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堂課 工作——決定著我們的幸福指數(1 / 3)

愛爾蘭作家巴克萊曾說:“幸福有三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有人愛。”

有事做不是造成不快樂的因素,而是讓我們獲得快樂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當一個人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己所熱愛的工作之中時,就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興奮與滿足,這就是快樂,這就是幸福。

1.工作快樂決定著幸福指數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為教誨兒子要熱愛工作,要把工作看成是一種快樂,寫給兒子一封信,信中他根據工作態度把人分為三類,第一類人把工作看成負擔和懲罰,因此經常抱怨、牢騷滿腹,常常說“累”;第二類人把工作看成是一種養家糊口的方式,因此雖然沒有任何怨言,隻是為了工作而工作;第三類人把勞動成果看成是自己的一件藝術作品,是自己的一種成就,因此用積極的心態去工作,把工作看成是一種快樂。

高爾基又說:“工作快樂,人生便是天堂;工作痛苦,人生便是地獄。”由此可見,工作占據了我們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可以說,工作質量決定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工作的快樂指數決定著我們的生活幸福指數。

要幹好工作,提高我們的幸福指數,就要熱愛工作,這是快樂工作的前提。古希臘人伊索講過:“工作對於人來說是一種享受。”美國總統林肯也說過:“人生的樂趣隱藏在工作中,如果充滿熱情地工作,就能享受到更快樂的人生。”

工作快不快樂取決於我們的心態,也是左右我們對工作感受的重要因素。如果你在工作中感覺不到快樂,那絕不是工作的錯。你如果視工作為享受,那麼就會努力地工作,並從中得到快樂,這種快樂會讓你更投入於工作,由此形成一種良性循環;而你如果把工作當做一種痛苦的曆程,便會心生不滿,敷衍了事,最終一事無成。

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曾說:“生命的本質在於追求快樂,而使生命獲得快樂的途徑有兩條,一是發現使你快樂的時光與事物,不斷地增加和強化它;二是發現使你不快樂的時光與事物,盡力去減少它。”這就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能改變所處的環境,就試著去適應這個環境。在工作中,不妨試著改變自己的工作心態,用快樂的心態來工作,你就會收獲人生的最大快樂。

勤奮並非成功秘訣,快樂才是成功之道。這條定律已成為越來越多成功職業者的共識。一位事業成功的人士說:“真摯、樂觀是引導我走向成功的磁石。當我充滿快樂和激情地投身於工作時,我發現我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更高了,我的職業也更加充滿樂趣,充滿成功的喜悅……”

總之,快樂是一種幸福,快樂是一種能力,快樂是一種態度,快樂是一種智慧,快樂是一種主觀能設定的工作方式,這種快樂的工作方式需要陽光的心態,因為心態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色彩。

2.工作+興趣=工作著並快樂著

人生的理想境界是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量按自己的愛好去選擇職業。但在暫時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時,應當喜歡你正在從事的職業,與其每天愁眉苦臉地麵對工作,還不如從中挖掘它的樂趣並把它放大,使你適應它、愛上它,並努力把它幹好,幹出成績來,快樂也就自然伴隨而來。

有一位中國的MBA留學生,在紐約華爾街附近的一間餐館打工。一天,他雄心勃勃地對著餐館大廚說:“你等著看吧,我總有一天會打進華爾街的。”

大廚好奇地問道:“年輕人,你畢業後有什麼打算呢?”

MBA很流利地回答:“我希望學業一完成,最好馬上進入一流的跨國企業工作,不但收入豐厚,而且前途無量。”

大廚搖搖頭:“我不是問你的前途,我是問你將來的工作興趣和人生興趣。”

MBA一時無語。

顯然他不懂大廚的意思。

大廚卻長歎道:“如果經濟繼續低迷下去,餐館不景氣,那我就隻好去做銀行家了。”

MBA驚得目瞪口呆,幾乎疑心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眼前這個一身油煙味的廚子,怎麼會跟銀行家沾得上邊呢?

