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2 / 3)

看完恐龍澗,我們在濰坊市文博學會會長原青島老知青李老師的帶領下,又來到了鴨嘴龍組裝恢複現場,在組裝車間,有三個巨大的鴨嘴龍已經組裝修複完畢,高大約有5米,長21米的鴨嘴龍讓我們大開眼界。李老師介紹:這些化石均是曆史上發現的最大的鴨嘴龍骨骼。目前,化石的修複組裝工作已經完成,專家初步將其命名為“巨大華夏龍”,李老師繼續介紹:“首次發現的大型角龍類化石,對研宄晚白堊世恐龍遷徙意義重大。此前大型角龍類化石隻在北美地區有所發現,而諸城恐龍澗發現的大量大型角龍類化石,打破了恐龍學界關於亞洲沒有大型角龍的猜測。科研人員不久前在這裏發現了一具非常完整的角龍頸盾,據此推斷,這具角龍僅頭部就有兩米多長。此外,這裏還產出一具完整的原角龍類幼龍化石骨架,個頭雖小,但如此完整的原角龍類化石骨架在世界上還是首次發現。尤其是在北美以外地區發現大型角龍類化石意義重大,對於研宄白堊紀晚期古氣候、古地理以及古環境變遷、古生物進化,特別是恐龍遷徙的規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考價值。”

我看著我們的老知青李老師雖然沒有回到青島,留在農村就業,現在卻成為我國的地質學家,也讓我不由地肅然起敬!

據李老師介紹,以恐龍澗為核心區的諸城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現已被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命名為恐龍科研科普基地和地質科研科普基地,並順利通過國家地質公園的評審,正在積極申報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奇觀。諸城,我的故鄉也正在世人矚目中緩緩的揭開麵紗,煥發出超世紀的魅力和展現出世間最絕妙的風采。

難忘的嶗山采茶行很喜歡宋代詞人黃庭堅的西江月一一茶,隻見那詞寫到好處:

龍焙頭綱春早,穀簾第一泉香,已醺浮蟻嫩鵝黃,想見翻成雪浪。

兔褐金絲寶碗,鬆風蟹眼新湯,無因更發次公狂,甘露來從仙掌。

連續幾年來,每到5月,在春暖花開時節,總按捺不住要去鄉村走走,連續三年的嶗山采風:跟著論壇的“山藤大叔”去嶗山曉望村采茶,確實難忘,有我們論壇的“村黨委書記”開車,有格裏,若風,綠荷一行我們論壇的精英相伴,那是多麼快樂的旅行,汽車快速地穿越濱海大道,穿越隧道,沿途的綠意讓我目不暇接,發現路旁桃圓的桃花已經盛開,披上新綠的的大地風景不斷在眼前閃過,心情與大自然接軌,豁然開朗,愜意的心情襲上心頭,一路說笑一路歡,很快就到達嶗山著名茶鄉王哥莊的曉望村。

曉望村的茶葉在嶗山那可是“嶗山茶王”,曉陽春茶葉作為嶗山茶的領軍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已發展成為茶葉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研發、培訓、茶文化休閑旅遊觀光於一體的集團產業鏈,成為嶗山的品牌。

網友“山藤大叔”與曉望的曉望村的茶農李世泉老師是在文革知青上山下鄉時期結下的深厚友誼,那時候“山藤大叔”在染料廠,給插隊在嶗山曉望村的知青帶隊,而李世泉老師是村中負責知青工作的貧下中農代表,多少年過去了,兩個人關係很密切,經常往來,書信電話不斷,這也就成全了我們去嶗山旅遊順便采買嶗山曉望村的新鮮茶葉的願望。

李世泉老師笑盈盈的在村外等待迎接,將我們迎進他的家,剛踏進屋裏,空氣中彌漫著濃鬱的茶香,誘人心脾。新泡的茶葉色澤非常清澈,淺綠的湯色味道卻非常香濃,甘甜,正是:“一品香泉,輕淘起,香生玉塵,雪濺紫甌圓。”

