起聚聚,可是,今年五一去北京,由於時間緊張竟然沒有約見他,回到青島很是感到遺憾。

周日的夜晚,正要睡覺,電話鈴響了,一個南方口音撇著普通話問我:“您老最近好嗎?怎麼沒有來北京啊!“

我一聽是北京,馬上想到了高誌堅,便在讓我猜猜他是誰的時候說:

“您是高誌堅?“

對方馬上回答:“對,我就是高誌堅,這是我現在的電話,我明天去青島看您,我現在在濟南,剛從老丈人家回來!“

我知道高誌堅的嶽父是菏澤人,已經故去,她媳婦是在和他上網認識,崇拜他的詩歌而去北京嫁給他的,所以對他在濟南也沒有表示懷疑,既然明天來青島,招待他們全家並且安排他們旅遊就是了。

我讓妻子從冰箱把肉、蝦仁拿出來,又給我們論壇的若風打了電話,告訴他詩人高誌堅要到青島,準備讓論壇的朋友聚會歡迎他。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高誌堅他們一家真的來了,還帶著他最好的朋友汪國真一起來的。

清晨,我先趕到離我們家不遠的金獅大酒店預定了一個住宿房間,然後到我的辦公室等高誌堅的電話,估計濟南到青島的動車2個半小時就可以到達,我找了個開車的朋友準備去火車站迎接他的到來。

上午9點,電話鈴響了,耳機裏傳來高誌堅的聲音:“我現在已經上車,很快就要到達青島,可是我內弟到車站去送我回去的路上,竟然發生了交通事故,把人撞了,送到醫院搶救,急需人民幣兩萬元,現在弟弟的車和人都在公安局交通隊。”他又說:“大哥,您先給我借上郵寄給他,我身上有錢,下車見麵我就給您!“

我上班一般不帶錢,就是帶錢作為工薪階層那兩萬元也是個天文數字,不過高誌堅遇到這樣的麻煩我不會束手不管的,因為我們是好朋友啊!我說:“您上車多長時間了?”他回答:“1個小時了,”“那再有1個半小時你就到青島了,到青島我安排車,和您一起給他郵寄!”我很堅決地說。

“大哥、他很急用錢,你先少郵寄點也行,哪怕是5千,3千都可以,我下車就給您,”我看了一下表,時間已經在9點15分了,如果我回家拿存折去取最快也得1個小時,他的車也就到了,就說:“不要講了,我去車站接您!”掛上了電話。

突然想起,我應該問高誌堅的火車走到哪裏了,我打開了電話薄,上麵竟然有他家裏的電話,我撥響了他家的電話,電話竟然被接起來了!電話傳來高誌堅的聲音:“大哥,到北京了嗎?”聽到高誌堅的問話,我徹底暈了,我把經過和他一講,他說:“最近有許多這樣的事情,有人以我的名義借錢,我不知道我的信息是怎樣泄露的,千萬不要相信他們。”

放下電話,我考慮這個假的高誌堅不會來青島了,就是接到我的錢也不會來青島的,我撥響了110報警電話,把騙子的電話號碼和經過告訴了他們。

薑夠本的生意經在農村多年,深知種田的艱辛,農村生活的艱苦。可是近年來,政府對農業進行扶持,加上農產品的漲價,讓大部分農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俺知青插隊的哪個村有一個農民姓薑、名字叫:夠本,人稱薑夠本,很有頭腦,每年都拿出幾分地種薑種蒜。自從那年鬧“非典”,薑、蒜的價格一直上揚,薑夠本確實發了小財。嚐到了甜頭,薑夠本把自己的地全部種了薑、蒜,並且又租了村中好幾戶的土地,也種植了薑、蒜,那個錢簡直象流水滾滾而來,因為到了秋天,那些菜販子就來收薑、蒜,一斤薑、蒜在地頭就能賣到3元錢,薑夠本的年產量1萬斤竟然能賣到3萬元。

一天,薑夠本到城裏走親戚,在菜市場轉了一圈,竟然發現菜市場的生薑賣10元錢1斤,他不由地倒吸了一口氣,販子給自己3元錢一斤,還挑挑揀揀,自己的優質生薑在這裏批發8元都合算。想到這裏,趕快回家準備。

第二天,薑夠本找了個拖拉機,把地窖裏儲存的生薑裝了滿滿一車,那生薑長的又大又肥,真是讓人喜歡。薑夠本算了個帳,每斤多賣5元,那今天一車2000斤,可以多賣1萬元,自己年產量1萬斤,就可以多賣5萬元。想到這裏,不由的笑了起來!

拖拉機進了市場,就被一群販子圍了起來,販子把價格壓的很低,3元錢一斤收購,不然不讓在這裏賣。薑夠本一看那群販子都不是好人,真正在市場賣菜的販子一個也沒有,他隻有把拖拉機重新發動,開到馬路拐角停下車來,車很快被賣菜的人圍了起來,7元1斤。1斤比市場便宜3元,確實是城裏最低價。一會兒,買薑的人竟然排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