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案的產生,要從蔡萬春、蔡萬霖兄弟說起。蔡萬霖是台灣苗栗縣人,原先在新竹隨其兄蔡萬春以販賣蔬菜為生,後來又販過大米、醬油雜貨。生意做得順手,於是又四麵出擊,經營建材、塑膠、建築、保險等行業。五六十年代台灣經濟起飛,蔡萬霖兄弟也迅速發家,並取得了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的管理權。1957年,蔡萬春出任“十信”理事主席,首創一元開戶和夜間營業的儲蓄製度,宣布“隻要存一元就可以當十信的客戶”。“十信”的新式作風獲得了民眾的熱烈響應。許多家庭主婦上街買菜時都要順道前往“十信”開戶,連蔣介石也親自到“十信”開了一個戶頭,以鼓勵“全民儲蓄風潮”。“十信”因此迅速發展起來,除總社外有17家分社,擁有10萬社員,吸儲170億新台幣,成為台灣最大的信用合作社。
1961年,台灣開放民間保險業。台灣省籍名人林頂立因財力不足,求助於台北商界聞人張祥傳,張祥傳又求助於蔡氏兄弟,欲共辦由林頂立為董事長的國泰保險公司。蔡萬春答應了,他知道保險業是個肥缺,私下誓言“國泰”董事長由林頂立任終身職,他自己隻任副董事長和總經理,蔡萬霖為副總經理,其弟蔡萬才為總幹事。當時,台灣人壽保險業競爭異常激烈。但蔡氏兄弟自有一套辦法,他們千方百計拉攏軍政官員和民意代表,雇傭了大批退休官僚,“總戰部中將副主任”肖政之、“陸軍政治部中將主任”華心權等退役後都在蔡家幫忙。“國泰”名下的“來來香格裏拉大飯店”更以貴賓卡遍送政要、軍頭、“立、監委員”和情報官員,持卡者可隨時到飯店無償享受豪華招待。由於官商勾結,“國泰”在台灣保險業中後來居上。70年代末,“國泰集團”已擁有近百家企業,資產超過25億美元。1979年,蔡萬春中風,蔡家一分為五。
蔡萬霖自創霖園企業招牌,並把“國泰”治理得井井有條,成為台灣首富。
1972年,蔡萬霖接任“十信”理事主席,慢慢將其變成了本家族的財務公司。
1979年7月,台灣“財政部”對“十信”進行全麵突擊檢查,發現“十信”以造假賬虛增存款、簽發不實存款證明、透過人頭集中放款給關係企業等違規不法事項。“財政部”對“十信”罰款150萬元,並給予蔡萬霖警告處分。
蔡萬霖即將“十信”傳給蔡萬春之子蔡辰洲。蔡辰洲為支撐“國塑”等虧損企業,更加變本加厲。“財政部”屢查屢禁不止,隻得於1983年5月起聯合有關部門,派六人小組進駐“輔導”。但蔡辰洲自恃是“立法委員”,又有蔡家“十三兄弟”護航,膽色愈壯,繼續進行不良放款。1983年,“十信”放款額已累計達35億新台幣。1984年底,調查局將“十信”違章放款日趨嚴重的報告送呈蔣經國。蔣經國批示財經當局依法處理,“十信”弊案終於爆發,並牽及“國泰集團”。
1985年2月9日,“財政部長”陸潤康宣布由合作金庫接管“十信”,勒令“十信”暫停營業三天,理由是放款總額154億,而存款總額隻有151億,已無力支付儲戶提款。11日,“十信”出現瘋狂大擠兌,兩天被提走60億以上款項。為平息風暴,台灣合作金庫決定接管“十信”,承諾保護存款人利益,無限製予“十信”資助。不幸的是,民眾的金融恐慌一旦蔓延開來,無可遏止。
短短幾天內,號稱台灣第二大企業的國泰信托公司被擠兌150億新台幣。同時,蔡辰洲的“國塑”及其名下企業也出現了嚴重退票現象。“經濟部”接受“國泰信托”和“國塑”的申請,進行全麵接管。“國塑”職工高達40億新台幣的存款隨之血本無歸。
風暴引起社會的連鎖反應,台灣許多地方性金融機構和企業集團出現擠兌和退票風潮,債權人和其他苦主紛紛上街遊行,報刊和民意代表強烈批評財經當局失職,要求追查責任。結果,各種暗藏的腐敗紛紛浮出水麵。據香港報紙披露,國民黨“立法委員”向“十信”作“無適當擔保借款”者,初步查明就有五人,其餘牽涉入案的中下級官員更是不知其數。為向台民有個交代,台灣當局逮捕了蔡辰洲,“經濟部長”徐立德、“財政部長”陸潤康引咎辭職。
“十信”風暴使民眾對整個經濟結構失去信心,進而對國民黨的“全麵革新”產生懷疑,這種情緒幾乎伴隨著蔣經國走完了人生的最後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