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堂課 得失——權衡好就快樂(2 / 3)

2.苦與樂,遊走在得與失之間

人間三苦三樂,是我們常有的體驗。

人間有三苦。一苦是,你得不到,所以你痛苦;二苦是,你付出了許多代價,得到了,卻不過如此,所以你覺得痛苦;三苦是,你輕易放棄,後來卻發現,原來它在你生命中是那麼的重要,所以你覺得痛苦。

還好,人間有三樂。一樂是,你得到了,所以你快樂;二樂是,你付出了許多代價,最終得到了,但它是值得的,所以你快樂;三樂是,你很快地放棄沒有必要的負擔,所以你快樂。

人間三苦三樂,是我們常有的體驗。許多人曾為得到的而快樂,也曾為失去的而難過。不少人曾付出許多的時間和精力追求功名利祿,最終是得到了,後來發現不過如此。有人為了理想而付出了許多心力,但始終無怨無悔,因為它是值得的,另一些人,不重視曾擁有的親情、友情、時間、機會、健康,等到無法挽救時,才發現原來它在自己的生命中是如此的重要。而有人能很快地放棄沒有必要的貪心、競爭、嫉妒、仇恨,因而活得更自由自在。

讓我們看下麵一則故事:

有一個“黃金與木板”的故事:一艘船在海中突然開始下沉,船上的人開始驚慌。一位商人急忙用20千克黃金,向一位木匠買下他手中的兩片木板。船沉下之後,商人因為抱著木板而浮在海麵上,木匠因為緊抱著20千克的黃金,開始往海底下沉,但是木匠不願放棄這20千克黃金,因此連同黃金沉入海底喪了命。

黃金很有價值,但是對浮在海中的人卻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而兩片木板,在船上並無多大的價值,但是因為它使人能浮在海上得救,卻有很大的價值。商人懂得情況的轉變,他立刻放棄隻有拖累而無幫助的黃金,而木匠因為貪財,原本很明顯的情況巨變,卻也視而不見,用救命的木板換了致命的黃金,並且在海中依然執迷不悟,為了黃金最終賠了性命。

由此可見,得有時是樂,失有時是苦,但是有時得並非真樂,失亦非真苦。時機若已改變,得會轉變為苦,失會轉變為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居裏夫人的一次“幸運失去”就是最好的說明。

1883年,天真爛漫的瑪麗亞(居裏夫人)中學畢業後,因家境貧寒無錢去巴黎上大學,隻好到一個鄉紳家裏去當家庭教師。她與鄉紳的大兒子卡西密爾相愛,在他倆計劃結婚時,卻遭到卡西密爾父母的反對。這兩位老人深知瑪麗亞生性聰明、品德端正。但是,貧窮的女教師怎麼能與自己家庭的錢財和身份相配稱?父親大發雷霆,母親幾乎暈了過去,卡西密爾屈從了父母的意誌。

失戀的痛苦折磨著瑪麗亞,她曾有過“向塵世告別”的念頭。瑪麗亞畢竟不是平凡的女人,她除了個人的愛戀,還愛科學和自己的親人。於是,她放下情緣,刻苦自學,並幫助當地貧苦農民的孩子學習。幾年後,她又與卡西密爾進行了最後一次談話,卡西密爾還是那樣優柔寡斷,她終於砍斷了這根愛戀的繩索,去巴黎求學。這一次“幸運的失戀”,就是一次失去。

情場上失意正是職場上得意,不要為失去而哭泣。居裏夫人(瑪麗亞)如果沒有這次失去,她的曆史將會是另一種寫法,世界上就會少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不要為失去而流淚,要知道失去還會有新的美好的東西等著你。

上帝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上帝若是關上了一扇門,定會為你另開一扇窗!在情場上的失利,或許正是事業上另一個新巔峰的開始;在事業上收獲或許在健康上失去。總之,不要計較這些得與失,要看得開,想得開,不為得失而煩惱,勿喜勿悲才能生活得更加快樂與幸福。

3.不要對失去的東西念念不忘

人世間最大的悲哀,就是人們對已經擁有的東西很難去想它,但對失去的東西卻念念不忘。

一個小夥子不知道該給女朋友送什麼生日禮物才好,就去問祖母:“如果明天是你18歲的生日,你想要什麼禮物呢?”

祖母說:“如果明天是我18歲生日,那我什麼都不要了。”

青春和生命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最富有愛心的禮物。看看二十年前的照片,也許你並不像自己以為的那樣胖得不可救藥或者是醜得一塌糊塗。為什麼我們總是看不到自己已經擁有的,而偏要去抱怨自己沒有的呢?

人類最大的悲哀在於,永遠去羨慕別人,看著別人,對自己已擁有的東西很難去想它。父母總是抱怨孩子們不夠聽話,孩子們抱怨父母不理解他們,男朋友抱怨女朋友不夠溫柔,女朋友抱怨男朋友不夠體貼。他們從未去想過,擁有健全的父母,健康的小孩和親密的愛情是一件多麼不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