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1 / 3)

是“歲月”的聯想催動心中的波濤是“歲月”的歌聲激起大海的浪花歲月敘說著我們的故事歲月摧揚著大海的浪花青春不老是我們的信念歲月寫就我們經曆的詩話清明節前的感慨也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就要到了,連續幾天降雨,讓疲憊的心更增加了幾分傷感,清明時節是懷念親人的日子,也是在家喝酒消愁的日子。詩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謠指杏花村。”青島的早春,北方的寒風還在號叫,驚心動魄的悲哀攜風雨而來,昨天的溫暖不在,眼前百花凋落的憂傷,如夢幻泡影,猝不及防,仿佛午夜夢回。

此刻,樹上已經開始發出嫩芽,小草鑽出土地,大地已經是一片綠色,毛毛喜雨卻正好滋潤了土地。

窗外雨潺潺,我輕輕吟誦詩篇懷思寄遠。好似在夢中看到了天堂的母親,父親和許多的親人朋友,他們在世的音容笑貌和關切的話語至今在腦海,在耳邊回旋,如今許多親人們已經遠離我的身邊,但是無窮的思念和無盡的鄉愁始終困繞著我,我隻覺,一夜白頭的不僅僅是伍員,不僅僅是練霓裳,還有我,因為有無窮的思念的折磨。

我輕輕唱著:“媽媽,媽媽,兒今天叫一聲媽,止不住淚如雨下!”可惜,媽媽是永遠不會回答了。

樓下的一排楊樹已經迫不及待地生了綠葉,陽光輕灑在院子裏,讓樓下養老院的老人們都把椅子搬到室外坐著沐浴那初春的陽光,我不由的想到我的父母如果活到現在,我一定把他們安排進這家最好的養老院,讓他們得到最佳的養老服務。可惜,他們一生隻待在麵積僅僅16個平方的小屋,養育了我們七個兒女,最後默默地離開,沒有享受一天好日子。

回顧那些令人心痛的往事,原來真有心痛的感覺,痛起來時,縱然是竭力克製,仍似蘸飽了墨汁的毛筆,輕輕在宣紙上一觸,就迅速地滲了開來。與往時不同,清明節前的心痛,乃是人之常情。

我在濰坊插隊的村子裏城裏僅僅12華裏,剛插隊的時候村子裏許多老人對我講起1949年解放軍攻打濰坊的情景,那時村裏駐紮著一個連的卜解放軍,戰鬥打響以後,戰士們全部衝上去,到晚上僅僅坎事員回來了,他號啕大哭。原來,早上出發的一個連戰士全部犧牲了,再開進村子裏一個連隊,又是傷亡慘重,駐守在濰坊的秦三部隊拚命頑抗,後來,解放軍用挖地道的戰術炸毀了城牆,攻進了濰坊市。這場戰役,是一場硬仗,在毛主席選集中提到了這場艱苦的戰鬥。我在農村教學的時候,曾經利用周日帶著全校的同學去烈士陵園看望了那些無名英雄:空曠的陵園裏,一排排無字碑靜靜地矗立,聽著管理人員的介紹:我流下了眼淚,孩子們都哭了。有這樣一個故事太淒慘了:“由於城牆太高,敵人居高臨下開槍很難攻打,指揮員決定挖坑道進城,有一個連隊從三裏莊就開始挖,一直挖到城裏,由於地麵情況不熟悉,竟然挖到了一個荷塘的底下,那一個荷塘的水全部灌進坑道裏,那一個連隊的戰士都這樣犧牲了。沒有他們的名字,也不知道他們來自何方,隻有這白色的大理石無字碑在祭奠著他們,陪伴著他們的每一天”。

清明節就要到了,現在,還有人組織孩子們去看望,祭奠這些無名英雄嗎?暮色益發濃鬱,路燈一盞盞亮起,地麵的積水將光線映出,與微微一絲天光相響應,我走在小雨中,隻見路上人行匆匆,我隻能瞥見他們的輪廓,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我也不例外。隻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渴望,追求,誰又會關心一個衰弱蒼老無助的人呢!

清明過後,夏天就要到了,青島的夏天是沸騰的夏天,浪花在開放,大海在沸騰,但是,我們的青春早已經離去,劉伶說:“死便埋我。”也許,另一個世界正在緩緩向我們走來。

雨絲輕落在身上,透過小雨,我看到一個夢境套著一個夢境。我想起了一首老歌的歌詞:“我來了,我來了,我年老背又駝,我好象聽見有人輕輕在,把我來召喚!”我想起了這首歌的名字:“老人河!“

“一個個夢境一個個愁,崎嶇小路無盡頭。推起小車大步走,莫管明天風雨驟。”太陽每天都是新的,辦法總會有的,美夢是要做的,日子還是要過的,親人還是要祭奠的,清明節澆愁的酒還是要喝的,外出郊遊的計劃是不會改變的!

