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回憶:朝鮮戰場的歲月(2 / 3)

果然,美第三師,以兩個步兵團配合坦克60輛,在一百餘門火炮支援下,首先向我四十七軍防守的夜月山、天德山地段進攻,其重點向我一個步兵連防守的夜月山陣地。這就開始了敵人所謂的“秋季攻勢”。

戰鬥第一天,敵連續猛攻21小時,我前沿指戰員在炮火支援下連續擊退敵14次衝擊,殺傷敵800餘人;但敵以大量炮火摧毀我全部工事,最後堅守主峰的一個排全部英勇犧牲。敵占去我夜月山陣地。

接著,敵集中美騎兵第一師全部、步兵第三師兩個團(含菲律賓、泰國部隊各一部)、英聯邦第一師(由原英第二十八、第二十九旅及加拿大第二十五旅合編而成)、配屬坦克二百餘輛,並在10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300餘門及大量航空兵支援下,向我六十四軍、四十七軍防衛的高旺山到天德山一線40公裏正麵上實施猛攻。

美騎兵一師並非騎兵,而是一支裝備精良的機械化部隊,號稱“華盛頓首創開國部隊”,是美軍的所謂王牌部隊。但是,這張王牌在朝鮮戰場上已經被我們打得舉不起來了,這次依仗著大量重炮,想為它的王牌挽回些麵子。

四十七軍打得很好。他們以堅決的抗擊與連續的反衝擊大量殺傷敵人。每一陣地均經數次至十數次反複爭奪。射擊英雄鄭月光一天中就擊斃敵人112名。守衛在某高地上的七班,巧妙地躲過敵人上千多發炮彈,擊退敵一個營的7次衝擊。被我俘虜的美炮兵校正機駕駛員西弗冷說:“當我在空中偵察時,你們的陣地真變成一片焦土了。而在我被俘的時候,我才看到遍地是你們的人。”在敵人每天將萬餘發炮彈傾瀉在我陣地上的這次進攻中,美騎一師為主的“聯合國軍”,僅在這一地區就“聯合”丟下了6700多條生命。

在我六十四軍防禦的正麵,進攻的敵軍是英聯邦第一師。其進攻重點為高旺山、馬良山。他們用集中兵力,火力逐點攻擊的戰術,集中其優勢炮火首先對我陣地進行猛烈轟擊。馬良山317高地和216.8高地,僅4個小時的時間就落彈二萬多發,地麵被削平一米之多。同時敵八架飛機輪番轟炸,投擲凝固汽油彈,而後實施步兵進攻。陣地上的工事雖遭破壞,但我指戰員仍頑強抗擊,白天利用彈坑戰鬥,夜間組織反衝擊。

六十四軍軍長曾思玉同誌在電話中向我報告了這一情況,並彙報了他們根據敵情變化了的戰鬥方案。我一問,才知道他率領軍前進指揮所已經進至離前沿不到十公裏的元通山。我同意了他的作戰方案,提醒他要注意安全,並要他充分發揮炮兵威力。接著我又給炮八師黃登保副師長掛了電話,要他掌握時機,切實給步兵以有力的支援。

這場戰鬥是非常激烈的。守衛在216.8高地的五七一團七連,在副連長閻誌鋼的帶領下,打退了敵人23次集團衝鋒。英聯邦二十九旅丟下了600多具屍體。守衛在另一高地的一等功臣班全班負傷,彈藥將盡,仍繼續抗擊,全殲敵人一個連。電話員朱德祿27次接通被炮彈炸斷的電話線。最後一次查線時左手四個指頭被打斷。他忍著劇痛以牙代手,接通了線路,保證了指揮所的指揮,使前沿部隊獲得了殺敵150多名的勝利。

敵人逐點攻擊,我軍逐山堅守,經過節節抗擊,反複爭奪,每個高地前麵都橫七豎八躺滿了敵人的屍體。後來“誌司”首長表揚馬良山阻擊戰是“一座山嶺一個堡壘”。新華社還以此為題發了通訊。

