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員工,都在平凡的崗位上工作,可是有幾人能像奧斯本那樣“時刻思考著”,“日有一創”呢?這就是咱們員工脫穎而出,獲得成功的“奧秘”。
信用勝過黃金。
——員工勵誌格言
當今職場,競爭激烈,這麼多員工同時進來,平起平坐,同時起跑。一個員工要發達,要勝出,靠什麼?靠“與眾不同”,靠開拓創新。
肖金亭是一位剛剛大學畢業的新員工,被分配在海爾公司洗衣機事業部當職員。他在車間實習時發現,生產全塑一體滾桶洗衣機安裝軸承座上的滾桶時效率非常低。他對此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能不能在這個環節上改進一下,提高效率呢?他日夜思考、鑽研,終於找到了改進的方案。於是,他向廠裏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改進裝壓夾具,把支撐桶體的固定板加寬。這條建議得到技術部門的認可,並很快得到采納。改進技術實施後,極大地提高了洗衣機操作速度和質量。
創新,使她脫穎而出;創新,使她做大做強。
有些員工也許說,創新比較困難,認為自己是普通員工,既不是領導層,也不掌握核心技術或核心管理環節,怎樣去創新?其實創新並不難,關鍵是你有沒有有創新的意識、活躍的思考和敏銳的眼光。
大家聽聽肖金亭怎樣說的?他說:
“以前上企業文化培訓課的時候,覺得‘創新’太難了,可在生產線上,我發現員工們的小創新、小發明比比皆是,通過這次創新讓我真正理解了‘創新’的含義,隻要在工作中有一雙‘問題眼’,認真體會研究,就一定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法。”
創新,最需要的就是:在工作中時刻有一雙“問題眼”和認真體會研究的態度。
愛因斯坦說得好: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這是員工生存和發展的法寶,是員工邁向卓越和成功的法寶。
那麼,我們員工怎樣才能做到創新呢?應該做到以下4點:
1.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
作為一名員工,一事當前,要想到創新,想到“標新立異”,想到“與眾不同”,想到“突破傳統”,一句話,要使創新成為一種牢固的意識和習慣。
用自信鑄造希望,用希望填充行動。
——員工勵誌格言
2.要積極思考,敏銳發現問題,這是創新思維的起點和先決條件
不僅僅在於“大處著眼”,更難得的是“從細微處入手”。許多發明和創造就在於別人不容易注意和發現的細微之處。牛頓從蘋果掉地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從被蒸汽掀動的壺蓋發現了蒸汽機,無不是從細微中發現重大問題。可口可樂品牌的產生,起源於一位叫彭伯頓的藥劑師對一種清爽提神的糖漿藥劑的良好的感覺;《把信送給加西亞》的創作成功,隻不過是阿爾伯特·哈伯德在喝咖啡時從孩子的一句話得到啟發所致。創造性思維就應該具備這樣“敏銳”的功力。用希爾頓的話說,就是“要有獵人的眼睛”,時刻關注和尋找最新的哪怕是最小的線索和“目標”。
教授帶著學生做生物課實驗。教授指出,搞科學研究和實驗,要有敏銳的觀察力。然後親自做示範,把一隻手指伸進燒瓶的尿液裏,然後把手指伸進自己的嘴巴裏嚐尿,並要求學生們都要這樣“嚐尿”。學生們按教授的方法“嚐”了尿,但不少人出現了嘔吐現象。教授說:“你們有勇敢的精神,卻沒有敏銳的觀察力。你們觀察到了嗎?我把食指伸進了尿液,但我放進口中的卻是中指”。
創新,最需要的就是要有那麼一種“敏銳的觀察力”!敏銳發現問題,取決於善於思考。作為一名員工,要帶著腦袋工作,帶著思考工作,時時、處處從細微之處提出改進工作的問題和疑問。這是“敏銳發現問題”的關鍵。
大野忍耐是日本豐田公司一位隻有中專文憑的普通員工。他沒有學過多少經濟學,更沒有上過MBA,但是他善於思考,靈感多多,發明了世界聞名的豐田生產方式。
大野遇到問題喜歡連問5個W(為什麼),還要追問一個H(怎樣解決)。例如,機器開不動了,他會問:“為什麼機器停了?”部下回答:“負荷太大,保險絲斷了。”他再問:“為什麼負荷太大?”部下回答:“軸承部分不夠潤滑。”他又問:“為什麼不夠潤滑?”部下回答:“潤滑油泵吸不上油。”他又問:“為什麼吸不上油?”部下回答:“油嘴磨損,鬆動了。”他還在追問不放:“為什麼磨損?”部下回答:“沒有安裝過濾嘴,粉屑進去了。”大野明白了,眉頭一皺,靈機一動,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青年的員工們,聽了大野這個故事,你們懂得了“敏銳發現問題”的關鍵和“奧秘”了吧?
