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1 / 3)

9月的濟南,涼風習習,我們是在路上恰巧逢上了下雨的,俗話說:

麥收八、十、三場雨,這場雨對於改變農村土地的墒情是相當重要的,明年的小麥一定是大豐收,我們在喜雨中到達濟南,談文學,談業務也是在窗外下著細雨的時間完成,第二天,我們一行人便開始再次走讀濟南旅遊風光。

“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絕佳的詩句說的就是“泉城”濟南,這是一處以泉水眾多、風光明秀而著稱於世的美麗城市。而我們住的賓館就是在離黑虎泉不遠的如家賓館。賓館的服務員很熱情地對我們介紹旅遊濟南的竅門竟然是從黑虎泉公園上船,沿著護城河旅遊觀光的最佳方案。

黑虎泉與趵突泉東西遙遙相望,黑虎泉水源出山洞,因泉湧聲如虎嘯而得名。沿東南護城河另有十餘處泉水構成黑虎泉群落,如金虎泉、五蓮泉、豆牙泉、琵琶泉、九女泉、白石泉等,形狀各異,不一而足。倘逢泉水充盈時節,兩泉奔湧咆哮,隔數裏相聞,宛若兩獸曠野以聲示威,欲互撲相搏之勢,令遊人居者無不驚歎自然造化的神妙莫測。

濟南城內原來百泉爭湧,分布著久負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泉群,有美泉100多處,享有“七十二名泉”之美稱。多年來由於天旱,名泉都已見底,不知何時才能再見漣漣水波。趵突泉有“天下第一泉”之美稱,噴高三尺已不複見,今年雨水很多,雖然奇泉沒有噴,但是泉水已經滿潭。

我們在黑虎泉乘上快船,沿著護城河悠然東去,兩岸風景盡收眼底。在每一個景點公園小船都靠岸等待遊客,我們都可以上岸遊覽,我是第一次遊覽趵突泉公園,趵突泉是濟南群泉之首,享有天下第一泉之美譽。從字麵而言,趵突意為跳躍奔騰,遊人就可揣想趵突泉噴發時憾人心魄的勝狀了。清朝人劉鶚在《老殘遊記》裏寫道:“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麵有二三尺高”。據士人雲:‘當年冒起有五六尺高’,氣勢壯觀,故稱‘趵突騰空’。古人把它列為濟南八景之首。趵突泉由於景觀奇特,故被曆代文人讚詠。但是我們也沒有看到泉水跳躍奔騰,隻是看到泉水噴出如開鍋,有幾處水包在翻騰,看來與連年幹旱有關吧!岸邊公園內亭廊水榭相映成趣,我們看到:宋朝婉約詞人李清照紀念堂座落於園內。堂前一泓清泉名漱玉泉。四壁砌石,泉水從石壁罅縫滲出,清冽可人,傳為當年易安因思念趙明誠流淚而成此泉。泉水汩汩淙淙,每令遊者駐足留連,文情幽揚。園內另有娥英殿一處景觀,概娥皇女英同事舜帝遺跡。

卜出趵突泉公園東門北行,路側有五龍潭(又名灰灣),元代為祭祀龍神的所在,相傳唐代開國勳臣秦瓊曾居於此。

為了加快遊覽速度,我們出趵突泉公園直接打出租車繼續北行,便至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大明湖。大明湖湖水彙集了濟南城內諸泉之流水,我在這裏真領略到了為什麼從古至今許多有名詩,詞大作家都是對大明湖讚美有佳,吟詩作畫。看到那荷花開放與湖麵的片片綠葉之上,遊船穿行於綠葉荷花之間,不由驚歎鬼斧神工,渾天而成的美麗景色。

我們一行人穿行拍攝於園內漫步雪鬆楊柳之蔭,揖舟蕩漾荷花之塘,湖光山影恰似王維空靈山水的佳構,使人靜思沉慮心曠而神怡,留下了一張張倩影。

攀登濟南的千佛山,是我心暮已久的向往了,如今真要去了,心裏無限欣喜,為什麼會叫“千佛山”呢?難道濟南的這座山上真有一千座佛?千佛山不算高,爬千佛山也並不是件難事。爬到一半時,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佛橫臥在那裏,神情悠然自得,好不自在。看到了佛,我心裏也放鬆了許多。那大臥佛前有香爐和功德箱,時不時還會有信徒前去燒香拜拜。我雖然不是一個迷信的人,但是每次旅遊都是見廟就進,遇佛就拜,我想:人的精神有個依托也許是好事,可以減少許多痛苦和煩惱,也可以為自己的平泛不作為找到許多的理由。在我們國家或許就是佛教中所說的神,佛。也可能是道教中的“道長”之類的吧,都是值得我尊敬和崇拜的!