在馬良山阻擊戰中我炮兵發揮了強大威力。戰鬥開始,他們就緊密配合步兵準確大量地殺傷敵人。當敵以兩個營的兵力,在20多架飛機、4輛戰車的配合下,向我216.8高地發起進攻,妄圖迂回到馬良山側後;另在216.8高地西側的金尺洞,集中了約一個營的兵力策應其正麵攻擊時,我炮兵部隊便用猛烈的炮火首先打亂金尺洞的敵人,接著,又配合步兵連續13次打垮衝鋒的敵人。最後的一次炮擊尤為猛烈,一排炮彈接著一排炮撣,從山腰一直平鋪到山腳下,起初還能聽得出炮彈的出膛聲、爆炸聲,後來隻能聽到山嶽震動的轟鳴。向山上蠕動的敵人被我步兵阻擊,亂成一團,爭相逃命。僥幸逃脫的少數敵人剛跑到公路上,又遭我炮火轟擊,隻得趕忙往回跑,蝟集在216.8高地下麵的一片樹林裏。炮彈又像暴雨一樣落進了樹林。一個炸斷了左腿的英皇家蘇格蘭邊防團上尉,被我俘虜後十分不解地打聽:“你們的炮兵長著什麼樣的眼睛?”不止一次地讚歎:“厲害!真沒想到誌願軍的炮火這樣厲害!”美聯社記者向國內發的一則新聞歎息:“馬良山阻擊戰是聯軍西線的‘傷心嶺’。”

摘自《楊得誌回憶錄》

秦基偉:上甘嶺的記憶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秦基偉時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第十五軍軍長。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曾任雲南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副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司令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等職。

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著名戰役之一,這一戰讓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威名震懾世界,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士氣。第十五軍是著名的上甘嶺戰役的主力軍,身為第十五軍軍長的秦基偉對這場戰役的印象要比其他人深刻許多。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對上甘嶺戰役進行了全麵的記錄以及客觀的分析,為了解那段曆史提供了重要幫助。

上甘嶺戰役,是一場特殊的戰役,它既是敵我雙方軍力的較量,又是兩種世界觀、兩種價值觀、兩種思想體係的較量。它由高地之爭最終發展成為規模巨大的戰役,由最初的營、連戰鬥,磁石般地吸引雙方力量,最後我十五軍全軍投入,並加強了十二軍部分部隊;敵人方麵參戰總兵力六萬人以上,可見該戰役牽引力之大。戰役剛剛開始時,朝鮮其他戰場上還有一些戰鬥,等上甘嶺戰役進入高潮,其他戰鬥幾乎都告暫停,上甘嶺就像一根敏感的神經末梢,動一動,痛全身,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這片麵積僅3.7平方公裏的土地上。以後有人說上甘嶺戰役是“在小山頭上打大仗”,是“朝鮮戰場的淮海戰役”,這些話是有一定根據的。

下麵,我談談對上甘嶺戰役的一些認識。

在上甘嶺戰役之前,我們也判斷出敵人在九月間會發動秋季攻勢,估計要從日本調來騎一師,彙合已經同我們交手的部隊,大約有四五個師的兵力,向我發動戰役進攻。至於攻勢重點,我們分析最大的可能在四十四師正麵(平康方向),企圖奪取西方山、鬥流峰。那裏地形平坦,不宜布陣,易攻難守,一旦突破,機械化部隊可長驅直入,我全軍防線都將為之牽動,戰鬥持續時間可達20天至1個月。我們估計敵人重點進攻五聖山的可能性較小,因為五聖山地勢險峻,便於我軍防守,如果敵人將攻勢重點放在五聖山,就必須從日本調動力量,隻憑在朝力量是不夠的。而且,在五聖山這樣的防禦陣地上,我們也比較容易粉碎敵人的進攻。因此,我們雖然在五聖山一線做了防禦準備,但不是重點準備。