我的讀書情結也許是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喜歡讀書,記得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那時家中很窮苦,父親一人賺錢,養活七口家,可是不容易。臨近春節,母親問我:“孩子,你們都想父母給你們什麼禮物?隻能要一樣!”我的姐姐,弟弟們都要了衣服,新鞋和鞭炮,而我和媽媽說,隻想讓爸爸給我到圖書館借一套書《西遊記》。後來爸爸真把《西遊記》借來了,在年三十那天,我整整在小吊鋪上那昏暗的燈光下看了一宿,上、中、下全部閱讀完畢。那時候,好想有一個市圖書館的借書證啊!

爸爸經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什麼意思當時由於年幼,並不太懂,後來閱讀書籍的範圍廣了,“聊齋誌異,三拍二刻,三言五語,笑林廣記,水滸轉,三國演義,封神演義,唐詩三百首,紅與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茶花女”等等許多中外名著全部閱讀,也懂得了老人的苦心,到了中學時候,讀書迷了竟然在上數學課,英語課也通過桌子的縫隙讀小說,造成數學,英語隻是維持及格水平,至今懊悔不已。

中學時代,我家離學校比較遠,沒有辦法回家吃飯,中午可以問媽媽要3分錢買鹹菜,就是這3分錢,也就是花1分錢買鹹菜,節約出2分錢積攢起來買的第一本書就是《毛主席詩詞》。由於反複的看,僅僅幾天,就能全部背誦,至今不忘!後來文化大革命開始了,讀《資本論》《列寧全傳》《毛澤東選集全五卷》都很感興趣。那本人人都有的《毛主席語錄》,那更是背誦如流,至於後來出版的《金光大道》,《豔陽天》等書也是愛不釋手。由於讀書,眼睛早早的架上了眼鏡,開始近視了。

1968年插隊農村後,看書的時間多了,書的內容也更豐富了,我們房東的父親是一個老中醫,他家裏藏有許多古本木版印刷的醫書,在油燈下,在地頭上,我每天捧著那一本本醫書,貪婪地讀著《本草綱目》《藥性賦》等書籍,竟然也學會了切脈,診治一些常見的小毛病。我們村的老書記本來想讓我去當赤腳醫生,卻因為教師缺乏,讓我當了民辦教師。

70年代插隊知青回到青島工作,最喜歡的事情還是讀書,我的工作單位對麵就是新華書店,我每天隻要有空,肯定在書店看書。由於讀書,認識了許多朋友,新華書店的經理竟然對我特許,讓我讀由於文革原因撤下櫃台的所謂“禁書”,那時侯,我們的工資比較低,每月隻有三十到四十元。晚上在單位值班可以給二角錢補助,那我就主動要求上夜班,為的是有時間讀書,利用晚上時間寫作!

幾十年過去了,我的幾個書櫥都堆滿了書,連桌子上,辦公室也堆滿了圖書,我的電腦桌上整齊地擺著:當代文學,山東文學,青島文學和我們論壇作家朋友出版的一本本新書,我知道: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凝聚了作者的熱汗,讀過一次就會有一次感動,一次提高。

翻開圖書,靜靜地嗅那清香的文字,這時,我的靈魂就會得到一次升華,空靈的內心就宛如來到一片綠洲,五彩雲霞伴隨那無數靈感也就會翩翩而至。我愛讀書,從中吸取無窮的智慧,我愛讀書,從中獲得無限力量!

幾十年來,讀書始終伴隨我的人生,綜觀天下,讀書的好處真是一言難盡,詩人雲:詩人是天使,可以升天在上帝麵前吃糖果;史家雲:讀書可以了解曆史,變得聰明;邏輯家雲:讀書可以使人進步,學習辦事,增加文采;儒家說:讀書是一種人生修為,可以使人明理知義;我說:讀書可以怡情,讀書可以成才,讀書可以益智,讀書可以改變性格,讀書可以改變命運,讀書可以延長生命。

從2000年開始漫步網絡,將近十幾年來,結交了全國各地許多愛好文學的網絡朋友,他們其中許多人都是很有名的作家寫手。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喜歡讀書,我們經常在論壇上發表文章,舉辦征文活動,開辦藍月亮文學社,讀書,討論作品,互相交流。我們共同創作出版了二十多本散文合集,我們大家都在交流中獲得進步和提高!

我很讚成這樣的說法:“讀書的曆史就是改變性格的曆史,讀書的曆史就是轉變命運的的曆史,讀書的曆史就是心靈淨化的曆史,讀書的曆史就是升華人生品位的曆史”。

記得我初中的語文老師劉遵三(青島著名作家)曾經說過:讀書能改變人的性格,愚者讀書變聰明,鈍者讀書變伶俐,燥者讀書變安靜,灰心者讀書變振作,孤獨者讀書變充盈,讀書的好處說也說不完,道也道不盡。我深信,讀好書能改變人的靈魂,讀好書就是心靈的探險,駛向智慧的海洋,人類離不開文化,離不開好書!

