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瓊僑中,大部分是自由移民,以文昌、瓊海、瓊山和萬寧人為多。因為這4個市縣處於東部沿海,海上交通便利,加上地瘠缺糧,生活困苦,而且當地人富有冒險精神和濃厚的宗親鄉誼觀念,所以出洋謀生的人特別多。許多人出洋在外站穩腳跟,事業有成後,就以族引族,以戚引戚,進而以鄉引鄉,讓一批批親人、族人和同鄉也前往南洋“闖天下”。
海南人“去蕃”主要在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國家,在這些國家海南人聚居比較集中的街區和鄉村,被稱為海南街或海南村,柬埔寨就有這樣一個小鎮,那裏的居民全會講海南話。瓊僑人數19世紀上半葉為10萬人左右,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已達到70萬—80萬人,並形成一個“瓊州幫”群體,與廣東幫、福建幫、潮州幫、客家幫一起,成為海外華僑社會中以地域為紐帶的五大幫。海南人到海外謀生,由於曆史地理方麵的原因,主要是在東南亞各國,但20世紀70年代末期,由於越南當局反華排華,致使東南亞各國瓊僑子女紛紛到歐美等發達國家留學和工作,同時,居住在港澳和海南本土的海南青年也紛紛到歐美、澳洲等發達國家去留學、工作和發展,瓊屬華僑華人的分布區域也就由東南亞擴展到美洲、歐洲、澳洲和非洲等近60個國家和地區。於是海南成為我國的一大僑鄉。
海外海南人的生存、發展和成就
瓊僑在異國他鄉的生存和發展可以說是忍辱負重,他們白手起家,艱苦奮鬥,成就不凡。數百年來,華僑在異國他鄉總體地位不高,多數從事體力型、服務型和收入少的行業。特別是近代的舊中國自鴉片戰爭後被列強侵欺,中國人被視為國弱民窮的“東亞病夫”,華僑寄人籬下,備受歧視,地位低下,甚至缺乏可靠的安全保障。特別是所在國政府采取種種苛刻措施,限製和阻止華僑發展經濟,查禁和取締華僑學校,並對華僑開展社團活動和參政議政等加以限製。海南海外鄉親與所有華僑一樣,遠離故國家園,嚐盡了辛酸苦辣,成為“海外孤兒”。
然而,海南海外鄉親具有頑強奮鬥的精神,他們忍辱負重,艱苦奮鬥,辛勤勞動,與當地人民一道投入當地的開發建設,並且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他們從打工、開海南雞飯店、辦咖啡館,一步一步艱難地走過來,湧現出大批商界巨子、政壇名流、科技專家和文化精英,成為一個經濟上有實力、政治上有地位、科技上有成就、學術上有建樹的令人矚目的群體。如泰國,就是海南鄉親人數最多(近200萬人)、成就最突出的地方,海南人從早期的小行業擴展到大產業,並形成了一些大財團、大企業,成為了擁有雄厚實力的企業家。如“紡織大王”吳乾基及其紡織廠、“洋行大王”鄭有英為首的鄭氏家族及其中央洋行、“飲料大王”許書標、“鍾表大王”吳多福、“人造花大王”歐宗清等。
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一體化的深入,隨著中國經濟和綜合國力的增強,其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外出發展的海南人越來越多地融入了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在內的發達國家。他們融入當地社會,與當地的人民一樣享有良好的教育和就業機會,文化素質、社會地位大為提高,事業發展良好,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政治精英、商界巨子、科技專家、文化名人。海南籍華人,已成為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新興群體。
海外海南人的可貴精神
一部海南華僑的曆史,總會令人感動,總會使人深深地思考:海南人在海外憑什麼生存、發展,憑什麼取得成功?讓我告訴你吧!適者生存,適者發展,適者成功。海南人能夠在海外堅強地生存、成功地發展,這是因為海南人有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可貴精神,有著海南人獨特的精神和秉性——熱愛袓國,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艱苦奮鬥;崇尚知識,崇尚教育;弘揚鄉誼,團結互助。
熱愛袓國,無私奉獻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同時也是身處海外的海南人身上最可貴的品質。幾百年來,廣大海南海外鄉親始終牽掛著自己的祖國,他們的情感與祖國息息相關,祖國興旺發達,他們歡欣鼓舞;祖國遭受磨難,他們憂心如焚。他們時刻關注祖國,當祖國需要和呼喚時,他們就義無反顧,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如定居美國的宋耀如、生於泰國的林文英不怕危險,不惜一切支持和追隨飛中山的革命活動;又如抗日戰爭爆發後,一大批在南洋和歐美的海南籍青年,為拯救中華民族,毅然放棄國外的良好發展機會和優越生活,回國參軍加入抗戰隊伍,有些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各地海南華僑華人,也紛紛組織起來,成立“瓊崖華僑聯合總會”、“瓊崖華僑回鄉服務團”,為抗日救亡、保家衛國不遺餘力四處奔走,捐資捐物,其中100多人為國捐軀。不少學者專家在學成之後,積極投身祖國建設。如著名學者、僑界英傑、祖籍海南文昌市的韓槐準,青年時代到新加坡謀生,自學鑒定古代文物。1962年他帶著400件珍貴文物回國,捐獻給中國故宮博物院。此舉受到中國政府的嘉獎。他也被聘為中國國務院文史館館員。早年隨父母去越南,後赴法國的海南文昌市華僑、法國著名原子能科學家王洲,把他在法國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寶貴經驗帶回祖國,應用到我國的快中子堆核反應事業上,在國家高尖技術研究方麵取得豐碩成果,為我國“七五”、“八五”計劃期間的科研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國家科委表彰的“八六三”突出貢獻的13名科學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