大廚對呆鵝般的MBA解釋:“我以前就在華爾街的一家銀行上班,天天披星戴月,早出晚歸,沒有半點自己的業餘生活。我一直都很喜歡烹飪,家人朋友也都很讚賞我的廚藝,每次看到他們津津有味地品嚐我燒的菜,我就高興得心花怒放。有一天,我在寫字樓裏忙到淩晨一點鍾才結束了例行公務,當我啃著令人生厭的漢堡包充饑時,我下定決心要辭職,擺脫這種工作機器般的刻板生活,選擇我熱愛的烹飪職業,現在我生活得比以前要愉快百倍。”

這樣的事例,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我們在選擇職業時,第一看體麵,第二看收入,兩者兼得,就足以在人前人後風光炫耀了。成敗榮辱,全都擺在麵子上,而麵子是要人捧的,無人喝彩,就如同錦衣夜行般無趣。其實,我們無論從事任何職業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他們更注重的是對事業的興趣,而且,自我價值的實現,成功與否的體現,不必通過與別人比較來證實,更不需要別人肯定來滿足。

讓我們讀一則故事:

有一位年輕的教師差不多每天都到一個固定的菜攤買菜,因為這個菜攤的主人總是笑嗬嗬地接待每個客人,似乎從來沒有過不高興的事,也從不極力推銷自己的蔬菜。有時這家菜攤的蔬菜看上去也不是最新鮮的,但來買菜的人卻總是不斷。

這一天,教師又來到了這個菜攤,菜攤的主人和往日一樣以微笑迎接他的到來。教師有些好奇地問賣菜的大姐:“你的蔬菜並不比別人的便宜,為什麼你的生意總是比其他的菜攤好?”賣菜的大姐有點兒不好意思地說道:“我們鄉下人從小就和蔬菜打交道,這些菜都是我親手種的,我們對生活沒有太高的期望,但看著自己種的菜一天一天長大,然後又一批一批送到城裏來賣,我打心眼兒裏感到高興。我高興,來我這兒買菜的人也就開心。我們鄉下人沒有什麼文化,做不了什麼大事情,如果再不開心那還怎麼活呀?”

這以後的幾天裏,賣菜大姐的話常常浮現在教師的腦海裏,想想自己這兩年因為沒有提成副教授而始終鬱鬱不樂,與係裏的教師也漸漸少了往來,每周除了上課、輔導、完成本職工作,就在家裏打發時間。他開始覺得有些慚愧,因為他看到一個賣菜大姐都能夠因為喜歡蔬菜而變得每天快樂,自己卻還不能對自己的工作產生熱情。

幾天後,教師又來到了大姐的菜攤,但這次他好像變了一個人,離老遠就跟賣菜的大姐打招呼,大姐顯然察覺到了教師的變化,不過她並沒有多問什麼,看到教師買菜時開心的樣子她也樂得合不攏嘴。這次教師真的改變不小,以前很悠閑的他變得匆忙而快樂,走起路來也比以前有力得多了。

三年後,這位教師被提升為副教授,還經常應邀出國參加一些國際學術會議。他從賣菜大姐身上悟出了一個簡單道理,那就是賣菜也好,做學問也好,必須首先對自己做的事情感興趣,隻有對自己做的事感興趣才能快樂,如果能夠快樂工作,就沒有做不好的工作了。雖然,大姐不知道是她的一番話改變了這位青年學者的命運,依然和過去一樣每天笑迎買菜的顧客,而這位教師卻在心裏對賣菜大姐懷有無限的感激,並依然光顧她的菜攤。

愛好為快樂之本,隻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會快樂。隻有做喜歡的工作才能快樂地工作!而興趣是成功之母,有興趣做事才積極;若是不感興趣,則做事必消極,消極就不會求進步。所以提起工作人員對工作的興趣,是非常必要的。有的人把工作劃分為四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