由於我的影響,我的兒子也特別喜歡讀書,更喜歡買書,他是學習電腦專業的,電子書都很貴,買一本書就要60—一70元,但是,他買書根本就不算帳,去書店就買回幾百元的圖書,近幾年竟然喜歡起研宄宗教,買回許多宗教類圖書。如:聖經等!雖然他很年輕,但是他的家中的幾個書架都裝滿了圖書。可見,愛書也是傳染的,也許,這也是宿命,愛讀書人與書的緣分吧!

2011年已經過去,新的一年已經開始,春節就要到了,我與李岩和楊昌群版主商量了一下,在新年開始的時候,就以《命題作文》拉開新的一年愛書的序幕:《龍年抒懷》,讓我們論壇的朋友一起寫文章,寫人生,抒發自己的情感,共同提高我們的文學水平!

談世間的“麵子與尊嚴自古以來,在我國民間麵子”似乎很重要,權貴的麵子,富人的麵子,女人的麵子都很重要,惟獨窮人的麵子卻讓窮人自己也重視不起來。因為:在世界上,溫飽二字是最為重要的。

麵子如此,尊嚴卻不可沒有,無論窮人與富人,都有他們自己的尊嚴!

“麵子”這個詞最早應該從買布說起,從古至今,都講宄布有多麼寬的麵子,在50年代到70年代,國家計劃經濟,買布憑布票,老百姓都希望少花布票買到寬麵子的布,每當布店來了寬麵的華達呢和哢嘰布,布店都會排起長隊,哪個年代,無論是誰,多大的官職,都沒有辦法走後門多買幾尺布,而那些布頭到可以找布店的經理購買一點,接起來做衣服口袋或者是麵布袋,記得我們插隊農村當知青的時候,是政府專門特批了一種再生布的票,我們每一個知青可以買再生布做衣服,那個布粗的象麻袋布,但是市麵上也緊張。後來,國家經濟發展了,商品多了,有些人就可以利用職權的財富去占有社會的資源,也就被稱為有麵子的窮人在資源的占有方麵沒有什麼麵子,因為他們隻是溫飽而已,但是人緣也確實少不了的,盡管這些人緣隻是柴米油鹽,吃飯穿衣,卻正是百姓那窄窄麵子的寫照,記得在60年代插隊農村的時候,沒有食用油,沒有炒菜,吃那地瓜麵窩頭的時候連鹹菜都沒有,隻有把那粗鹽粒用擀麵杖磨細來個窩頭蘸鹹鹽就飯,村裏的老鄉看到不忍,送幾個蘿卜鹹菜,那簡直是雪裏送炭,那鹹菜就是靠麵子才換得的,等到春節探家,那老鄉送的幾個蘿卜鹹菜還成了返家看望父母唯一可帶的禮物!

人活著,必須有尊嚴。有了尊嚴,卻不一定有麵子。麵子需要權力,需要財富的扶持。記得在80年代,溫州有一個商人來青島想開一個皮鞋超市,但是當他去聯係租門頭的時候卻處處碰壁,後來他通過一個偶然的機遇到某企業的領導,幾桌酒下來,很快便在繁華地角租到了稱心的鋪麵,價格比他想象的要低百分之五十,當然,這是與某領導的麵子分不開的。

但是該領導事後卻向該商人借錢,致使該商人事後對我說:“這幾萬元錢討不回來了”,看來領導的麵子也是權貴們斂財的主要手段。

有一個經曆過世態炎涼的企業家說:“人的尊嚴,麵子要靠財富。”此話不無道理。一個人如果沒有財富,那麼在“金錢至上”的社會將寸步難行,不但交不到朋友,甚至連父母親都不想搭理他,更不用說什麼尊嚴和麵子了!

記得讀封神榜中的西周著名宰相薑商,未出道之時窮困潦倒,衣衫破爛、麵目憔悴,連妻子都把他掃地出門,沒有麵子也沒有尊嚴可談,當周朝統一天下,位居宰相,車騎雍容的薑子牙前呼後擁地路過家鄉的時候,妻子無地自容,才有了馬前潑水的警世故事。

人的尊嚴和麵子靠權力和財富,也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美女的麵子也是不可忽視的,西漢年間,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約定“漢與匈奴為一家,勿得相詐相攻”。並三次進長安入朝,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征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製了匈奴全境,而美女昭君慢慢地習慣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她一麵勸單於不要打仗,一麵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使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60年。昭君死後葬在匈奴人控製的大青山,匈奴人民為她修了墳墓,並奉為神仙,可見至尊美女的麵子從古至今也會有安邦定國的作用。

尊嚴和麵子在人類社會固然重要,但是在戰爭與暴力與自然災害麵前又是那樣的蒼白,原子彈爆炸,大地震,海嘯,美國的911事件等讓多少人失掉家園,多少人的尊嚴與麵子化歸為無有。就是在十年浩劫的文革年代,多少革命家,國家領導人,學者都在那一場運動中成為階下囚,尊嚴與麵子何從談起?可見,如果沒有和平的保障,如果沒有穩定的生活,如果沒有社會法製,那麵子與尊嚴隻不過是空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