我們繼續往山頂前進,途經“觀音廟”,進去燒了香,裏麵有好多觀音,我所了解的有“文書菩薩、送子觀音、南海觀音”等等,還有許許多多我叫不上名的各路神明。大約過了半個多小時,我們終於登上了山頂。

站在山頂上,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大半個濟南高樓林立起伏,和我們青島的紅瓦綠樹大不相同,我到想起了月亮中的吳剛和嫦娥,他們在月亮上到半山的時候也許會到山上做客,與千佛談經。明朝著名小說家劉鄂《老殘遊記》曾描述說:“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隻見對麵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鬆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我想起了長期居住嶗山的八仙,是否他們也會來與千佛相會做客濟南呢!

泉城濟南匆匆遊過,詩情畫意卻湧上心頭,麵對熒屏敲下這許多文字,作為我們今年秋天的泉城濟南采風筆記吧!

我的故鄉一恐龍的世界在一個風和日暖的周日,接到市作協的朋友邀請,陪同幾位來青島辦事的外地朋友去山東諸城看剛發現長500米恐龍化石長廊,有車。這等好事,怎麼也要去看看啊!

同車出發的還有格裏版主,楊老師,山東作家協會的王老師,胡老師,我們一行兩個車,在濰坊市文博學會會長原青島老知青李老師的帶領下,大約2個小時趕到恐龍澗。

恐龍澗位於諸城龍都街道庫溝村北的小嶺下,恐龍化石暴露麵積23000平方米,是一處由多個化石密集區構成的化石集群。其中庫溝恐龍化石長廊,長500米,均深26米,呈45度斜坡分布。形形色色的巨型恐龍遺骸不規則鑲嵌在灰褐色的岩石中,化石密布的坡麵像一麵巨幅浮雕。經專家證實,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群。恐龍澗化石隆起帶,長300米,寬20餘米,發現化石3000多塊。臧家莊化石層疊區,3000多塊恐龍化石高低錯落,層層疊疊,蔚為壯觀。專家考證,這些恐龍化石群形成於約7000萬年前,屬中生代白堊紀晚期,恐龍化石的典型性、稀有性及代表性非常突出,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我們看到許多工人在小心翼翼的把裸露在地麵的恐龍化石貼上標簽,編號。以待按照順序開挖,現場有幾個技術人員在不停的講著什麼、分析指導。

椐現場開挖的工人們說:他們從2008年1月開始參加對恐龍澗的第三次開挖,在開挖中,不斷有新的發現。10月7日,一具尚不明屬種的完整恐龍化石骨架,從山東諸城運往北京中國科學院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研究所進行進一步研究。參加發掘工作的中國科學院著名恐龍專家徐星教授初步認為,這極有可能是一個新的恐龍屬種,是諸城恐龍澗自2008年1月進行第三次科學發掘以來的又一重大發現。至此,諸城恐龍澗發現的恐龍屬種至少已達10個,包括三種大型角龍,兩種暴龍,至少兩種以上的鴨嘴龍,以及甲龍、虛骨龍等。其中,超大個體的鴨嘴龍化卜石骨架,北美地區以外首次發現的大型角龍類化石,完整的原角龍類化石骨架,以及較完整的大型暴龍類化石等重大發現,均填補了恐龍研宄領域的空白。

我們同行的青島老知青李老師介紹,諸城市位於山東東南部,泰沂山脈與膠萊平原之間,因境內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中國龍城”。1964年和1988年,諸城恐龍化石進行過兩次有規模的發掘,產出並裝架成功具有世界影響的“巨型山東龍”、“巨大諸城龍”等鴨嘴龍化石骨架。2008年1月開始的第三次大規模科學發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果,截至目前已發現庫溝恐龍化石長廊、恐龍澗化石隆起帶、臧家莊化石層疊區等三處大規模恐龍化石埋藏地,發現恐龍化石15000多塊。看到我的老家有這樣驚人的發現,不由的為自己的家鄉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