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遲暮歲月(10)(2 / 3)

不久,台灣政府又出台了四個具體方案與《新農業政策綱領》成龍配套:(1)農業機械化。試圖推廣某些選定的農業機械和耕作方式,增加農業勞動和單位麵積土地的生產力,進而提高農業人口的收入水平。(2)降低化肥價格。台灣農業單位麵積的化肥使用量,據世界第三位,僅次於日本和荷蘭。農民每年購買化肥的費用占作物成本的1/3,故降低肥料價格對降低農業成本效果最為直接。台灣當局采取行政手段,分別在1970年3月和1971年2月對農民使用最多的尿素和硫酸錏進行了大幅度降價。(3)改進運銷製度與設備。1970年11月,台灣當局先從蔬菜與豬肉的運銷入手,規定自生產區域到消費市場實行分級冷藏包裝,以減少批發價與零售價之間的差額與季節性。(4)建立農業金融管理機構。1970年6月,台灣當局宣布成立“農業金融策劃委員會”,由“中央銀行總裁”和“農複會主任委員”分任召集人,負責農業金融的計劃和政策的製定,同時負責審核農業貸款計劃,決定貸款利率,調配農業貸款基金。“農業金融策劃委員會”的成立,不僅解決了有關農業資金的籌措與調配問題,而且提供了新農業計劃在執行時需要的金融措施。

經過一段時間的貫徹實施,新農業經濟政策收到了一定效果。由於田賦征收實物標準降低、肥料售價下降、農藥進口關稅減免,使農業的生產成本明顯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出現了發展的勢頭。1965年到1973年間,農業年均增長率為3.53%,同時農業生產總值也有很大提高。

工業的發展與新農業政策的實施,使台灣經濟在60年代中後期到70年代初有了一個較大的飛躍。1962年,台灣經濟增長率隻有7.85%,1964年上升到12.31%,1972年更是創造了13.31%的奇跡。

當然蔣氏父子的經濟革新也不是一帆風順的。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利比亞、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采取石油禁運。石油價格因此而大幅度上漲,由原來每桶3.01美元飆升到每桶11.651美元,並一直居高不下。1979年,伊朗發生動亂,石油產量再次大減,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瘋漲到每桶30美元。石油危機對台灣經濟形成巨大壓力,1974年為購買石油而支付的外彙比1973年增加5倍多,而進口量卻隻增加了1.5倍。石油價格的上漲,不僅使進口物資價格上漲,也使台灣物價上漲,並進而引發一係列原先潛伏的問題。

麵對突如其來的外界幹擾,台灣當局不得不進行經濟調整。1974年1月,公布實施《穩定當前經濟措施方案》,方案主要從節流與開源兩個方麵去解決危機。規定各部門必須節油15%,其中行政機構節油25%,生產部門用油則在不影響生產、交通運輸的情況下加以控製。同時加強島內石油、天然氣的勘探與開發,並設法從不同國家和地區多方進口石油。此外,對油價作了適當調整,規定以1974年1月起,汽油價格平均提高85%、柴油提高50%、燃料油提高94%。當局還大力提倡節電並提高電價,必要時實行“夏時製”以充分利用日照。《方案》還決定調整煙酒價格、調整地價以增加財政收入,將儲蓄存款利率提高4%、放款利率提高3.25%,以減輕通貨膨脹壓力。同時繼續實施五樓以上限製建築,禁止土地投機,防止濫占耕地,等等。《方案》的實施,使台灣經濟在動蕩中迅速穩定,並得到複蘇。11月底以後,物價一反先前節節上漲的趨勢,出現漲後有跌現象,其他情況也有所好轉。雖然1974、1975年兩年出現貿易逆差,但1976年即轉為順差。

為進一步克服經濟發展“瓶頸”,台灣當局於1974年開始了“十項建設計劃”。後來,又把這“十項建設計劃”納入1976年開始實施的“六年經建計劃”之中。“十項建設”中有的項目早在70年代初期即已動工。該計劃總投資100多億美元,其中外資、外債占40億美元,大部分項目從資金、設備、勘察到施工都依賴於外國。除石油化工廠為公私合營外,其餘皆為官營。這“十項建設”包括:(1)南北高速公路。1971年開工,1978年10月31日完工通車,全程北起基隆,南至高雄鳳山,並以支線聯結桃園及高雄國際機場和台中港,共長373.4公裏。(2)桃園國際機場。1974年動工,1979年2月正式啟用。機場占地1200餘公頃,跑道長3660米,寬60米,每小時最大容量為42架次超音速或大型廣體噴氣機起降,年客運量500萬人次,貨運量20萬噸。(3)鐵路電氣化。1975年7月開工,1979年7月正式運行,將基隆至高雄西部鐵路正線與側線1153公裏改行電力機車,行程時間縮短一半,台北至高雄行車時縮短為4小時,成本比使用柴油原料減少75%。(4)北回鐵路。北起宜蘭鐵路南聖湖站,沿台灣東北海岸向南,經蘇澳至花蓮縣田埔站與台東線鐵路相連,全長82.3公裏,1973年12月動工,1979年底完成,次年通車。(5)蘇澳港。1974年7月動工,第一期工程於1978年底完成,第二期工程1981年完成,築木材用碼頭2座,深水碼頭12座,可停靠萬噸級輪船,年營運量為641萬噸。(6)台中港。該港是以國際貿易為主,工業、漁業兼顧的綜合港口。1971年7月開始籌劃,第一期工程於1973年10月開工,1976年10月開始通航營運。擁有深水碼頭7座,可停靠3萬噸以下船隻,年營運量280萬噸。(7)高雄煉鋼廠,即中鋼公司高雄煉鋼廠。1974年4月正式動工,1977年完成第一期工程,粗鋼年產能力150萬噸,據說是世界上第二家采用“百分之百連續鑄造法”的鋼廠,總投資為9.2億美元。(8)高雄造船廠,即中船公司高雄造船廠。1974年1月動工,1976年6月建成,年造船能力150萬載重噸,修船能力250萬總噸,擁有百萬噸級造船塢1座、112萬平方水船體工廠及1.6萬平方米艤裝工廠各1個,總投資2.1億多美元。(9)核能發電一廠。1970年在台北石門鄉動工。1977年11月,一號機試運行。1979年8月,二號機投產。有兩部裝機容量為63.6萬千瓦的發電機,全部設備、技術由美國提供。(10)石油化工廠建設高雄和苗栗縣兩個石化基地。高雄在“十項建設”提出前已有兩套輕油裂解廠建成投廠,“十項建設”中提出建第三套輕油裂解廠及二甲苯分離廠,分別於1976年底、1980年1月完成。後又建成第四套輕油裂解廠,於1983年完成。這“十項建設”擔任了台灣經濟轉型、脫胎換骨的重任,進口了大批優良機械與器材,訓練出大批工程技術人員,建成了大量經濟發展賴以實現的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