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遲暮歲月(19)(2 / 2)

不久,嚴家淦等軍政要人也先後趕到。等來賓瞻仰完遺容以後,侍衛們便將蔣介石的遺體搬上“榮總”的救護車,移靈別處。此時,天上突然響起隆隆雷聲,緊接著一陣傾盆大雨如排山倒海而來。因為移靈不能受天氣影響而延誤時間,所以車隊隻能在滂沱大雨之中,從士林官邸緩緩前進。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車隊走到中山北路的時候,雨卻又奇跡似地停了,當時就有人說:“大概是老先生升天的緣故吧。”

蔣介石的遺體先放在台北的“國文紀念館”,供台灣民眾“瞻仰”。據說每天有幾十萬人去“瞻仰致敬”,“很多人熱淚奪眶而出,不肯揩去,匍匐靈前,痛哭失聲;更有不少老年人傷心昏厥,被救護員抬送離開”。1975年4月16日,舉行“奉厝典禮”,美國派副總統洛克菲勒,韓國派總理金鍾泌,日本去了好幾個政界要人(佐藤榮作、岸信介、灘尾弘吉),據說有23個國家的代表到台灣去為這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方麵留下來的最後一位幾大巨頭之一送行。典禮完畢,將蔣介石的遺體施行防腐處理之後,暫時移往台北南方的60公裏外的慈湖停放。

有人說慈湖很像蔣介石的故鄉浙江奉化溪口鎮,蔣介石退台後曾在這裏“駐節”過,蔣為了紀念他的母親,將這個地方叫做“慈湖”,並設了一處行館。行館的正廳安放蔣介石的黑色大理石棺廓,相仿保存著蔣介石寢室的原狀,在側麵的茶幾上留有用紅鉛筆在便條紙上行書的幾個字——“能屈能伸”,意思是說:順應環境,當忍則忍,應屈能屈,以待未來伸展。

從4月6日到17日蔣介石大殮次日,台灣的報紙將平日的紅色套版一律改為黑色的版麵,幾乎全部篇幅都用有關蔣介石喪葬這個主題。字典上一切美好的字眼幾乎都用盡了。台灣新聞界使出渾身解數,盡最大努力對蔣介石的公開形象加以最後的神化、聖化、完美化。蔣介石的死亡被稱做“崩殂”,他的墳墓被稱為“陵寢”。台報還宣稱:在蔣介石病逝時,“淡水海外東北角上突然出現一個金紅色的巨球,四周圍繞著五彩祥雲,迤邐劃過天空,不旋踵電光閃閃,巨雷驚蟄,緊接著大雨傾盆而下”。蔣經國在日記中也稱蔣介石病逝時“天發雷電,繼之傾盆大雨,正是所謂風雲異色,天地同哀”。這在實際上是不折不扣地把蔣介石當做封建帝王。台灣新聞界除了再次神化蔣介石之外,同時也透露出台灣統治階層一種彷徨無上、失望沮喪,甚至是歇斯底裏的情緒。

借一位退伍老兵的口,《中央日報》報道說:“我一直期望著‘總統’蔣公能帶我們回去,現在他老人家竟然先走了。”台灣在島內舉辦空前的“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