心動不如行動;命運高於一切。
——員工勵誌格言
3.獨樹一幟解決問題(打破常規、挑戰權威、標新立異),這是創造性思維的本質和核心。
上麵我們已經講了創新的本質、創新的成功案例和幾種思維方法,這裏就不再做闡述。
4.要有果敢決斷的勇氣
創新,就是看準了就大膽幹;然而創新往往伴隨著風險和失敗,這就需要一種大無畏的“冒險”和“闖”的精神。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索尼公司董事長盛田昭夫根據市場導向,準備推出青年人喜愛的“隨身聽”(一種隨時隨地可欣賞音樂的小型電子設備),卻遭到了公司高層絕大多數人的反對,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東西”;但他充滿信心,力排眾議,用九牛二虎之力說服產品設計委員會的成員接受他的提案。他向董事會立下“重誓”:“年底之前銷售量達不到10萬台,我將引咎辭職。”不出他所料,產品上市後大受青年人歡迎,銷售量勢如破竹,幾次刷新紀錄,到年底,銷售量就突破40萬台。盛田昭夫不但保住了董事長的職位,還使“隨身聽”成為公司獲利最多的拳頭產品。果敢決斷的勇氣,是創新取得成功的關鍵。
創新就是適應變化,以變製變;創新就是超越自我,就是突破舊思維;創新就是標新立異,製造差異,就是走別人不走或不敢走的路。創新是一種精神,一種思維,一種習慣,是員工最優秀的素質,也是員工成才、成功的的基礎。
員工必做功課
1.談談開拓創新的含義和對自己幹事業、邁向成功的重要性。
2.回想一下,你有沒有運用創造性思維來解決工作上的難題的經曆?如果有,把它們寫出來,你當時是怎樣想怎樣做的?
樹直用處多,人直朋友多。
——員工勵誌格言
3.有人說,創新是公司高層或者經理層的事,我是一個普通的員工,勤奮、敬業、服從地做好本職工作就行了,用不著創新,這種想法對不對?為什麼?
4.作為一名員工,你如何在工作中開拓創新?
七、最優秀員工“第七行動”:抓住機遇
機遇是什麼?機遇就是“天時”、“時勢”,也就是發展事業的“最好機會”,或者是“最佳時機”。
機遇就是半夜裏有人敲門,他要告訴你一個發財的門路。醉眼朦朧的你很可能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十分警覺,說有人敲門,一定要抓住他;一種是管你敲門不敲門,老子要睡覺!前者是抓住了機遇,發了一筆財;後者則丟掉了機遇,與財富擦肩而過。
美國20世紀超級富翁哈默說:“沒有人能懷疑你具有的事業心、能力和素質,但機遇是最重要的因素……”這位卓越的企業家的奮鬥和實踐,也充分證明了他的話的正確性。他19歲當醫學院大學生時,經營父親的公司,大獲成功;20世紀20年代,抓住前蘇聯“實現農業機械化”時機,“冒險”與前蘇聯做生意,大獲成功;接著又看中前蘇聯的“鉛筆”,大膽投巨資在前蘇聯設廠,結果賺了大錢。
在員工的工作中,處處有著機遇:每次“送信”是機遇;每一位顧客都是機遇;每一項工作和任務都是機遇。為什麼不少員工從普通員工做到經理、總助、副總經理?因為他們抓住了“本崗位”這個機遇,做得最好,最優秀,因此迅速崛起,邁向成功。胡躍年原先隻是一位隻有初中文化的太子奶集團的一名普通推銷員,為什麼能一步步被提拔。成為年薪100萬元的集團副總裁?因為他抓住“推銷員”這個機遇,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做得最優秀,相反,如果他不珍惜這個機遇,抓不住這個機遇,他很可能是平平庸庸,默默地埋沒自己。
