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血沃三千裏江山2(1 / 3)

入朝時9兵團的戰士每人背一個幹糧袋,大約有五六斤的高粱米,等戰士們到戰場時已經所剩無幾了。戰士們實在餓得難受,就伸手抓把雪吃。

後來,部隊指揮員開始想辦法籌糧。有一天,一名指揮員帶著兩名戰士走到很遠的一個山溝裏麵找糧食。當他們找到一家老百姓的房子時,已經人去屋空。他們在裏麵找到了一袋稻草和一袋土豆。

那時,一袋土豆對於誌願軍戰士來說就是美味佳肴了。他們心裏想著,不能白拿老百姓的一粒糧。於是決定留下一條軍毯和一個繳獲的美軍鴨絨袋作為抵押,換走了那一袋土豆。有了糧食,卻不能在軍隊隱蔽的地方生火。於是,隻好派戰士把土豆背到遠離軍隊隱藏的地方,找一處人家幫忙煮熟。

天寒地凍,路途遙遠。當戰士們把煮好的土豆帶回部隊的時候,本該糯軟的土豆卻成了冰疙瘩。餓極了的戰士們隻好把冰涼的土豆放到腋下,待稍稍化一點再吃。土豆硬得根本咬不動,每次隻能熔化薄薄的一層。戰士們就這樣化一層吃一層。

除此之外,誌願軍戰士們還想盡辦法從敵人那裏獲取食物。在一次戰場休息期間,連裏的一名通訊員脫下了陣亡美軍的一個背囊——裏麵全是吃的,餅幹、罐頭、香腸什麼都有。從此以後,戰士們就從不放過敵人的一個背包。就是在零下30度的氣溫下,誌願軍戰士也時刻牢記戰鬥任務,條件越是艱苦,越是要打硬仗。

11月27日傍晚,誌願軍10萬大軍已經隱藏在朝鮮北部廣袤的山地和叢林當中了,20軍位於長津湖西側;27軍位於長津湖北部和東北部。兩軍分別以陸戰1師兩個團和第7師的31團級戰鬥隊為主攻目標,後對下碣隅裏進行圍攻,繼而在從下碣隅裏至興南的一條被稱為“長隘路”的通道上展開圍追堵截。

入夜後,西北風卷著刀片般的雪花刺向空中。美軍“王牌”軍陸戰第1師和美步兵第7師,當時正沿著一個山間的小路行進,整個隊形成柱狀,延伸達50公裏。這時,山林中忽然傳出驚天動地的軍號聲和呐喊聲,宋時輪、陶勇指揮20軍、27軍向美軍發起猛攻,10萬誌願軍將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向美軍,美軍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遭遇到意想不到的攻擊。

被圍困的美軍想利用坦克與飛機的強大火力殺出重圍,但在誌願軍戰士的頑強阻擊中,突圍計劃一直沒有成功。

29日上午,被圍困在古土裏地區的美軍陸戰第1師第1團中的一萬多人組成德賴斯代爾特遣隊,在密集火力的掩護下向誌願軍攻來。麵對美軍的強大火力,誌願軍將士團結一心,巧妙布局,成功將這支特遣隊分割包圍。最終,德賴斯代爾特遣隊於30日上午繳械投降。

德賴斯代爾特遣隊戰敗的消息傳到美國,讓美國高層震驚不已。美國當局認為,不能再讓誌願軍有機會采取“分割包圍”的戰略。按照上級指令,美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德決定將東線部隊全部收縮於元山、興南地區,進行從長津湖地區大規模撤退的計劃。美軍分三個小地區進行撤退,分別是:新興裏、柳潭裏和下碣隅。誌願軍針對美軍的撤退計劃也做出了相應的阻擊計劃,決定集中兵力從敵軍薄弱地區新興裏開始阻擊。

說是薄弱地區,要麵對的也是有著各種先進武器的強大對手,但誌願軍戰士從不畏懼,他們拚死頑強地阻止美軍的撤退步伐,使這些擁有強大武器做後盾的美軍幾乎寸步難移。因長津湖地區極為寒冷,有的誌願軍戰士甚至被凍結在土地上。為了勝利,戰士們克服寒冷等困難,堅守在自己的陣地上,隻要發現敵軍來襲就撕扯開被凍住的衣服勇猛作戰。

美軍揚言不再讓誌願軍“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作戰計劃得逞,但是由於疏忽大意,他們的部隊在不知不覺中又被誌願軍分割成數段。這可急壞了美軍,他們知道:如果他們再推遲幾天發現自己的處境,後果將不堪設想。美軍高層連忙調集兵力,派出飛機、坦克,發動大規模的反撲進攻,誓要殺出一條血路。

誌願軍戰士勇猛頑強,機智勇敢,不斷擊退攻上來的敵人,但誌願軍畢竟武器裝備落後,在殲滅了眾多美軍之後,還是讓一部分美軍逃脫。這場戰鬥異常慘烈,誌願軍中也湧現出眾多戰鬥英雄,像楊根思、孔慶三等,許多戰士為了祖國、為了朝鮮人民奮勇殺敵,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美國老兵回憶起這次戰役,也不得不被誌願軍戰士不怕犧牲、奮勇作戰的精神所震懾:“他們冒著嚴寒和陸戰隊的炮火源源而來,其視死如歸的精神令陸戰隊員們肅然起敬!”

