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3 / 3)

我們創作出版的作品得到了中國作協,省市作協的大力支持,中國作協的辦公廳主任彭蘊錦老師為我們的《愛在人間》作序,中國文藝家聯合會副主席董夢知老師為我們的散文集《山海日月情》作序,山東出版社社長,山東散文學會會長許平為我們的散文集《琴島情韻》作序。山東作家協會副主席紀宇老師為我們的散文集《海天藍月亮》作序,山東作家協會副主席許晨老師為我們的散文集《秋天的情懷》做序。青島市作家協會的主席鄭建華為我們的《真情像梅花開放》作序。青島市文聯黨組成員:付主席:程基為我們的散文集《冬天的記憶》作序。青島市作家協會的副主席韓嘉川為我們的散文集《春天裏》作序。還有島城著名評論家呂明康老師為我們的散文集《月上雲稍》做序。我們今年出版的新書《藍色的月亮船》由青島市文聯主席、青島文學總編:牛魯平作序。我們出版的二十多本散文集,各級作協的領導和老師給我們寫下了二十多篇熱情洋溢的序言,對於我們的文學創作給予了最大的支持和鞭策。我深深的體會到:我們編輯的每一本新書都有許多人在關心著、支持著我們,我們在文學路上的許多故事讓人感動,有的是刻骨銘心、終生難忘的感動!

春天裏的文學夢:在我攀登崎嶇的文學道路上,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小插曲:“在2011年春天,我們在盛世桃園大酒店舉辦網絡論壇成立八周年的時候,參加入會的有一個六十多歲的陳鎮勳老大哥給我一個稿子,請求我幫助他把文章編輯出版,我看了一下,他的文章有將近7萬字,是一篇翻譯小說,我考慮:我們的文集基本都是散文為主,這樣的小說與我們的內容並不融洽,但是我又不好拒絕他,作為擔任藍月亮文學社編輯部主編的我,隻是說讓編委們開會研宄後再說。”

半個月以後,我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就是陳鎮勳老大哥打來的,他要到我辦公室談談,我第二次接待了他,他坦誠地說他一生愛好文學,他把[美]凱羅爾。貝琪。約柯的文章《麻雀湖》翻譯了好多年,一直沒有人能幫助他編輯出版,他的心願就是能看到這本書變成鉛字。他看到了我們出版的文集《愛的人間》,裏麵有一篇北京的知青作家申積晨老師將近3萬字的文章,他也想讓我們也用這樣的形式幫助他出版。由於他的身體最近診斷出一個可怕的疾病“肺纖維化綜合症,”需要立即住院治療,懇請我們藍月亮文學社的各位老師幫助他實現這個唯一的願望。他離開我們辦公室後,他的兒子(青島市一個民辦學校的校長)打來電話,也提出了同樣的請求。

我真正的驚呆了,我們這一代人,經曆了許多磨難,經受了許多蹉跎歲月,有許多朋友畢生追求文學,想把自己寫出的文字變成鉛字發表。但是,出書、對於一個業餘作者又何談容易呢?免費出書的特權專利是沒有業餘作者的機遇,文學雜誌和刊物更是通道擁擠。如果買一個書號自費出版最少要投資2萬元,這對於一個在企業工作的工薪階層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也許,這是他在生命彌留之際找我們求助的理由吧!

我找到李岩、楊昌群、張海濱,吳寶泉,高祀寬等編委老師,講述了他的遭遇,大家都很激動,決定來一個緊急動員,大家一起投稿集資出版一本書《春天裏》,幫助這位業餘作者實現他的文學夢。

我策劃的新書《春天裏》計劃30萬字,他的文章隻有7萬字,需要征文23萬字,時間緊,任務重,我確實感受到壓力的存在。一個月,他的生命隻有一個月的時間,這是醫院傳來的消息。我們開始了緊急征文,李岩、楊昌群、張海濱、吳寶泉、滕學臣、陳怡霖、高祀寬、劉淑琴,趙汝永,杜月英,劉瑞效和在新疆出差的薑言正都參入了投稿。甚至北京的散文作家田淑芳和已經加入法國籍的山東作協會員曉亞^杜博禮也發來了將近1萬字的稿件。青島市作家協會的付主席韓嘉川老師為本書寫了熱情洋溢的序言,緊張的編輯稿件,出版社審稿,排版,聯係出版的時間,整整一個月,這一個月,我們的樣書出來了,我通知了他的兒子陳校長來取樣書並報告給他父親這個好消息。

陳鎮勳老大哥離去了,就在第二天,他離去了,他欣慰的閉上了眼睛,沒有遺憾。我捧著剛剛出版的新書《春天裏》,耳畔裏響著旭日陽剛唱的那首歌:“如果在明天,我將要離去,請把我埋在那春天裏。”眼睛裏融滿了熱淚!

