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小鮑島開始拆遷改造,因為我的老屋還在那裏,我又順便去尋找鮑島村的那幾口老井,我看到:華陽路的那口老井還在,益都路和泰山路的老井沒有找到,已經被高大的樓房掩埋了。桓台路和周村路的老井還在,上麵的鐵蓋子雖然鏽跡斑斑,依然能分辨出那些字母,訴說著當年鮑島村的變遷。
青島最早的浴池一三新樓青島的澡堂子曆史悠久,但是建設開業最早的澡堂子應該是位於市南區保定路18號的三新樓澡堂,根據老職工回憶,它的開業應該是民國元年:1912年。當時取名“三新樓”是指:“國新,店新,人新(員工和浴客廣’。這個名字是很有意義的,因為當時正值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就任大總統,該店由黃縣在青島做買賣的丁家所開,開業的時候由當時的市領導親自剪彩,在中山路商圈經營各種買賣的老板們都出席了剪彩伩式,可說是規模宏大,氣派非凡。
三新樓澡堂當時的建築是三層樓,含雅座,官座,盆浴,盆浴高檔單間,每一層樓都設有修腳,搓背,理發,吹風,推拿等,還有衣服快洗,品茶等配套服務,這種豪華的設施和服務配套在當時中山路商業圈已經屬於一支獨秀,因為直到幾年後,由掖縣王“二歪”,王化南的父親在平度路32號開辦的玉生池才開業納客。至於博山路的天德堂,台東的新華樓,明新池,小鮑島益都路的華新池,西鎮鄒縣路12號的民生池,滄口德仁路的第一樓都是多年後才陸續開業的。
那時在三新樓澡堂的服務員也是分等級的,有上櫃,中櫃,下櫃。上櫃主要指“售牌,算帳,會計,把頭”等,中櫃指服務員和一般的接待,跑堂人員,做活的老師傅。下櫃指池門挑草鞋的,做活的學徒〈修腳,搓背)等,我在70年代還有幸見到了幾位在三新樓做活幾十年的老師傅,他們有張慧,董文耘,盛本桐等老師傅,他們的技術就是精湛,我還結識了他們的一個徒弟戰永平,今年也將近70歲了,是現在青島修腳技術最好的修腳大師。
那時侯人們看洗澡,不僅是為了個人的清潔衛生,還作為一種禮伩、一種社會公德,而共同遵守著,譬如遇到慶典,婚禮,接待朋友、會客等等都要先焚香洗澡以表示虔誠和尊敬,洗澡還是與朋友消遣休閑的好去處。
到澡堂子洗澡的配套服務,搓背、敲背、修腳、按摩、推拿、拔火罐、釺腳、磨砂,還與時俱進地添加去死皮、去角質等等美容護膚的服務以及其他更深入的特殊服務,在舊社會,由於三新樓澡堂地腳位於中山路商圈,這裏前來的大部分是周邊商人和達官貴人,他們來這裏體驗的是“痛並快樂”的享受,也隻是為了個人的清潔衛生,沒有太多意識成份。
在舊社會的服務員沒有工資,主要靠小費收入,但是小費收入並不全是職工的專利,每到年底算帳,老板占大頭,上櫃,中櫃,下櫃按照比例分成,還要包括小姐股,太太股等,真正分到職工手中的沒有多少。
那時侯三新樓的服務水平和做活水平也是相當嚴格的,因為這裏麵對的是中山路商圈的老板和從業者,如:“謙詳益,瑞呋祥,亨得利,盛錫福,震泰,浮德等”老字號企業的老板和銀行,洋行的職員老板經常光顧,因此,在這裏打工那可得每天小心翼翼,不然挨打、受罵、下崗和開除是很簡單的事情。
解放後,由於飲食服務公司對澡堂子實行統一價格,洗澡的價格比較便宜,再說絕大多數家庭限於居住條件都不具備洗浴條件,身上髒了,想洗個澡,隻有去澡堂,那時候,相當一部分單位也都不設浴室,全市各個企業都發放福利澡票,每個月發給職工一塊到二快錢的洗理費,作為福利。習慣是環境養成的,限於條件,當時人們沒有經常洗澡的習慣。隻有公休放假,身上髒了,這才洗一回澡。當時中山路商圈雖然有三新樓,周圍還有玉生池,建新池,天德塘,但是,企業太多了,居民太多啊!就是我們全青島市也隻有十家澡堂,除周日和節慶前,洗澡的如下餃子,平常日卻很少。為什麼?洗澡得花錢呀!雖然洗一次澡隻要兩毛二,雅座也不過三毛,可那也是錢呢!每月隻收入三十元左右的人們,窮慣了的人們,能省則省,能將就就將就,到澡堂子洗一次澡,雖不敢說是奢侈之舉,但絕對是一件鄭重其事的事。
女同誌到澡堂子洗澡,先交錢換牌,進到裏麵休息廳,憑牌將衣服脫在竹筐裏,然後拿上毛巾,換上拖鞋,再到浴室洗澡。
男同誌到澡堂子洗澡,則分為房間與普通,盆浴等,如果洗房間,那就要買房間的牌子,每人都有床鋪,有床頭櫥,貴重物品必須交前櫃售票處保管,其他的也必須對號入座。
浴室一般分為裏外兩大間,外間是手盆和淋浴,裏間是兩個水池子,分別灌著溫水和熱水。裏麵的溫度較高,霧氣蒸騰,憋得人喘不過氣來。不少人泡在池子裏燙澡,有的泡得興起,時不時吼上一嗓子---“好!”“痛快,會京劇的有時也會來上兩嗓子!,記得60年代到70年代,許多京劇團的老演員每天在團裏練樣板戲,到了池子裏竟然吼起了盜禦馬”,聲音回蕩不絕,有繞梁三日之功。
