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2 / 3)

青島市新華書店於1949年6月6日在原正中書局和中國文化服務社舊址(原中山路145號一147號、原外文書店)宣布成立新華書店青島分店,華東新華書店膠東分店馬龍青等同誌由萊西縣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青島市組建青島市新華書店。當時僅有中山路門市部。

剛成立青島市新華書店有職工20餘人,1954年,中國圖書公司青島分公司並入新華書店,職工92人,圖書發行網點4處。1956年到1965年網點發展到27處。馬龍青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一直擔任青島市文化局局長,對青島市新華書店的發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促進作用。

七十年代是青島新華書店的春天,由於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許多文學書籍缺貨,而黨的各種文件又要求各個企業購買達到人手一冊,所以,書店的營業任務相當繁重,新華書店在中山路、膠州路口新建營業麵積1750平方米是當時的圖書發行網點。在威海路台東一路拐角建設了於1996年組建了青島市新華書店(集團〉,為全民所有製大型二類文化企業。在全市新建、擴建網點25處,營業麵積達到56000平方米。萬米書城的建設標誌著青島市新華書店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隨著圖書發行行業的深化改革,青島市新華書店(集團〉率先在全國同行業中進行了改製,於2003年6月組建了國有控股的青島市新華書店(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目前發展經營網點100餘處,經營圖書、音像流轉品種20萬種,為促進兩個文明建設,繁榮圖書發行事業做出了貢獻。(集團〉公司曾榮獲全國圖書發行雙優獎;連續三年榮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講信譽、重服務”先進單位;全國服務“三農”農村圖書發行獎;全國先進“收貨店”;省新聞出版局頒發的“全省圖書發行十佳單位”榮譽稱號;青島市“流通十大突出貢獻企業”;“精神文明標兵建設示範點”;“巾幗建功先進集體獎”;優秀“青少年維權崗”等多項國家、省、市有關單位授予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寫到這裏,我不由的懷念起早已經故去,我們學校的書法老師寧推之了,他是一個很平凡的老師,卻和許許多多革命先驅一樣,為青島的解放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為我們青島市的新華書店的曆史增添了厚重的一頁!

我的第一台電視機電視是“電視之父”英國蘇格蘭人約翰丨洛吉丨貝爾德1925年發明的,我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是1958年誕生的,可是我第一次看電視卻是1976

1976年,上級分給我們飲食服務公司一台20英寸的電子管黑白電視機,公司黨委決定把它安裝在會議室裏,公司機關和核算店領導開會的時候看看新聞。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我們公司在會議室裏設置靈堂,我們各個核算店的領導和職工輪流分批參加悼念,我們上身穿著潔白的白襯衫,臂帶黑紗,胸佩小白花,走進哀樂低沉的會場。

電視上播送著北京的悼念大會,領導人在致悼詞。我們立正低頭。聆聽悼詞。在淚水的模糊中,不知從哪開始,哭泣聲出現了。迅速整個會場都是哭聲抽泣聲。就聽旁邊撲通撲通的有人倒下。沒有人抬頭,沒有人張望,我旁邊就昏倒了好幾個,我們走出會場,悲痛仍然一陣陣襲來,這時我第一次看到黑白電視機播放的最重要節目。

我的同學崔代君是無線電二廠技術科的工程師,雖然他1977年去了美國,但是他科室的同事張世禮老師仍然在1978年幫助我買到了他們廠生產的第一台9英寸的黑白電視機。

我在陽穀路13號的老屋隻有11個平方米,電視拉來家的第一天晚上,我還沒有做好飯,左鄰右舍的大爺大娘和孩子們就拿著小板発,馬紮子坐在我家,等著電視開放。我一看門外,窗口還站著好多人,就幹脆搬了個椅子,把電源拉到門外,在院子裏演播起來,我和妻子也把板凳搬到門外,和30多戶鄰居一起看起節目來了!

我每周必須到父母家看望,妻子提議:回家帶上電視機讓父母看看,這個主意不錯,我們就把電視機送到父母家中,父母家住的是個大雜院,院子有40多戶人家,我母親又特別好客,招呼鄰居來家觀看,不一會,鄰居的大人小孩把門窗圍得水泄不通,我們吃完團圓飯後無法再取回那9英寸的電視機了,隻有空手回到自己的家。

後來,青島電視機廠生產了12寸的電視機,14寸電視機,我和父親的電視機也開始隨著電視機的發展而更新新一代的電視機。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在計劃經濟年代,當時各個機關、事業、企業單位都可以分到彩電票,那時候一張彩電票價值500元。許多家庭買上了彩電,我也在朋友的幫助下,搞到了一張青島牌17英寸的彩色電視機票,那時候兒子已經上小學了,他鄭重提出:“讓爺爺奶奶先看彩電,我們再分到票再說!”我們按照兒子的建議,去青島電視機廠給父母買上了17英寸的彩電,當我們看到父母在彩電麵前對著熒屏歡笑的時候,心中特別開心,我們一家三口也在歡笑!

