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的智慧:人生一念轉7(3 / 3)

“嚴父慈母”,這句自古以來就有的話好像已經把父母的管教風格固化了。

其實,無論是“嚴父慈母”還是“嚴母慈父”,隻要能夠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一家人和諧地生活,表麵上的“嚴”和“慈”是否真的那麼重要呢?

辛苦與幸福

有一位老師,每當他講完課,別人跟他說“老師,您辛苦了”的時候,他都會糾正說:“你應該說,老師您幸福了。因為我自己並不覺得講課是辛苦的,我覺得是很幸福的。”

還有一位教練,也有類似的說法。別人對他說:“你天天這樣工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很少休息,不辛苦嗎?”他回答說:“我覺得自己已經很久沒工作過了,我一直把做教練看成是在休息!”

這是教練對待工作的態度。

很多人把上班看成是在受苦受累,覺得隻有下班才算是屬於自己的生活,所以無法享受工作,每天就盼著什麼時候下班,每年就盼著什麼時候放假。如果真這樣的話,人生也就太慘了,因為他們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時間都開心不了。

有的老板說:“有些員工上班的心情比上墳還沉重。”這個說法有些誇張,但確實有很多人的心在辦公室裏是麻木的。

隻有有效激活他們的心,才能有效激活企業的效益。

我認識一位知名訓練師。有一次,他做完一場大型的體驗式訓練,我們在電梯裏相遇。我問他:“做了這麼多天的訓練,累不累啊?”他說:“老實說,在台上站了那麼多天,身體確實是挺累的。但是,我心裏是很開心的,因為我看到每個學員都有了收獲。”

他區分得很清楚,身體是身體,心靈是心靈。所以,他不會因為身體的累而進一步拖累心靈。

事情是中立的,就看你選擇從什麼角度去看待。同樣的事情,態度不同,帶來的感受就不同。真正的幸福感,其實源於我們的生活態度!

因為,辛苦還是幸福,隻是一念之轉;

愛工作還是恨工作,也是一念之轉;

同樣,愛這個世界還是恨這個世界,也是一念之轉。

退與休

寧可去碰壁,也不要在家裏麵壁。

常有這樣的教練對話:

學員:“教練,我工作太累,想退休。”

教練:“那就退休吧,如果你真的想好了的話。”

學員:“可退休又覺得太沒意思。”

教練:“那你到底是怎麼想的?”

學員:“我不是不想工作,隻是太累了。”

教練:“聽起來你隻是需要休息一下,而不是完全退休。”

學員:“是的,應該是這樣。”

很多人常調侃說“好工作的標準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真的是這樣嗎?

不知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工作的時候怕累怕苦,但真的讓自己什麼都不用做的時候,又反倒更沒意思、更沒勁。

有人是“退而不休”—不在那個崗位了,還依然發光發熱。

有人是“不退而休”—明明自己人還在那個崗位上,但心已經退休了。

記得有一位詩人寫過一首詩,其大意是:比起麵對原野上的獅子或其他叢林中的危險來說,在家裏閑著無所事事更為危險。

確實,比起獅子、蟒蛇、河馬這些外在的危險來說,內在的無聊、無望,以及無價值感,才是真正吞噬我們靈魂的看不見的猛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