到了9月下旬,敵人在日本的部隊尚無調動跡象,而我軍在整個朝鮮戰線上發動了一連串的戰術反擊,我們估計敵人大規模戰役進攻的可能性不存在了,於是,對以下兩個情況產生了忽視和錯覺:

一、敵人於8月底在五聖山前進行準備,我們沒有引起特別的注意,認為這準備有虛假成分,敵不至於在五聖山前大舉進攻。

二、在上甘嶺戰役發起的前8天,也就是10月6日,韓二師三十二團二營一名上士向我軍投降,供出三十二團要配合美軍在十月八日進攻。因為美七師在西方山正麵虎視眈眈,所以我們繼續估計敵人進攻可能在西方山,命令四十四師加強準備,嚴陣以待。也考慮到五聖山當麵韓軍會做些配合行動,但認為規模不會太大,所以隻令四十五師一三五團作了一般的準備,仍然沒有做戰役性的防禦準備。出於錯覺和判斷失誤,我們的精力仍集中在反擊注字洞南山,結果給敵人以可乘之機,贏得了戰鬥發起的突然性。我軍在14日戰鬥開始時沒能回過手來給敵以沉重打擊,從而拉長了戰鬥持續時間。

戰役時間拉長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對敵人在戰鬥中邊打邊補缺乏足夠認識。敵人,特別是韓軍,有經過訓練的預備兵員和軍官,可以源源補充。

韓二師在戰鬥開始前有12000人,戰役過程中傷亡慘重,經過不斷補充,到戰役結束,還有11000餘人,可以說屢打不少。

由於我們對敵邊打邊補的力量估計不足,在戰鬥開始的第一周內,我雖傷亡大,但看到敵人傷亡更大,便認為敵人不久就要收兵。特別是當陣地被敵人占領後,腦子發熱,想一巴掌把他打下去。所以我對崔建功師長講了那樣的話,打不下來不要回來見我。我這句話放出去不要緊,下麵腦子更熱,一股血氣上來就拚命,增大了傷亡。當然,打了一陣,冷靜下來一想,發覺不對,敵人拉的架勢很大,不是一下就能收場的,要穩住陣腳,同敵人打持久戰。

25日,軍指揮部在道德洞召開作戰會議,一是決心打,二是研究了怎麼打,三是打成個什麼樣,心裏都有了數,兵力作了調整,後勤保障有了加強。可以說,是這次會議決定了上甘嶺戰役的最佳結果。

較之國內外大的攻防戰役,上甘嶺戰役是比較特殊的,它的特殊性在於:

一、集中大量軍隊使用於很小的地區。

按作戰建製部隊計算,在3.7平方公裏的地區內,敵人先後直接投入戰鬥的兵力就有60000餘人,我方直接投入戰鬥的兵力43000餘人。這樣的兵力密度,是近代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整個朝鮮戰爭的兵力動員規模在世界近代戰爭史上僅次於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法戰爭和日俄戰爭。而上甘嶺戰役的兵力密度,不僅比朝鮮戰爭一至五次戰役大得多,而且也是其他四大戰爭中任何戰役所沒有的。另外,在雙方的背後,各有一支龐大的保障和配合隊伍。近兩百萬兵力助戰。

