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2 / 3)

最近,我的一位鄰居大姐讓我去開導他那生病的丈夫,原來他丈夫和我一樣屬於插隊返城的知青戰友。由於機遇,他在某事業單位擔任領導職務,收入頗豐。最近由於年齡到了,辦理了退休離崗,感到沒有權卜力和麵子了,就開始悶悶不樂,竟然病到了,我看到他麵黃,虛腫濫胖、有氣無力的樣子不由地感到好笑。就對他說:“大哥,咱們都是68年插隊的老知青,你退休現在拿工資6千元,我拿退休工資2000元。你多拿我的三倍,你的住房120平方米,我住80平方米,你這樣優越的條件還難受什麼?“

他考慮一下說:“我確實收入比你多,那是工資政策造成的,誰也沒有辦法改變。但是,我退休比在我們單位上班少拿一半,再說,我們的單位屬於政府職能部門,那些辦事贈送和分獎金的實惠全部都沒有了!”他的話說的很實在,由於政府機關和職能部門的優越待遇,在當前社會上每當招考公務員的時候那熱鬧報名的場麵確實令人驚歎,在各個機關,那些事業編的關係紛紛塞進各個辦公室,僅僅一個區機關含下屬街道辦事處和下屬居委會的管理幹部就達萬人以上,當年的“精兵簡政”何從談起,他們爭的都是為了將來的“麵子和尊嚴,權力和財富”!

我從68年插隊農村到73年回城工作一直在第一線工作,靠勞動和微薄的工資養活家人和我自己,沒有權力,隻有勞動,歌唱和寫作,但是我很快樂。在我現身處地的交談中,我的那位張大哥奇跡般的恢複了健康,開始利用每天的時間爬山,逛超市,寫文章。最近,當他紅光滿麵的出現在我的麵前,我好象看到了三十年前的老知青又回來了,他變年輕了,可見,麵子和尊嚴也有時間和地位的限製,與每個人的思想認識也是分不開的。

還有一件領導麵子引起的企業債務特別令人難忘:“80年代,某區領導董X介紹吳X投資六十萬承包了市北區一家企業的三樓開康樂中心,開業剛一年,由於逢上公安局的嚴打,三樓的康樂中心被封掉,責任人被逮捕,區領導董X竟然找到該店的主管單位讓XXX借款退還給吳X的投資裝修費用,主管單位的張X竟然強行做主借款給吳X,把債務加在企業身上。可見麵子與權力竟然不顧百姓與企業的死活,這個企業雖然早就拆掉歸並了XX房地產開發公司,由於它的企業債務卻讓這個企業職工的股份製集資化做泡影,至今沒有還給職工,這個事件確實記憶猶新,令人發指!“

古人說的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這話一語中的,道出了“思想”對於人的重要性。然而,無論“立德”也好,“立功”也好,“立言”也好,都應該建立在擁有胸襟博大、思想深刻、見識高遠的基礎上,否則,也不可能成就“立德”“立功”“立言”的偉業,更不可能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了。對於普通人而言,他的“思想”就是他的人格、他的尊嚴;如果喪失了自立、自強的思想,那麼他將立刻變成“權勢”的馬屁精、“財富”的跟屁蟲、“美色”的哈巴狗。

我的一個同學從內蒙建設兵團回到青島,由於在兵團曾經負傷,退養時間比較長,至今退休工資不過1500元,有一個男孩,在企業工作,工資不過3000元,為了孩子結婚,貸款60萬幫助孩子購買了一個小套二居室,結婚又請了35桌賓客,每桌光菜金就2000元以上。我很驚訝的問他為什麼這樣鋪張,他說:“為了麵子!”區區的為了麵子竟然舉家貸款借債,是否值得?

