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古以來就是開放的,因為它是大海的故鄉。海南人“去蕃”,海南人向洋謀生開拓是全國出名的。你聽說過“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這句話嗎?海南島是中國著名的僑鄉之一,分布在世界五大洲近60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南人達300多萬,在省內居住的歸僑、僑眷就有100多萬。海南人的鄉情是最濃的。海南人是怎樣從海南走向世界的?他們是怎樣生活、創業、繁衍和發展的;有著怎樣動人的故事呢?他們又有著哪些傑出人物呢?他們有怎樣的情懷,他們的今天是怎麼樣的呢?這一章,我將向你們做一粗略介紹。
海南自古以來就是開放的,因為它是大海的故鄉。海南人“去蕃”,海南人向洋謀生開拓是全國出名的。你聽說過“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這句話嗎?海南島是中國著名的僑鄉之一,分布在世界五大洲近60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南人達300多萬,在省內居住的歸僑、僑眷就有100多萬,僅次於廣東和福建兩省。海南人的鄉情是最濃的。海南人是怎樣從海南走向世界的?他們是怎樣生活、創業、繁衍和發展的;有著怎樣動人的故事呢?他們又有著哪些傑出人物呢?他們有怎樣的情懷,他們的今天是怎麼樣的呢?這一章,我將向你們做一粗略介紹。
海南人出國的曆史始於唐宋,興於元明,盛於清代,到民國時則達到了高潮。千百年來,廣大瓊僑離鄉背井,遠涉重洋,在異國他鄉謀生奮鬥,繁衍發展。他們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頑強拚搏,和當地人民一起艱苦創業,開發建設,為居住國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貢獻,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和讚揚。同時他們保持和發揚熱愛祖國、熱愛故鄉的優良傳統,懷著炎黃子孫、海外赤子的殷殷深情,支持祖國和故鄉的建設事業,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故鄉的發展進步添磚加瓦。
海南人“去蕃”下南洋
青少年朋友,在大海旁邊的海南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去蕃”的習俗。什麼是“去蕃”?“去蕃”就是海南人渡海到外國特別是到南洋謀生和發展。那時候,旅居外國的瓊僑叫“蕃客”。“南洋”就是東南亞各國,是瓊僑主要的旅居地。早在唐代,海南人就開始“去蕃”了,但有確切史料記載的時間是在南宋時期。
早在宋朝乾道八年(1172年),一批占城(今越南)商人來海南島買馬,因當時朝廷規定不允許中國馬運出國界,海南人不敢賣馬給占城人。他們一怒之下,劫掠了一些海南人和財物,於是占城有了早期的瓊僑。元、明、清時期,由於生活貧困,戰亂饑荒、海盜掠奪以及經商貿易等原因,移居南洋的海南人逐漸增多。1695年10月,瓊山演海鄉鄉民迫於生活艱辛,組織了一支出洋船隊,“向洋開拓,去蕃謀生”。這支船隊最初僅有2艘小帆船,後來擴大到72艘三桅大帆船,穿行於海南、泰國、越南和新加坡之間。他們在從事運輸貿易的同時,每年還載運成百上千的演海鄉及周邊村莊的窮苦百姓“去蕃”謀生,最多時一年達3000多人。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海口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成為近代海南人出洋劇增的重要轉折點,但他們多以“豬仔”、“苦力”(“豬仔”、“苦力”即契約華工)的身份“去蕃”。當時英法和荷蘭等殖民主義國家侵占東南亞地區,急於掠奪當地的寶貴資源,需要大量的勞工,因而在中國沿海地區誘騙和擄掠華人充當苦力。海口同香港、廈門、汕頭一樣,是近代販運“豬仔”的主要口岸之一。在海口舊海關和新興街(今新華北路)等處,曾設有為數不少的“豬仔館”,“豬仔頭”用各種手段將誘拐到的“豬仔”關押在館內,等期船一到,就將他們綁架上船。上百人如豬仔一般擠塞在狹小的船艙中,從海口經香港運往南洋各地,甚至運到北美洲和非洲,從事墾荒種植、采掘錫礦等繁重的體力勞動。他們每天在棍棒、皮鞭的監管下勞動10多個小時,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許多人被活活折磨至死,境遇十分淒慘。1907年正月,有一艘“豬仔船”將約250名華工從文昌載運至荷屬文島,兩個“豬仔”在船上“不聽約束”,“豬仔頭”竟將這兩人砍碎,一片一片扔到海裏。20世紀初,出洋做苦力的海南人約有30萬人,其中近30%客死他鄉,大部分則在契約期滿後換回自由身,繼續在國外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