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間,圍繞“四人幫”提出的“反經驗主義”問題,展開了一場嚴重的鬥爭。毛澤東尖銳地批評了“四人幫”,有力地支持了鄧小平。江青、王洪文被迫寫了檢查。王洪文被派往外地。從7月2日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工作由鄧小平主持。
7月初,毛澤東提出要調整黨的文藝政策,並接連對“周揚一案”(7月2日)和電影《創業》(7月25日)作出批示,再次對文藝調整發表談話(7月14日),還批準鄧小平的提議,在國務院設立政治研究室(7月初)。毛澤東的這些指示,把整頓從經濟部門引導到上層建築特別是意識形態領域,一九七五年整頓由此進入第二階段。鄧小平抓住有利時機,把整頓向麵上鋪開,並引向深入。從7月起,文藝的調整、軍隊的整頓、教育的整頓、科技的整頓、地方的整頓、農業的整頓、先後展開,並取得成績。
鄧小平在第二階段整頓鋪開和深入的基礎上,決心乘勝前進。他賦予整頓雙重任務:首先是撥亂反正,進而要改革發展。在他看來,“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不僅要恢複生產秩序,完成1975年的年度計劃和“四五”計劃,而且要設計出實現“兩步設想”、建設“四個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的具體藍圖。鄧小平認為,當時在發展國民經濟方麵有兩項工作最為急迫:一是對發展國民經濟從指導思想到具體要求要確定共同遵循的“章程”;一是要對實現兩步設想具有關鍵作用的今後十年作出長遠規劃。為此,鄧小平著重抓了三件事:計劃工作務虛會和《工業二十條》,關於科學工作的《彙報提綱》,發展國民經濟的十年長遠規劃。鄧小平又從浙江、河南等地嚴重存在的“雙突”(突擊入黨,突擊提幹)問題入手,提出黨也要整頓,並把整黨作為整頓的核心,部署在1975年冬至1976年春進行“全麵整頓”。他在政治局講了“各方麵都要整頓”的問題,得到毛澤東讚成;又在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向全黨全國提出“全麵整頓”的任務,並進而明確全麵整頓包括軍隊整頓、地方整頓、工業整頓、農業整頓、商業整頓、文化教育整頓、科技整頓、文藝整頓和黨的整頓九個方麵。這時,指導經濟領域整頓的《工業二十條》和指導教科文領域整頓的《彙報提綱》已經基本完成,以“三項指示為綱”指導“全麵整頓”的社論,正由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起草。就在一九七五年整頓準備進入“全麵整頓”階段之際,一場名為“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的運動開始,以整黨為核心的“全麵整頓”進行了準備,還沒有來得及展開,就被迫中斷了。
五、一九七五年整頓的顯著成效及其原因
一九七五年整頓進行不過八九個月,成效十分顯著。
通過整頓,“文化大革命”特別是批林批孔運動造成的動亂局麵有了很大的改觀。軍隊完成了“三支兩軍”任務,開始實施縮編方案,步入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軌道。通過調整軍隊各大單位的領導幹部,軍隊的領導權牢牢地掌握在忠於黨和人民的馬克思主義者手中。大批被長期關押、審查的老幹部獲得解放,不少人重新分配了工作。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的領導重新恢複和建立起來。從中央各部委到各省、地、縣,直到基層單位的各級領導,經過調整充實,逐步克服了軟、懶、散的狀態。派性鬥爭在全國各地得到了遏製。除個別地區以外,全國各地武鬥停止了下來。隨著文藝政策的調整,不少電影、戲劇、文學作品被解禁,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逐步活躍起來。農村政策的穩定和放寬,使得農副業生產和社隊企業得到發展。整頓交通,改變了擁擠、爭搶的混亂狀況。總之,生產秩序、工作秩序、社會秩序逐步趨於正常,全國上下呈現出安定團結的景象。
用經濟建設的成就來衡量和檢驗,一九七五年整頓成就輝煌。整頓使工業交通戰線的形勢發生了顯著變化。3月以來,工業生產和交通運輸一個月比一個月好。全國工業總產值,上半年完成全年計劃的47.4%。1975年全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4467億元,比1974年增長11.9%。糧食產量創曆史最高水平。進出口貿易額147.5億美元,超過以往任何一年。國防科技取得了“三星高照”的優異成績(指1975年下半年連續成功地發射了包括返回式遙感衛星在內的三顆人造衛星)。財政收入815.6億元,比1974年增長32.5億元。整頓使這一年成為“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中經濟發展狀況最好的一年。
鄧小平領導一九七五年整頓,隻用了短短八九個月時間,就把中國從持續九年的動亂中初步解脫出來,逐漸恢複正常,並開始改革開放,準備加快發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曆史上寫下了令人讚歎不絕的篇章。一九七五年整頓何以能夠在短期內取得顯著成效呢?