人們洗完澡,披上浴巾,可在房間或者大廳木製單人榻床上休息。休息廳出售香煙、茶水、青蘿卜,躺在那喝壺茶,吃幾片青蘿卜,或聊天或小睡,可謂是一種享受。
手頭寬裕又有閑功夫的人,有的泡澡堂子成癮,沒事就約上朋友到澡堂子泡澡,解乏解困,喝茶閑聊,一呆就是半天。象青島市十大澡堂的床位上,每天都有如此熟客,記得青島市文聯主席,曾經和趙丹一起演電影的李石老先生是三新樓澡堂和玉生池的老客,他周一,三、五、到三新樓澡堂,二、四、六到玉生池。老人很和藹,沒有架子,每天來洗澡總是全套服務,中午在澡堂吃飯,晚上和職工一起下班。聽說:他活到九十多歲,看來,洗澡對於人的身體很有益,是利於長壽的。
當然,這些老人也有許多佳話和令人難忘的故事讓人們回味,在文革中,有許多老幹部遭受批鬥,迫害,這些老幹部就把澡堂當成了避風港,每天洗澡從早到晚全天呆在房間,也有的老人在批鬥後跑來洗澡,由於太勞累,竟然暈堂子,或者發生中風。看到如此現象,服務員趕快請醫生急救,在三新樓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旁邊的市南區人民醫院有婦產科,許多婦女在預產期到來的時候就要洗一次澡,有一個年輕的女同誌竟然把孩子生在浴池裏。幸虧許多服務員協助,孩子平安無事。
三新樓那時的洗澡間共有3個洗澡池子,每個都是大約4米寬、6米長,水深不足1米,分為溫水池、熱水池、高溫池。顧客們大多數選擇溫水池,或坐在水裏隻露著腦袋,或坐在池沿兒上把兩腿浸在水裏。遇到周日,洗澡的人多了起來。下到池中的人多了就會感到有些不舒服了,因為滿池子的人就仿佛沸騰的鍋裏煮滿了餃子。
平時,熱水池內一般隻有少數老年顧客和患有腰腿疼病的人在裏麵進行熱水浴。高溫池沒人進入,偶爾有顧客或坐、或趴、或躺在池沿兒上,不時往腰部和腿腳上撩著熱水進行土法理療,有人還邊撩著水邊哼著小曲,顯得放鬆自在,悠閑逍遙。在洗澡池子內浸泡舒服了,出來後再渾身搓上肥皂,輪番到噴頭下衝洗幹淨,然後走出洗澡間,來到休息間。
顧客走到休息間,先前收浴巾的服務員都會從大保溫桶裏取出一條卜熱浴巾給他擦臉,披上一條幹淨的浴衣。顧客回到自己的鋪位上,便可躺下自由自在地休息,還能喝到服務員倒好的茶水。待休息好了,喝足了水,準備起身要走了,服務員會立刻會禮貌地送客。逢年過節來此洗浴的顧客較多,服務員會對洗好澡的顧客說:“大年二十八九,洗洗就走,回家買東西過年了!”還會說:“現在顧客很多,為了大家方便,相互照顧照顧,清洗好的顧客同誌們少休息一下吧。謝謝大家。”經如此一說,洗好澡的顧客都能稍微休息一下或幹脆不休息而告辭。
由於當時的旅店比較少,洗澡休息的房間晚上就成了旅客休息的房間,雖然住宿這樣的房間僅僅一元錢,但是這裏的住宿同樣很嚴格,每天登記到店住宿的旅客的名字,資料都要抄送派出所備案審查,衛生方麵必須認真仔細,與白天澡堂使用的嚴格分開。我在插隊回青島飲食服務公司工作的多年內,許多年都是在浴池和旅店的工作中度過的。
當時的青島市飲食服務公司經常組織職工進行服務技能大比武,記得我在一次技能考核中,竟然獲得98分的高分,在每年一次的職工運動會旅客店薄員登記服務業務比賽中,也多次獲得第一名的獎勵。
90年代,三新樓澡塘由於房屋陳舊加上旁邊鄰居外貿土產公司辦公樓的突然倒塌而停業改造,改造後合並到玉生池澡塘。
那個年代,雖然洗澡的人多,條件差,但是人們尚未聽到“環境汙染”和“性病傳染”之說,到澡堂子洗澡都沒有什麼擔心害怕的。因為那時性病已經在全國絕跡,皮膚病患者按照規定不允許下池子,就是脫了衣服服務員也不會讓他洗,並勸說他穿衣離開,那時三新樓澡堂的條件與當今的高檔洗浴設備相比,當然顯得簡單落後,但是能來這裏洗浴的人們都已心滿意足了,因為這裏的設施是全市最好的,服務態度也是全青島市最棒的,前來洗澡的人人都會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多少年過去了,現在,絕大多數家庭都住上了套房,具備了洗浴條件,每天洗澡入睡成了一些人的生活習慣,三新樓澡塘,玉生池澡堂等早已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上千家形形色色的各種洗浴中心,什麼桑拿、足療、保健、娛樂,一應俱全。不過,它和過去的澡堂子不完全是一回事。缺少了大池子,缺少了和諧,缺少了普通百姓的人氣,卻增加了許多社會的弊病和銅臭,使我們這些經曆過哪個年代的人經常的回味起那個年代的激情和澡塘子的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