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遲暮歲月(14)(1 / 3)

從10月21日開始,周恩來和基辛格進行了10次會談。22日下午,美方提出了已經由尼克鬆審閱和批準的聯合公報草案。草案長約3000字,包括訪問情況、兩國關係的一般原則、對國際形勢的看法和台灣問題等四個部分。草案按一般的老套路,用模棱兩可的語言強調了雙方的一些“共同點”,同時含糊其辭地掩蓋了雙方的分歧。在台灣問題上,草案避而不談美國撤軍的問題,反而要求中國作出承諾隻能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

周恩來對草案很不滿意,表示無法接受,指示章文晉按照過去和蔣介石談判協議的方式起草對案,即各說各的,明確寫出雙方的分歧,同時也吸取美方的可取之處,寫出雙方的共同點,以便共同遵循。

章文晉起草完畢後送毛澤東主席審閱。毛澤東表示不讚成搞公報,周恩來說明這是美國人提出的,他們需要,不搞不好辦。毛澤東接著說:“那個東西我隻看了一遍,發言權不大,隻有一點點。不滿意,一點神氣也沒有。”周恩來立即解釋:“這個草稿我們還沒有經過認真研究,先送主席審閱,然後按主席的意見修改。”毛澤東隨後又補充說:“國際形勢我講過多次,天下大亂嘛!各說各的可以,這個辦法好。”周恩來遂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由熊向暉起草了一份完全不落俗套的公報草案。

草案的序言部分,概述了尼克鬆訪華情況。草案的第一部分,要求雙方各自寫明對國際形勢和重大問題的看法和立場。在這裏,中方寫下了“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等基本原則,並留下一些空白頁由美方填寫他們的主張。草案的第二部分是中美建交的共同聲明。第三部分是雙方各自對台灣問

題的看法。第四部分是改善雙邊關係的一些建議。

美方對中方草案感到吃驚,周恩來解釋說:以華麗的外交辭令掩蓋分歧,往往給將來留下隱患。中美20年沒有交往,其間的隔閡不可能瞬時消失。而明確雙方的分歧,反而有助於問題的解決。他宣布暫時休會,讓基辛格有個全麵周詳的考慮。

在休會期間,基辛格認識到:也許用這種別出心裁的方式,正可以解決許多困擾已久的難題。例如:明確無誤地表現分歧,會使盟國和朋友們放心,說明他們的利益將繼續得到美國的保護,同時也能將雙方達成的一些共同點反襯得更為突出。這樣,公報發表後,雙方都不至於承擔矛盾和惡意的風險。

據此,基辛格在複會後告訴周恩來,表示美方願意接受中方草案的寫法,但希望“火藥味”不要太濃。他說:“(中方草案中有兩句)好像是在審判我們或者淩辱美國總統的文字,即使是明白無誤地標明為中國的觀點,也會令美國極為難堪。”他建議刪掉那兩句話,作為交換,美方將在闡明自己的立場的部分中將對等地刪掉兩句話。周恩來表示:“用不著討價還價,你隻需叫我們同意,我們所用的詞句中確有令人為難之處。”

26日晨,雙方就聯合公報草案基本達成協議,但在台灣問題上雙方相持不下。美方堅持不能背棄“老朋友”,不願同台灣當局斷交和撤軍。基辛格費盡心機想出一個模棱兩可的提法,這就是“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認為隻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對這一立場不持異議”。

關於草案中所應包含的美台防禦條約,由於雙方分歧較大,且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表述文字,隻得作為遺留問題等到尼克鬆來訪時再商議。

在第二次“波羅行動”結束之後,美國又通過“巴黎秘密渠道”傳來口信,稱準備擬派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黑格率先遣組來華。中方同意接待。

1972年1月3日,黑格準將一行16人抵達北京。黑格對姬鵬飛講基辛格有重要的情況讓他向周恩來指定的人談,周恩來決定立即親自會見黑格,此時已是4日淩晨。由於沒有想到會馬上受到周恩來的接見,黑格在興奮緊張之餘吞吞吐吐地說:“我要以軍人的直率口氣轉達尼克鬆和基辛格的口信。”黑格的談話大致可歸納為以下五點:(1)蘇聯準備改變原來旨在保持印巴次大陸分裂狀態的政策,企圖通過樹立中國的敵人或其代理人來“包圍中國”。(2)美國同中國接近,並不是出於對中國“突然產生某種喜愛”,而是因為蘇聯的戰略是先製服中國,再進攻美國,美國是出於“自私自利的國家利益”才和中國建立關係的。(3)美國加緊對越南北方的空襲是因為越南戰爭的繼續隻能加強莫斯科在東南亞的勢力和對中國的包圍。(4)鑒於上述幾點,尼克鬆此次訪華“將具有一種新的更迫切的意義”。正如當年丘吉爾願同斯大林合作以對付希特勒,美中應在此“關鍵時刻”共同努力,以“抵消”蘇聯對中國的“威脅”,從而“維護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及其生存能力”。(5)希望尼克鬆的訪華不要給尼克鬆帶來負麵影響,因為“加強總統世界領袖的形象”,“對雙方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