青春的熱血還在沸騰:我是一個從知青起步的業餘作者,在農村掏過糞,拉著尿車去濰坊市的每一家廁所收集過糞尿,推過獨輪車,趕過卜牛車,馬車,開過拖拉機,播種、收割、所有的農活都會做,還當過多年的農村民辦教師,教過夜校。回到青島就業後在浴池,旅館、海水浴場當過服務員,在勞動的第一線從事過各種各樣的勞動,結交了許多最基層工作的好朋友,我沒有感到有什麼丟人之處,相反,我感覺我生活的很充實,許多來自基層的生活中的素材讓我沒有時間去完成寫作而經常感到遺憾和生命的緊迫感。

2011年,我的又一本散文專集出版了,這是知識出版社為我免費出版的個人專集《如霜的藍月亮》,並注明本書為青少年必選圖書,屬於中國新銳作家新書,各大城市的新華書店同時銷售,我請結識40多年的文壇不老鬆呂銘康老師為我的文集寫了一篇序言。

我們的論壇和文學社引發了許多媒體的關注和支持,在2012年12月,敦煌文藝出版社為我主編的合集免費出版了6冊係列圖書,《藍月亮美文集》。目前已經在全國各地新華書店和網絡書店發行銷售。

在2013年5月起,我的兩部散文集《青島街巷裏院傳奇》和《紅楓林的琴聲》共六十萬字從2013年5月起在中國作家網散文版首頁連載,至今是中國作家網點擊率最高的文章。

2013年又傳來好消息,我的散文集《閑話青島浮山後》已經由國家旅遊局投資出版,估計2014年2月新書將在全國各大新華書店統一發行銷售,內容全部是銅板紙加彩圖印刷!

對我來說,發表和出版這許多的作品隻是起點,沒有任何包袱和壓力,今年,我們在青島網絡電視台又開辟了新的《原創文學》版塊,這樣加上我們在半島的《散文隨筆》《市北論壇》齊魯社區的《青島文壇》,貓撲網的《燈下文字》,青島新聞網的《蹉跎歲月》《散文詩詞》、青島知青網,中國散文家網的《青春文學》和傳媒網的《似水年華》共有十大論壇都是我們藍月亮文學社朋友們的活動園地。

我從2002年起步入網絡,連續十一年都獲得青島新聞網社區和半島網社區的最佳版主,其中我管理的蹉跎歲月論壇在2008年獲得青島市宣傳部網絡辦公室授入最佳論壇獎。

我管理的中國散文家網青春論壇,齊魯青島的青島文壇,貓撲青島的燈下文字,青島知青網等論壇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正能量,經常開展文學比賽,發展文學新人,確實為青島的文學發展增添了動力。尤其是發動青島的本土老作家每年對青島曆史回顧的征文,為我主編的《記憶中的市北1、2、3、4、5集》《走四方》《嶗山風》《民俗館的故事》。呂銘康老師主編的《行進在市北1、2集》《影象青島》等書籍投稿,這些書籍為我們的青島、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記憶和財富。

我們的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為了進一步發展文學創作和進行文化交流,我們藍月亮文學社又被正式批準為青島市當代文學創作研宄會,並在民政局注冊。研宄會現有會員二百多人,設有小說部、詩歌部、散文部、兒童文學部、知青文學部、軍旅文學部、文史部、當代文學編輯部。我們將更好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學活動,為促進青島市的文學發展而做出我們的努力。

我們的上網與快樂昨天的領導,名人,今日退休,昨天的作家,學者今日下崗,出書也得靠自費,昨天的軍人,教師,老知青今日從中年到老年,已經退休和即將退休,還有許多中年和剛剛步入老年的朋友還沒有走完人生的必經之路就閉上了雙眼,我看過許多許多的書,感悟到許多名家,俗人。活著跟死去的區別就在於那一口氣中。特別是那些死去的人們,當他(她)們在去極樂世界時兩手空空,正如幽默大師小沈陽所言:“人將離開人世最大的遺憾是錢沒有花完。”

上網是為了在您的工作,生活圈子外去尋找快樂,尋找知音和朋友,當網絡剛剛問世,人們上網的動機很單純,無爭無鬥,渴望尋找朋友,後來上網時間長了,朋友漸漸多了起來,本地的,外地的,富人,窮人,漂亮女性等等,有些人的欲望便開始增強,貪婪好色、爭強好鬥的本性在網絡也暴露出來,尤其是經過人們在那場文化革命中錘煉的派性經驗,也搬上了網絡,他們不斷地玩弄手法,造謠生事。拉幫結派,互相攻擊,惟恐天下不亂。