那時候,我們都愛看電視劇《西遊記》《上海灘》《霍元甲》《射鵰英雄傳》、以及日本電影、電視劇《人證》、《望鄉》、《追捕》《聰明的一休》等,許多電視歌曲《廬山戀》、《萬裏長城永不倒》、妻子和兒子都會唱,連老母親都喜歡聽劉曉慶和陳衝主演的電影《小花》主題曲,“妹妹找哥淚花流”。

從1978年我買進的青島第一台9英寸的黑白電視機開始,轉眼間,青島電視機陪伴我們一家走過了35年的曆程,這35年,我們更換了許多台電視機,我最喜歡青島的產品,因為維修方便,產品質量有保證,青島的電視機給我們帶來了快樂。

明天,隨著電視機的更新換代,我們也將繼續更新電視機的最新產品,現在市場上,海信、海爾的家電產品質量過硬,達到和超過了世界先進水平,產品已經走向了世界,青島生產的液晶電視、全高清電視、等離子電視、智能電視,已經成為世界名牌。我喜歡本地品牌,我將繼續在最新最好的青島產品中尋找健康和歡樂!

小鮑島的百年老井青島有個小鮑島,就是指現在的遼寧路一帶一百年前這裏是鮑島村,村子從利津路沿著遼寧路向西一直到熱河路上沿,丹東路到大港火車站的範圍都屬於鮑島村吧!是德國人1897年在這裏做了規劃,修建碼頭,修建了鐵路,蓋起了火車站。隨著德國占領軍對城市的規劃,設計和開發,日本侵略者的長期占領與許多日本僑民的迀入,居民宅不斷增多,其中大鮑島村由於燒窯和開發建設,許多大鮑島村的居民也被迀移安置到小鮑島,時代的變遷,侵略者的涉入,把小鮑島村變成了以普通住宅區和日本建築風格為主的居民區。

村子的建築拆除了,老人一代又一代離世了,隻有山頂的軍事設施還在,村子裏的幾口老井還在,那水依舊甘甜甘甜,因為嶗山水是相通的。順著大地水的掌紋、或者記憶葉脈中最清涼、最濕潤的地方一路找下去,就準能找得著那甘甜的嶗山水。德國人就是在登州路沿著嶗山水脈打下了百米深井為世界聞名的青島啤酒廠供應釀造啤酒的嶗山水。

在泰山路與浦口路附近,有一口鮑島村的老井,從50年代到90年代、市北豆腐社就是利用這口井的水做出了島城最受居民歡迎的豆腐。

70年代,連續幾十天不下雨,是百年不遇的大旱。在市政府的安排下,青島的工礦企業抽調許多職工參加引黃濟青工程。城市的居民用水也計劃供應,每人每天20斤水,各家各戶把水桶都劃上紅杠,20斤、30斤、40斤,街道主任親自站在水龍旁邊監督收水牌。誰想多用水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哪個時代各家各戶都要從公用水龍打水吃,沒有住套房的,都是住大雜院十幾個平方米的平房。

我們院子有一個80多歲的老瓦匠,姓蓋,萊陽人,據他說:我們院子裏的房子和遼寧路周圍的房子就是他和父親一起參入蓋的,當時,還沒有自來水的時候,他們用的水,喝的水全部是從小鮑島村裏村民飲用的井取得水,那井裏的水泉眼很旺盛,將近100年來,從沒有幹枯過。

卜那泉水的水脈來自貯水山,也是嶗山山脈的水,我們大院雖然也有一口井,但是在70年代天旱的時候早已經幹枯,隻見井地布滿了紅色的花崗岩。經過他的指點,我們在太山路找到了那口老井,井口蓋的大鐵古力蓋很厚,上麵有德文字母,趴在涼浸浸的井台上,伸出指頭觸摸一個個刻字。那些用外文字母刻寫的井蓋,深奧著,給水井增添了蒼老的神秘。風一經過這裏,我就能感受到古幽的氣息,自井台陣陣撲來。

井水很深,水在離井台三四米遠左右的井底靜靜汪著,像地上一隻深情的眼睛。當我用長長的繩子取上第一桶水的時候,隻感到地下清泉翻動,泉眼水流外湧。那桶水清澈見地,我們的鄰居歡呼起來,周圍的群眾也來了,在整個缺水的季節,我們就是靠小鮑島村遺留下的老井度過了旱季,據我們的老鄰居蓋大爺說:“小鮑島村還有幾眼好井,現在的水質都很好,根據他說的方位,我去尋找了一下,果然,那些百年老井還在,厚厚的古力蓋子,默默無言的老井,隻不過沒有人再去使用它們了。

我在農村插隊的時候每天都要挑水,練就了一副鐵肩膀,因為在抗旱的時候,到河邊挑水再走到澆灌禾苗的地裏要走很遠的路,院子裏老人多,孩子多,抬一桶水都相當費力,這樣我在大院就成了免費為大家送水的義務工,那些兒女不在家的老人都成了我幫扶和送水的對象,每次都要挑兩擔到三擔水回來分給大家。

直到現在,每當我想起這些往事,心裏還在美姿姿地,我好象又看到了那些故去的大娘大爺的笑臉和又聽到了那些感恩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