二、炮兵在戰役中的作用增大。

此役中,敵軍投入輕重火炮共1600多門,我軍輕重火炮也有500多門。“聯合國軍”還動用了3000架次飛機和170輛坦克,彈藥的消耗成了天文數字。僅敵人一方就向上甘嶺兩個小小山頭傾瀉了190餘萬發炮彈和5000多枚炸彈,最多一天高達30萬餘發炮彈,平均每秒鍾落彈6發。每平方米土地上要承受76枚炮(炸)彈的轟擊。如果曆史地比較一下,這個數字觸目驚心。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北法登陸後的一個月中,創造了共計發射炮彈58萬發的紀錄,以日計算的話每天隻有2萬發,而其散布麵積長達15000公裏。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為了攻占硫磺島,使用火力最猛烈的那天,也隻有3萬發。在上甘嶺戰役中,我們在裝備上雖然不能同敵人比,但在精神氣質上,絕不示弱,全力以赴東拚西湊,也先後發射了40萬餘發炮彈,在單位火力密度上也創造了自己作戰的最高紀錄。敵人說:“打炮像下雨,連小石頭也躲不過”。表麵工事被摧毀了,草木被打光了,坑道被打短了,山頭的岩石被打成了半米多深的粉末。上甘嶺的上空,差不多每天都是昏天黑地,硝煙繚繞,如此炮火密度,古今中外罕見。戰役最後勝負,炮兵起了很大作用。

三、消耗了大量的物資器材。

四、作戰持續時間長。

上甘嶺地區作戰從戰術性發展到戰役性的規模,持續了43天。戰鬥是敵人挑起的,但發展成戰役規模,還打不打,怎麼打,就不是他們說了能算的。到了最後,敵人幾乎是被迫的硬著頭皮往“無底洞”裏填,我軍的坑道築城則顯示了堅韌的持續力。

上甘嶺戰役的意義,我有幾點認識:

上甘嶺戰役徹底粉碎了敵人的“金化攻勢”,給敵人以沉重的軍事打擊。美七師、韓二師均被我打殘廢了,不得不把美二十五師和已經被我痛打得不堪一擊的韓九師換上來。這樣,敵人在朝鮮戰場上就處於更大的被動狀況,將朝鮮戰場上的戰略對峙,更加有效地穩定在北緯三十八度線上,並加速了朝鮮停戰談判的曆史進程。

從政治角度講,上甘嶺戰役緊張階段,美國正在大選,廣大選民十分厭惡這場戰爭。尤其是上甘嶺戰役,使美軍越陷越深,仆從國欲退不能,美國國內怨聲四起。當然,也有人在上甘嶺戰役中占了便宜,這個人便是艾森豪威爾。艾氏在發表競選演說時宣布,如果他能當選總統,他的政府將優先結束朝鮮戰爭,並說:“隻有如此,我才能最好地學會如何在和平的事業中為美國人民服務,我將前往朝鮮。”這一番娓娓動聽的許諾,立即博得美國人民喝彩,艾森豪威爾競選總統的呼聲頓時上漲。從一定意義上說,上甘嶺戰役幫助了艾森豪威爾,給了他一個“射門”的機會,使他關鍵的時候猛踢一腳,進了漂亮的一球。上甘嶺戰役之所以能取得偉大的勝利,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因素:

一、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是毛澤東主席英明的戰略指導思想的勝利,是誌司、兵團貫徹“持久作戰,積極防禦”方針的勝利。

五次戰役後,我們落實毛主席的指示“零敲牛皮糖”,不斷地消耗敵人,積小勝為大勝,爭取時間。毛主席的這個指示通過實踐證明是很英明的,特別是在1952年以後,朝鮮戰場上不斷成排、成連、成營的殲滅敵人,不僅從實力上削弱了敵人,更從心理上威懾了敵人,為上甘嶺戰役取得全勝奠定了基礎。在上甘嶺戰役過程中,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始終對戰事進展密切關注,不斷發來電報,進行戰役指導,對我將士給予了巨大鼓勵和鞭策。誌司和兵團直接調兵遣將,全力支援上甘嶺,給了我們無限的力量和信心。