也有的老人,在崗時曾經擔任局長、校長、部門的經理,和名人,退休後仍然想著那失去的權欲和金錢,拉起一幫人搞什麼組織自助旅遊。推銷保健品,讓老人投資做什麼所謂的公益,從中斂財謀利、豈不知,人們早就看出了內中的騙局。

麵對這些曾經熟悉的老人朋友,我真不知該說些什麼?看到那些故去的人,每當看到他們靜靜躺著的那一刻,他們在世時的曾經便又會浮現在我的眼前,這其中不泛謙謙君子、於世無爭的百姓、目中無人的官員、他們走了,而且走的很遠很遠,但有的人卻能使我終生難忘,而有的人卻在死後還被人們所切齒,問題的根源是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找到?

雖然我是68年插隊的老知青,但是我愛好文學,喜歡在網絡建立一個文學的圈子,十幾年來,我在好多文學網站擔任管理員和版主,都沒有離開文學天地。但是在網絡文學這塊聖潔的天地裏,也感受到汙染的到來,深深地為此擔憂,為那些已經成為好朋友又慘然離去的好朋友而傷心落淚。也許,這也是宿命,這就是世界。

現在都說社會進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觀念轉變了、國民掌握的知識更豐富,在這麼一個大前提大背景之下,為什麼有些人的腦袋還停留在無知無覺的年代?不可一世的德性為什麼還能在當今社會的舞台上重演,這些問題的出現、它到底是社會的進步還是人們自己的愚昧,這對於一個庸人的我來說、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我們愛好文學的朋友都有一個文學夢,喜歡用自己的想象去刻畫世界,刻畫身邊的新生事物,編排自己經曆過的人生故事。也需要有一個溫馨的環境和圈子,但是,往往是社會上的那些俗氣,醜惡使您的歡樂步入歧途,陷入迷茫之中。

朋友,當你走進網絡天地,請問一下你自己,“唉,朋友,你快樂嗎?”如果不快樂,那又是為什麼?為什麼不去尋找快樂呢?不要去傷害別人,不要去做傷害別人的事情,讓他人快樂,讓你的朋友快樂,一切為了文學,放飛思想、縱橫網絡、自由自在的創作。也許,你就會在文學創作中、和朋友們的交往中獲得快樂!

燃起一束香連日來,小雨霏霏,天氣淒涼,也許是清明節就要到了,許多情思和煩惱都在心頭纏繞,好多朋友陸續離去了,最近又要去父母的墓地祭奠燒香了,手中已經編寫好2個散文集琢磨著用什麼方式出版,那天價的書號是我們這些工薪階層一個難以逾越的台階,出版和銷售都是令人煩惱的事情。自己算不上真正的文人,因為終宄在農村,在企業打拚了將近40年,40年來在農村做教師,在企業也是利用業餘時間管理宣傳搞創作和擔任企業的工會幹事,雖然在報紙和刊物也發表了幾十萬字,出版了幾本詩歌和散文文集,充其量也就算個業餘“文人”吧,可是總感到“業餘文人”也不好做,空有一番熱情和投入,但隻是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

從小喜歡讀書,喜歡寫詩歌,寫文章,可是就是在1966年中學即將畢業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6年的中學,在1968年又插隊去了農村,獲得的美麗的冠名是“知識青年”。

知識青年在農村做農活不如當地的青年,因此評工分老是比當地青年少2分,每天隻給8分。盡管每個工分價值隻有6分錢,我們學過的知識在接受再教育的廣闊天地不值錢。

記得上學時候政治老師很慷慨激昂的說:“知識就是力量,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有無數的讀書人最先發出呐喊,喚醒國民。近代聞名遐邇的“七君子”,“五四”青年學生運動,“一二九”學生運動,綜觀我們祖國的近代史,有多少文人為民主為正義而“拋頭顱、灑熱血”。是啊,我們祖國現在老一代革命家大部分都是文人,他們在為我國的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貢獻。

但是,在我國曆史上,文人遭受的冤枉和屈辱也是有所記載:商朝的紂王炮烙宰相畢幹,剝腹摘心。秦始皇焚書坑儒,武則天的,慈僖的,直到解放後的反右和文化大革命,確實冤枉和屈辱了許多文人,細細說來,文人之仁,文人之謀,文人之勇,都是文人的驕傲,但是,文人之奸,文人相輕,也是司空見慣的。作為文人,要自重和自愛,我想對於每一位從事或熱愛文藝的人都是應該具備和做到的。對朋友,對文友都要用寬容和理解的態度,用和緩和商榷的語言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