我認為:麵子和尊嚴靠思想,靠覺悟。無論您在什麼地位,擁有多大的財富和權力,隻有樹立正義,正確的世界觀,自信、自立、自強的思想,才能引導我們橫渡“權勢”“金錢”“美色”的激流險灘,克服“腐敗,嫉妒,失落,”戰勝“卑賤”“貧困”“墮落”,勝利抵達“自尊”“光榮”“輝煌”的彼岸,快快樂樂每一天,健健康康度一生。

在追求文學的道路上攀登青春的文學追求:1963年,我剛剛步入青島海洋學院附設中學09中學),就被當時我們學校許多的優秀的中學老師的文學作品吸引、感動。如:劉堯民老師的兒歌,劉遵三老師的散文,還有寧推之老師的書法。他們的詩歌和文章很精彩,是當時青島文壇很有影響的人物。在他們的影響下,我特別喜歡讀書,尤其是詩歌。我把中午飯節餘的零錢積攢起來,買的第一本書就是毛主席詩詞,到我們學校圖書館借的第一本書就是唐詩三百首,對於那些抒情散文那更是愛不釋手,記得我在青島日報發表第一首詩歌是1963年的6月,那是一首抗美援越的兒童詩歌,“飛吧、海燕”。學校宣傳欄和青島日報對這首詩歌的刊載讓我對詩歌創作激發了熱情,從那時起,我開始癡迷上詩歌的寫作。

1968年12月我響應號召上山下鄉,從在文革中寫的打油詩歌到插隊農村寫作的漫漫長夜,我經常在油燈下構思創作,留下了幾百首刻劃哪個年代的詩歌,彙編成我的詩歌《於向陽詩歌選》第一卷。在1973年,我描寫以知青為主人公擔任農村赤腳醫生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雛燕展翅》由昌濰地區文化館和昌濰地區知青辦出版的知青文摘給予刊登。

進入70年代,青島市的詩畫廊開始複蘇,由於我回城後在滄口商業部門工作,業餘時間經常去滄口文化館找當時負責文學藝術的白雲翔老師談詩歌,經常在滄口文化館與滄口的工農兵作者:徐本夫,劉輝考,歌星(陸鴻業)、王照青、劉大珂等朋友一起談創作。由於我們有共同的愛好,每一次見麵都是很有興趣的文學討論,讓我在文革十年的文學饑渴中遇到了知音,甘泉。我也從中增長了許多知識和提高了我的文學水平。記得那時的創作激情很高,為了創作交流,我竟能去青島警備區政治部找馮維田,宣傳部找徐淙泉和當時的青島邊防檢查站找小說作家、連隊指導員張誌忠,到第二糧庫找正在縫紉機前工作的劉學江一起交流作品。很高興看到自己的詩歌作品出現在滄口,市北、台東和市南文化館的詩畫廊櫥窗展示。記得那時侯滄口文化館白雲翔老師負責編輯四流北路的詩畫廊櫥窗,台東文化館由宮肇智負責編輯台東一路的詩畫廊櫥窗。市北文化館由劉學明編輯負責兒童公園遼寧路的詩畫廊櫥窗、市南文化館由呂銘康老師負責編輯中山路、德縣路路口的詩畫廊櫥窗。我經常抽時間去各個文化館拜訪他們,討要他們油印的小冊子,其中滄口文化館編輯印刷的祖國頌是第一本鉛印的詩歌集。“祖國頌”三個字是由我去請高小岩老師幫助寫就的。

記得在1973年5月,隋易夫老師和張濟老師在曲阜路22號工人俱樂部召開了青島市文化革命結束後的第一次創作會,我在這裏認識了薑樹茂、張健老師和紀宇、尤風偉、鄭建華、劉學江、徐本夫、劉學江、王崇勝、李德義、徐哲喜,楚成東,壽揚賓、呂光耀、歌星(陸鴻業)、王照青、張崇剛等朋友,我們在討論會上各自朗讀自己的作品,互相指出文章的不足和構思,讓我的創作激情再次得到了升華。

在七十年代,滄口區委宣傳部對滄口地區的企業文化宣傳的創作培訓是值得一提的,滄口區駐紮企業很多,區委宣傳部長李學仁組織了各大企業的許多文學愛好者辦學習班,因為我的企業屬於市商業局,但是也作為特邀代表多次參加了他們的講座和學習,他們當中的許多朋友後來走上區政府和企業的領導崗位!