願你像風箏一樣逆風高飛。
——員工勵誌格言
克羅克的機遇
1954年,51歲前的克羅克(麥當勞連鎖公司的創立人)做房地產推銷一事無成,隻得做經銷混乳機的小老板。一天,他從一宗8台混乳機訂單的線索中找到由麥當勞兄弟創辦的麥當勞快餐店。時值中午,他發現這裏停有數十輛汽車,約有150人用餐,廳裏人頭攢動,在外麵還排起了長隊。而快餐店的標準化、流水線生產漢堡包作業、獨特的風格和口味菜係、快捷的服務方式對他產生了強烈震撼。他又看到餐廳門前那兩個巨大的“M”拱門對顧客具有的強大吸引力。他看到了這種經營方式蘊藏的商機:如果將之辦成全國甚至全球性的連鎖經營,將有巨大的市場!於是,他決心放棄自己的混乳機的小本生意,投身於麥當勞快餐連鎖店經營。他成了麥當勞的一名員工。他說服了麥氏兄弟,由他來主持全國連鎖經營,並創立了麥當勞連鎖公司。他的分店一家家地建立,生意越來越興隆。6年後,他經過不懈努力,終於買斷了麥當勞的全部資產,打造出這個稱雄世界餐飲業的“巨無霸”,成為一位從員工到老板的經典範例。
克羅克的成功就是從一頓飯中發現了機遇,抓住了機遇。拿他的話說就是,以前的機遇抓不住,這一次再抓不住,這一生可就完了!
機遇在哪裏?就在你身邊。一個聰明的員工,智慧的員工,要時刻用獵人的眼睛觀察著事物,尋找生活每一個角落中的“機遇”。
機遇隻有三秒鍾
她是一位普通的員工,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在一個由著名製片人牽頭的攝製組裏打雜。一次,製片人因為某件事大發脾氣,宣布終止攝製活動,然後拂袖而去。這時,大家麵麵相覷,不知所措。時間過去了一秒、二秒。大家依然沉默不語。終於,在第三秒鍾時,她毅然站了起來說:“來,咱們繼續幹,大家聽我的!”有了主心骨,大家又幹了起來。多年以後,她成了著名的電視劇《流星花園》的製片人,她的名字叫柴智屏。
生活告訴我們,機遇是多麼的短暫!隻有三秒鍾。你能抓得住嗎?抓不住機遇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生命因成功而精彩。
——員工勵誌格言
副處長的歎息
一位在機關工作的副處長,每當對比別人的成就時總是這樣歎息:“想當年我大學畢業時才20多歲,機關裏就算我最年輕有為。我的平庸就是失去了三次機遇。第一次是組織讓我下鄉當鎮鄉長,我不幹;第二次是動員我到外地掛職鍛煉,當一個市長助理,我推辭了;第三次是單位裏競爭上崗,有三個處長職位,我也由於競爭太激烈而放棄而等待下一次機會。轉眼也過去20年。現在45歲的我還是個副處,想拚搏已經老了。老抓不住機遇,這是我從政的失敗。”
天底下,有這樣“經曆”和“苦惱”的員工該有多少?
人的成功不僅在於認識機遇,更重要的還在於創造機遇。中國有一句古話,叫“藏器待時”,即打磨自己的本領和功夫,等待機會的到來。
一鳴驚人的女高音
某歌劇團一位女高音演員,年紀輕,資曆淺,從未領銜演唱過,平時隻當助手和配角。不料在一次演出中,領銜人因嗓門發啞登不了台,急得團長額頭直冒汗水。這時,她挺身而出,毛遂自薦,首次領銜主唱。她的歌喉甜美動聽,歌聲穿雲裂石,一時喝彩聲、掌聲雷動,比那領銜人更具魅力更成功,於是聲名大振,進入明星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