二、一切參戰部隊發揚了高度的團結戰鬥精神,表現了特殊的英勇頑強與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造成了為國爭光慷慨赴死的壯烈氣氛。邱少雲、黃繼光、孫占元等人的壯舉,不僅使敵魂驚魄動,就是在我軍戰史上,這樣的行為也不多見。他們表現了誌願軍戰士的偉大氣魄,在戰鬥異常緊張艱苦的情況下,發揚了勇敢和智慧相結合的作風,作戰技巧出神入化,獻身精神一往無前。有如此奮不顧身浴血死戰的將士,敵人焉有不敗之理。以後,南朝鮮國防部編寫的《韓國戰爭史》第3卷《對峙中期》一書中,把上甘嶺戰役稱為“攤牌計劃”,自稱受挫,並承認中共十五軍防禦意誌堅韌不拔,因此三角高地(即597.9高地)戰役始終沒有進展,反而使中共軍打成漂亮仗而自豪。

三、大量的炮兵參戰,炮火準確猛烈,為上甘嶺戰役取得勝利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在朝鮮戰場上我軍的武器裝備仍處於相當的劣勢,但從誌司到兵團乃至軍、師,都盡了最大努力,將炮兵集中使用於上甘嶺戰場。而且,凡參戰部隊炮兵均組織得較好,快、準、狠,不僅本身戰術俏皮,同步兵的協調也十分默契。步兵部隊上下都感到滿意。正如毛主席在論述朝鮮戰爭局勢及其特點時指出的那樣:“在10月中,敵人曾以兩個半師兵力向金化以北上甘嶺的3平方公裏的我軍兩個陣舉行連續攻擊,直打到11月底,敵人傷亡2萬多人,每天發彈2萬多發,有時多至30萬發,每天並出動坦克、飛機助戰,但兩個陣地最後仍在我手,敵人未能奪取寸土。由於陣地戰鬥這樣激烈,敵我的炮火均盡量集中。我殲敵一個連,平均每天需集中30多門炮,消耗炮彈近1萬發。過去3個月中,我已消耗炮彈240餘萬發。今年秋季作戰,我取得如此勝利,除由於官兵勇敢、工事堅固、指揮得當、供應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擊的準確實為製勝要素。”

四、堅固和完善的坑道體係,是保證上甘嶺戰役持久防禦從而製勝的重要條件。我軍擔任平、金、淮地區防禦任務之後,首先樹立了正確的防禦指導思想,進行了大規模的築城作業,建設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係。在上甘嶺戰役中,坑道發揮了巨大作用。首先是有效地保存了有生力量,削弱了敵人火力優勢的作用。客觀上使我與敵在裝備上的高度懸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彌補,從而為我挫敗和戰勝敵人提供了物質基礎。戰役實踐證明,如果沒有堅固的坑道工事做依托,在敵人以絕對優勢火力對我實施瘋狂的、持續的、曠世罕見的猛烈轟擊下,要奪取戰役的最終勝利,將要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其次,坑道工事也為我長期固守和與敵反複爭奪創造了有利條件。

即使我表麵陣地被敵占領,部隊也仍能堅守坑道,從坑道內不斷以小分隊主動出擊,零敲碎打的收拾敵人,破壞其修築工事,使占領我表麵陣地的敵人,如坐火山之上,惶惶不可終日。我們利用坑道囤積了大量糧彈,從而保證坑道分隊的生存,不僅大量消耗陣前之敵,也為最後的反攻儲備了有生力量。

五、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是以十五軍第四十五、二十九師為主體,各兄弟部隊配合參戰的結果。我特別要強調的是,第十二軍的參戰,是取得上甘嶺作戰最後勝利的保證。十二軍是在戰鬥最緊張、最艱苦的情況下投入戰鬥的。當時,十五軍的二梯隊已經拉上去了,敵人又調來了韓九師三個團,韓二師集中最後力量,加上美軍空降一八七團、埃塞俄比亞營、哥倫比亞營等投入戰鬥,597.9高地的戰鬥發展到決戰階段。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李德生同誌的到來,三十一師投入戰鬥,使我們更加增強了取得戰役全勝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