首先,鄧小平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取得毛澤東的支持,來領導整頓。這是一九七五年整頓能夠順利發展的關鍵。一九七五年整頓,是以貫徹落實毛澤東的三項重要指示為因由而進行和展開的。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以毛主席的“三項指示為綱”來領導一九七五年整頓。各方麵的整頓,也都是在毛澤東的旗幟下進行的。其中鐵路、鋼鐵、國防科技和黨的整頓是鄧小平審時度勢,主動提出,報告毛主席,得到同意、批準後進行的;軍隊整頓、文藝調整,則是毛主席親自提出,鄧小平積極貫徹落實的。在整頓進行過程中,圍繞反經驗主義和評《水滸》展開的鬥爭,鄧小平都取得了毛澤東的支持,從而有力地推動了整頓的發展。在整頓中,鄧小平純熟地運用毛澤東思想作指導。在論述反對派性、增強黨性時,鄧小平從毛澤東領導延安整風時的“整頓三風”,講到毛澤東在中共“七大”政治報告中闡述的“三大作風”,聯係當前實際,學習和貫徹毛澤東最近提出的“三要三不要”原則。他還明確要求撰寫闡述毛澤東關於整頓黨的作風、關於雙百方針的文章,請示毛澤東允許發表《論十大關係》以指導當前的整頓,反複強調要全麵學習、宣傳、貫徹毛澤東思想,反對對毛澤東思想的庸俗化和割裂。
第二,一九七五年整頓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和強烈要求,同時又是廣泛深入發動群眾、依靠群眾來進行的。經曆了九年“文化大革命”動亂以及長期低水平生活的困頓以後,全國上下,久亂思治,久貧思富。毛澤東安定團結、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指示,周恩來在四屆全國人大重申的建設四個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的奮鬥目標,符合全國各族人民的心願。鄧小平領導一九七五年整頓,強調“全黨講大局,把國民經濟搞上去”,號召全黨全國都要為實現到本世紀末把我國建成四個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這個目標而奮鬥,得到全黨全國的擁護和響應。而從鐵路整頓開始,整頓的展開,采取了一竿子到底、直接訴諸群眾的辦法。中央文件直接傳達到群眾,做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用中央文件來教育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無論是批判資產階級派性,調整領導班子,轉變領導作風,落實黨的政策,加強企業管理,恢複、建立、健全規章製度,完成生產任務,都依靠群眾來進行、來完成。許多老大難問題的解決,以至整個一九七五年整頓的勝利,都是中央和地方、領導與群眾很好地結合的結果,都是群眾路線的勝利。
第三,抓住主要矛盾,從實際出發解決問題,這是鄧小平領導整頓迅速見效的重要經驗。一是抓住要害,著重抓批派性和調班子這兩個相互關聯的要害問題。集中解決資產階級派性和領導班子“軟、懶、散”的問題。對資產階級派性廣泛發動群眾堅決鬥爭,把思想教育、政治攻勢和行政措施、法律手段結合起來。對鬧資產階級派性的人,該調的調,該批的批,該鬥的鬥,限期改正,過時不改,不發工資,有的下放勞動;對個別堅持搞資產階級派性的壞頭頭,予以逮捕,集中打擊。與此同時,調配領導幹部,解決軟、懶、散的問題,建立起堅強的領導班子。二是突出重點。采用重點突破、以點帶麵的工作方法。在工交係統中選擇鐵路作為整頓的突破口,在鐵路整頓中又確定以徐州為重點。重點突破取得經驗後,立即在麵上推廣。運用徐州鐵路整頓的經驗不僅指導鐵路係統整頓,而且指導整個工交係統的整頓。又運用徐海地區整頓的經驗指導全國各地方的整頓。鋼鐵整頓首先抓八大鋼的整頓,在八大鋼整頓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太鋼的經驗,在整個鋼鐵係統推廣。集中力量解決老大難問題,又用解決老大難問題的經驗來指導全局,使整頓很快在麵上推開,取得成效。三是掌握矛盾的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對地方和各部門、各行業,提出解決軟、懶、散的問題;對軍隊,則提出要解決五個字:腫、散、驕、奢、惰。鐵路整頓,強調鐵路與地方要脫鉤;鋼鐵整頓,則強調企業和地方要結合。
第四,不僅有總的路線、任務、方針,還有具體的目標、任務和方針、政策、措施。具體的目標、任務和方針、政策、措施有三個層次:一是用《工業二十條》和《科學院彙報提綱》來分別指導經濟部門和科教文領域的整頓;二是用中央作出批示、轉發文件的方式來提出某一方麵整頓的目標、任務和方針、政策、措施;三是地區、企業或基層單位作出整頓的具體計劃,大中型鋼鐵企業由企業、所在省市、冶金部三方聯合簽署“保證書”。中央文件,通過召開專門會議,采取中央與地方、部門相結合的方法形成,從部門、地方以至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由中央作出批示、轉發請示報告,提出整頓的具體目標、任務,規定具體的方針、政策、措施。所提目標、任務和方針、政策、措施,既體現了總體要求、吸收了既有經驗,又適合各自的實際情況和特點。
第五,大刀闊斧,雷厲風行,堅決果斷,敢於碰硬。鄧小平的這種工作作風和戰鬥風格,也是一九七五年整頓迅速見效的重要原因。鐵路整頓、鋼鐵整頓、國防科技整頓、都是說幹就幹,規定任務,限時完成;令行禁止,來不得半點含糊。鄧小平提倡不怕被打倒的精神、提倡敢摸老虎屁股的精神,這種義無反顧、敢於碰硬的大無畏精神,是整頓製勝的法寶。
第六,善於用人。鄧小平回顧一九七五年整頓的經驗時說:“一個人才可以頂很大的事,沒有人才什麼事情也搞不好。一九七五年我抓整頓,用了幾個人才,就把幾個方麵的工作整頓得很有成效,局麵就大不一樣。”在一九七五年整頓中,鄧小平對萬裏、張愛萍、周榮鑫、胡耀邦、胡喬木等委以重任,放手讓他們領導一個方麵的整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知人善任,這是鄧小平的一個突出長處,也是一九七五年整頓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