到了12月10日,負責長津湖的誌願軍第9兵團已經在零下40度的惡劣自然環境中與敵人殊死奮戰了半個多月,誌願軍傷亡十分嚴重。盡管如此,為了扭轉戰爭局麵,給西線作戰的誌願軍做好後方保障,第九兵團的將士仍舊不顧疲勞與傷亡,堅持與美軍作戰。

直到12月12日,美軍才依靠飛機與援軍的幫助下逃脫全軍覆沒的厄運。第九兵團雖然沒有將美軍全部殲滅,卻憑借著他們頑強的毅力、英勇的作戰表現,保障了西線誌願軍的側後安全。至此,美軍在東、西兩線戰場都慘遭失敗。

從12月6日起,誌願軍相繼收複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臨時首都平壤、興南地區等“三八線”以北國土。麥克阿瑟的“總攻勢”非但沒有成功,還被誌願軍逼迫得撤出“三八線”以北地區,而“聯合國軍”的主力部隊也必須依靠300艘戰艦保護才得以成功轉移。截至12月24日,第二次戰役以誌願軍的勝利告結。

第二次戰役中,中國人民誌願軍共殲敵3.6萬餘人,東、西線全麵獲勝,收複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以外的全部失地,並解放了三八線以南的甕津半島和延安半島,迫使“聯合國軍”轉入防禦,從而扭轉了朝鮮戰局,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戰略意義最重大的一次勝利。麥克阿瑟於12月3日在向美國總統的報告中承認:美國是“在完全新的情況下,和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強國進行一次完全新的戰爭。”

一場跨年的戰鬥

第二次戰役沉重打擊了美軍士兵的作戰信心,再加上“聯合國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車禍喪生,整個軍隊都沉浸在悲觀、懈怠等負麵情緒中,這其中以南朝鮮軍隊表現最為明顯。南朝鮮軍隊完全處於沒有領導、沒有紀律、沒有鬥誌的狀態。美國當局隻好一邊打著停戰的幌子,一邊為接下來的戰鬥展開積極籌備工作。

美國政府派陸軍助理參謀長李奇微接替沃克的工作,擔任第八集團軍司令官。同時,麥克阿瑟還將“聯合國軍”的指揮權全部交給了他。這是一個極為有才幹、難對付的強大對手。此後,李奇微將與誌願軍展開多次較量。

美國政府聯合英國等國家主張“停火談判”,中國政府當然不會信以為真。當初中國國共內戰的時候,美國也曾使過“談判”的招數。美國的談判目的隻有一個:拖延時間,進而休整軍隊,撕毀和談,大舉進攻。對美國了解至深的中國政府決定趁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軍心渙散、士氣不振的時候先下手為強,率領誌願軍隊伍向“三八線”以南推進。

1950年12月31日,在一陣短促而猛烈的火炮轟擊後,中國人民誌願軍與朝鮮人民軍隊向“聯合國軍”在“三八線”的防禦陣地發起了進攻。當天異常寒冷,戰士們有的踏著凍成冰的河麵,有的幹脆涉水向對岸進攻。敵人的防禦陣地以炮火猛烈回擊,但這根本無法阻止英勇向前的誌願軍戰士。

這是一場跨年的戰鬥,從1950年的最後一天開始,持續到1951年的第一天。

在新的一年到來之時,誌願軍第39軍已經突入南朝鮮軍防禦區內10公裏,占領了多個地區。之後,成功深入到防禦區的39軍又從內部接應第50軍攻入敵人防禦區。有“萬歲軍”之稱的誌願軍第38軍,在炮兵的支援下也成功突破敵人防禦陣地,並殲滅南朝鮮軍隊千餘人。

與此同時,在炮兵的掩護下成功深入敵人防禦區的還有第40軍,第40軍迅速展開攻勢,於新年第一天順利拿下多個重要地區。負責攻陷永平至馬坪裏地段防禦區的是第42軍與第66軍。這裏的敵防禦區周圍都是白雪皚皚的森林峻嶺,易守難攻。

突破任務由第42軍先行發起。經過一夜激戰,第42軍的戰士們占領兩處軍事要地,並將四處潰逃的敵人圍殲。同時,第66軍在與南朝鮮軍隊交戰中成功攻下敵人兩個陣地。第42軍與66軍的戰略任務都進展得極為成功,兩支軍隊按照原計劃成功彙合後,共同協作,殲滅南朝鮮敵軍3200餘人,繳獲火炮30門,順利完成任務。

1951年元旦,誌願軍的六個軍在人民軍三個軍團的協助下,迅速地向敵縱深發起進攻,“聯合國軍”固守“三八線”的計劃徹底被打破。

南朝鮮在“三八線”的第一道防線已經徹底被誌願軍擊垮。剛剛上任的李奇微麵對此種困境憂心忡忡。李奇微一邊對總是潰逃的南朝鮮士兵失望,一邊又極為擔心誌願軍對自己的右翼軍隊進行圍殲,使第八集團軍陷入危險境地。為了確保主力不受威脅,李奇微隻好於1月3日下達南撤命令,第八集團軍開始浩浩蕩蕩地退出漢城。

狡猾的李奇微為了不讓誌願軍獲得情報和資源,他下命令對漢城進行徹底破壞:糧倉、機場、醫院,甚至是學校、民房都沒能幸免於難,整座城市淪為一片廢墟。

同日,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與副司令員韓先楚得知“聯合國軍”開始撤出漢城的消息後,進行緊急商討,最後決定:迅速向敵軍展開追擊,進攻漢城,擴大戰果。

追擊行動受到各方阻撓。誌願軍第50軍第149師第446團在追擊過程中受到美軍的各種攻擊,但誌願軍戰士英勇作戰,不僅擊退了一個營的阻擊,還俘獲了20多名俘虜。當天夜裏,446團遭遇了英第29旅的一個坦克群的攻擊。龐大的坦克群呼嘯著四處掃蕩,轟隆聲不絕於耳,將夜的靜謐徹底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