1975年,青島市商業局舉辦一個階級教育展覽會,準備分5個展室,當時有青島飲食服務公司的政治部主任方瑞啟分管,(後來任四方區區長〉直接把我由基層核算店抽調到宣傳科擔任展覽會文字的主編,在緊張的3個月裏到我們下屬的每一個商業網點的走訪,采編中,我們商業局的展覽會在1975年10月開始對外展出,效果很不錯。

1976年,青島市宣傳部在嶗山大嘮觀(嶗山鐵廠)舉辦了文革後的第一次小說創作學習班,有薑樹茂、張健老師帶隊。作者有王永樂、王崇勝、李德義、楚成東,呂光耀、於向陽(我)張誌忠、王秀岱,朱湘輝、孫德順、劉煥臣、陳煥章等朋友,我們在那裏吃、住60多天,超過兩個月的創作學習班,我寫了3個短篇小說,都是寫商業戰線階級鬥爭的故事,準備學習班結束後參加編輯青島市文革後的第一本小說文集用。但是,創作班還沒有結束,唐山大地震、毛澤東主席逝世、和粉碎四人幫的消息讓我們的學習班提前結業,我們已經寫好的階級鬥爭的作品永遠不會采用出版了。

1977年到1980年是青島市文化複蘇的年代,我們青島的業餘作者每年都要參加青島市的創作會議和學習班,記得那時候辦學習班在體育之家,青島黨校都多次舉辦。作者沒有高級、低級檔次之分。後來有許多企業的作者朋友如:紀宇、尤風偉、鄭建華、劉學江、王崇勝、李德義、徐則喜,劉慶川都抽調到文聯,文化局創作辦公室和青島文藝編輯部幫助工作了,我是老知青,屬於大集體編製,隻能在集體企業調動,所以,思想上也沒有向上的動力源,有一次,接到通知,讓我去青島文藝幫忙,我也因為企業裏正在編輯史誌而放棄了機會。

文學路上遭遇的挫折:就在1979年7月,我經曆了人生最殘酷的考驗和磨練,幾乎使我的文學創作全部停滯:原因我的妻子懷孕生兒子後的第十三天開始發高燒,整整5天都是39度半,我急忙把他送到醫院檢查,原來是腹腔腿股處靜脈栓塞急性發炎,每天需要點滴青黴素和左分子右旋糖酐4個吊瓶,她住在病床上還得讓不足滿月的孩子待在身邊吃奶,晚上我下班後接回家照料,還得做飯、洗尿布和一天三次給妻子送飯。這樣,我每天下班去醫院接孩子,晚上要哄孩子睡覺,早上還要送孩子去醫院,有時路上買飯捎到醫院。記得有一次我抱著孩子走在去醫院的路上,天空突然烏雲滾滾,大雨傾盆而下,我沒有帶傘,也沒有地方躲雨,正在危難中,一輛白色的麵包車停在我的麵前,那司機跳下車,“趕快上車,去哪裏我帶您去!”我不認識這位好心的司機,在他的幫助下,我到達了醫院,這段往事過去30多年了,至今銘刻在心,那位好司機的麵容經常浮現在我的眼前,我經常的暗自問:“那開白色麵包車的好司機!您在哪裏?“

妻子住院整整兩個多月才接來家,每天還需要吃中藥。但是,接來家也隻是能在家看孩子,妻子不能下床走路,每天要吃三次中藥,她服用的中藥我至今能背過:“黨參、紅花、枝子、乳香、沒藥、桃仁、山藥。”我每天下班作飯,抱孩子,洗尿布、熬中藥都是重要的任務。也許是我的勤奮努力感動了上帝,妻子在床上躺了三年後站起來了,這場病,讓她休息了十年沒有上班,也讓我的文學創作與同時起步的朋友們間隔了將近10年!

