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歌特”文章的探究
一
發現與創造一樣,會給人帶來難以形容的喜悅。1981年10月,當我們在中央檔案館發現“歌特”的三篇文章時,內心的驚喜大概跟地質隊員找到了一脈富礦差不多。驚喜之餘,一連串問題湧到麵前:“歌特”是誰?文章的影響怎樣?如何估價?幾年來,選集編輯組全體同誌對這些問題進行追索探討、調查研究,其間得到不少學者、革命前輩以至中央領導同誌的關心和指導,最終得出了“歌特”是張聞天化名的結論。作為黨的重要曆史文獻,署名“歌特”的文章《文藝戰線上的關門主義》(以下簡稱《文藝》)和《論我們的宣傳鼓動工作》(以下簡稱《宣傳》)被選入了《張聞天選集》。
在對於“歌特”文章的探究過程中,編輯組同誌已有研究成果在刊物上陸續發表,引起了各方麵的關注和興趣。為減少重複,這篇記事主要圍繞解開“歌特”之謎的思路與方法,兼及有關重要問題的質疑,談談我們的做法、體會和認識。
我們首先就“歌特”是誰的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調查。我們請教了當年在上海臨時中央和文委工作過的許多同誌(包括楊尚昆、吳亮平、李一氓、王學文、陽翰笙、周揚、夏衍、丁玲、黃玠然、樓適夷等),同時我們又在《新文學史料》上公開發表和介紹了《文藝》一文,希望得到一切識者的指教。不少老同誌回答了編輯組的查詢,有些學者也陳述了自己的看法。雖然沒有人提供明確的答案,但他們對“歌特”是誰分別作了種種不同的推測。這樣,就把一切有可能化名“歌特”的人都提了出來,得到了一張16人的名單。他們是:張聞天、瞿秋白、陳雲、博古、康生、劉少奇、楊尚昆、馮雪峰、凱豐、周揚、夏衍、陽翰笙、潘梓年、耶林(葉林、張眺)、章文晉、胡蘭畦。
直接的人證既然無法找到,原稿、手跡更其渺茫,“歌特”是誰的答案就隻有從文章本身保存的“信息”中去尋求了。我們在這方麵的考證工作,從宏觀到微觀,從表層到深層,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歌特”三篇文章的內容和口吻,概括出作者至少必須同時具備的五個條件:(1)是黨內負責同誌,很可能是臨時中央的負責同誌;(2)有較高文藝素養而又熟悉當時的文壇情況;(3)主管或指導宣傳鼓動工作;(4)了解全國各蘇區的情況和反“圍剿”鬥爭的全局;(5)當時在上海,並有時間從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的半個月內寫出這三篇文章。對名單中16人逐個分析的結果表明,隻有張聞天具備上述各項條件。
張聞天當時是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主管宣傳工作,主編黨中央機關報《紅旗周報》和《鬥爭》,還管理著同共產國際聯絡的電台,張聞天同文學的關係密切,他是五四新文學家,對文學上的各種思潮、流派素有研究,對小資產階級作家的心理有切身體驗,對他們的特點與作用也充分了解。30年代初期在上海,通過同當時在宣傳部、文委、左聯、社聯工作的瞿秋白、馮雪峰、潘漢年、祝廷章、王學文等人的聯係,通過同茅盾、胡愈之等人的接觸,對左翼文藝運動和上海文壇的情況是有所了解的。從當時的會議記錄和張聞天的自傳材料上,我們了解到,1932年10月25日或此後的一天,張聞天居住的團中央機關愛文義路平和裏27號出了問題,張聞天即離開了原來的住地和中央的工作,到設在摩律斯新村的中央的一個機關內住了一個月。這就有時間具體研究當時文壇的論爭,寫下《文藝》這樣的文章。至於宣傳鼓動工作和鄂豫皖、湘鄂西蘇區反四次“圍剿”的問題,正是10月25日中央會議討論過的問題,張聞天據此寫成《宣傳》和《在走向粉碎四次“圍剿”的路上》,完全順理成章。
不過,僅憑上述分析,還難確證。因為還無法排除其他人寫的某種可能性,也無法完全排除其中之一篇為某人所寫或某人起草的可能性。這就促使我們的探究深入一步,進入第二階段:研究文章的個人風格。
張聞天在1919年五四運動中即有不少文章在報刊上連續發表,20年代初期就已經是頗有聲名的文學家,曾經去日本自修,赴美國勤工儉學,後來又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和紅色教授學院攻讀、任教,具有相當高的理論水平和文字修養,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形成了個人風格。這種個人風格當然有助於鑒別文章的作者。我們閱讀了大量張聞天著作,概括出那時張聞天文章風格的主要特點是:周到綿密,平和穩健,圓熟流暢中略帶“歐化”。拿“歌特”文章跟張聞天的文風特點比照、審察,的確顯示出以上三個特點,可以體認出是張聞天的手筆。
然而如果就此得出“歌特”即張聞天的結論,卻又總覺得說服力不夠強,過不得硬。這樣,對於“歌特”是誰的探究進入了第三階段。我們采用乾嘉樸學和統計方法,終於發現了“個人慣用語”這個信息,找到了鑒定曆史文獻作者的“試紙”。
在我國考據學上,常常依據詞語的使用乃至字的寫法來判斷作品的真偽,確定作品的年代、地域、作者。用這種方法研究張聞天的文章,我們發現確有一些詞語的使用是很特別的。這些“個人慣用語”正好可以用來作為驗證與判斷的依據。我們對張聞天1932年所寫的54篇署名文章中的用語進行計量分析,從若幹詞語使用頻率的比較中確認“雖是”(不用“雖然”,兩詞之比為46:2,即“雖是”出現46處,“雖然”僅2處,下同)、“如若”(不用“如果”,31:1)、“一直到現在”(不用“直到現在”,12:0)、“與”(不用“和”,n:0)、“表示”(不用“表現”,26:1)等五個詞語是張聞天主要的“個人慣用語”。用它們來檢閱“歌特”的三篇文章,得到的統計結果為:“雖是”與“雖然”是6:0,“如若”與“如果”是3:0,“一直到現在”與“直到現在”是3:0,“與”與“和”是65:0,“表示”與“表現”是1:0。說明“歌特”的“個人慣用語”就是張聞天的“個人慣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