我問:這是你們最好的茶嗎?李世泉老師介紹說不是,這是他剛剛卜采集炒好的春茶,因為嶗山茶是生長在高山中,吸天地與自然的精華,冬天經曆過嚴寒,春芽經受了寒霜,山上土地非常的稀少,茶葉的產量很低,所以真正的嶗山茶很難喝到,我輕輕地喝了一口,像喝到甘露一樣的美,醇厚,豆香,仿佛吸進了自然的靈氣,輕鬆而自在。

聽著李世泉老師介紹嶗山茶的種植與管理,我們都忍不住想到他的茶園參觀,喝了一會茶,便跟著李世泉老師向他承包的8畝茶園走去。

別看李世泉老師年近70歲,但是他身體矯健,爬山越嶺走的很快,我們緊隨其後,進入一個山坳,聽到了泉水叮咚的聲音,隨聲望去,是山裏流出的泉水,高處往低處流,到了地頭的水渠,是那麼的清澈。我緊跟“山藤大叔”,爬到了半山腰,這是半山坡,不高,但風景很美,聽鬆濤陣陣,遠處還傳來布穀鳥的叫聲,李世泉老師把我領到一片很大的茶樹地,說這裏的一片片梯田大棚就是他的茶葉園,他種茶葉,不用化肥,不施農藥,使用的是豆餅和雞糞。所以茶葉的質量格外好。我仔細觀察,這茶樹與別人的茶園裏種植的看不出有什麼區別,就是枝杆粗大了點,長的高了點。葉子綠幽幽的,他耐心地教我們如何采摘茶葉,我們按照李世泉老師教給的方法,很快采摘了一麻袋,開始返回。

下山的時候,李世泉老師又帶我們參觀了曉陽春茶廠和村民炒茶葉的作坊,隻見師傅將茶葉均勻攤放在大鐵鍋裏,手將茶葉翻動,然後取出放在一塊木板上用手輕揉,流出綠色的液體,隨後又放入鍋裏翻炒,就這樣反複進行,直到茶葉成絲幹脆之後,再倒入竹子做的圓盤中進行篩選,茶葉冷卻後就包裝起來。這次曉望采茶收獲真大,我們親自采摘了峻山茶,看到了嶗山茶葉炒製的全部過程,還欣賞到山林中的美麗景色,看到了山花爛漫的春天。回家的時候,李世泉老師讓我們都帶上製作好的曉望嶗山茶,我們手捧著這名貴的,好像捧著天地的靈氣,自然的精華。物與稀為貴,這就是淳樸的嶗山人給我最珍貴的禮物。我把嶗山山裏凝集自然的精華曉望村的茶葉帶回家。

正是:東海嶗山曉望春,雲霧山中露葉新。清芬醇厚難忘懷,參禪同證木犀心。

清湯麵的故事現在,誰還記得70年代飯店賣的那8分錢一碗的清湯麵?但是,在40多年前,能去飯店吃一碗清湯麵也是大餐,我在農村插隊擔任民辦教師的時候靠這8分一碗的清湯麵給我帶領的50多個學生解決了一次在街頭吃中午飯的大問題。

1969年,在我農村插隊做知青的時候被大隊推選到學校教學當民辦教師,在一次下課的時候,我問跟我上學的學生:“同學們,你們去過濰坊市嗎?”“沒有,”許多學生搖搖頭回答。“你們去過動物園嗎”?我又問。“沒有,”大多數學生搖搖頭回答。我想:這些農村的孩子竟然連距離我們的村莊隻有15華裏的濰坊市都沒有去過,沒有去過公園,那時我們的村子裏每天都在搞農業學習大寨,社員們白日黑夜的幹,也隻是賺取換口糧的工分。孩子們在周日也是到地裏揀拾麥穗,割草放羊,辛苦的跟家長勞動。作為教師,我應該帶孩子們去歡樂一天,享受一下城裏孩子們童年去公園的快樂。

我宣布,全體同學周日集體去濰坊市、去公園、動物園遊園,自己準備幹糧。這個消息,高興的同學們歡呼雀躍。我讓高年級的班長陳軍同學走在前麵帶路,我跑前麵跑後麵的掌握隊伍的節奏。學生們唱著歌,喊著口號前進。

濰德公路是一條國防路,馬路很寬,那時候汽車比較少,我們的隊伍在公路行走,驚動了公路兩旁在農田做活的村民,他們驚訝地看著這些快樂的孩子們排隊唱歌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