在照顧妻子與孩子的十年3650天的日子裏,我每天要上班做好本職工作,下班要照顧病號和給他們作飯買菜,抽空寫幾首詩歌和企業的通訊報道。還要讀書,看報,最主要的工作是我擔任著企業的部門負責人,還要考慮讓企業在競爭中提高經濟收益。

我是從企業成長起來的業餘作者,長期擔任青島飲食服務公司青島日報的通訊員,報紙上經常發表我的許多通訊報道和企業在為人民服務中發生的小故事,在公司宣傳科和工會的時候,我還為企業宣傳隊編寫了許多小劇本和文藝演出的快板,山東快書和朗誦詩歌。所以,我的許多創作素材都來自基層企業,我也是在崎嶇的山路上不斷攀登。

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在王永樂老師主辦的小葵花,王書維老師和於欽平老師在青島衛生防疫站辦的衛生健康雜誌還有青島日報、法製報,青島文藝發表了部分作品,基本都沒有脫離企業的範疇。

我走進了網絡文學:網絡文學是1996年在全國開始興起的,在1998年我開始步入網絡文學,最早是在網易的現代詩歌和網易散文隨筆發表詩歌和文章。2000年受到湖南紅網管理員夢溪先生和門外老師的邀請去湖南紅網做了一年文學天地的版主,後來2001年因為全國老知青在武漢建了老知青之家網站,邀請我在那裏擔任文學天地的版主。2002年網易生活由現代詩人徐雲飛接管中國文壇網後邀請我擔任中國文壇網現代詩歌的版主。我還同時在中華知青網和青島知青網擔任網站管理員。後來、在青島日報社網絡管理李春聲的邀請下,我又和青島的蘭子,格裏,小水滴,江培科在青島新聞網開辦了老知青的“蹉跎歲月”和“散文詩詞”論壇,在電視台的生活在線網站(傳媒網)擔任“現代詩歌”版主。在半島網開辦了“散文隨筆”論壇,貓撲網開辦了“燈下文字”,齊魯網開辦了“青島文壇”我還擔任了中國散文家網“青春論壇”的首席版主。

我開辦的許多文學板塊吸引了本市和外地的許許多多作家文友,他們當中有退休局級、處級、和科級領導,也有在工廠企業退休的普通工人,轉業軍人,還有正在生產第一線的工人、農民。我們網友組織了一個“藍月亮文學社”。最初名稱為“青島知青文學沙龍”’發起人由(我)於向陽、李岩、遲守衛、王濟西、江培科、潘峰、蘭子、楊昌群、宗建國、李德忠、逄叔岩、荷葉、劉肖龍、楊樹葉子、冬梅、雨心等。我們的文學沙龍在2003年共同集資出版了第一本書《歲月》後,我們文學沙龍的幾個主要負責人在2003年集體加入了青島市作家協會,2004年我們“青島知青文學沙龍”出版了第二本書《記憶中的顏色》。我的詩歌集《大海聽歌》也在2004年由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在2005年出版了合集《山海日月情》2006年出版了《海天藍月亮》,《月亮在大海燃燒》在2007年出版了《真卜情象梅花開放》,2008年出版了《冬天的記憶》,後來我又編輯出版了《月上雲稍》《春天裏》《夏夜星空》《秋天的情懷》《藍色的月亮船》等等新書。從2009年一直到2013年,我共主編出版了散文集26本。其中協助市北區政府編輯出版了《記憶中的市北》1、2、3、4集,協助嶗山區宣傳部編輯出版了新書《嶗山風》,協助四方文化局編輯出版了新書《民俗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