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自己的時間、精力、感情和心血,投入到企業中去,就好像將那一瓶水倒進企業的壓水井裏,有可能壓出泉水來,當然也有可能壓不出泉水來。我們也可以把這些時間、精力、感情和心血,投入到平常的生活中去,問題是,我們的事業肯定不可能成功。投資有可能獲得成功,不投資永遠不可能成功。
我有個學生,每次給車加油都是100元。我問他為什麼每次都是100元,有什麼說法嗎?他說沒什麼說法,就是心疼、舍不得。但問題的關鍵是,舍不得就不用花錢了嗎?舍不得就可以不用加油嗎?比如說同樣的裏程,加滿油箱就可以跑完,為什麼每次隻加100元,分好幾次加呢?
有一天,他給我打電話,說讓我的司機去給他幫幫忙。我問怎麼回事,他說車拋錨了。我說,我的司機又不是修車的,他怎麼懂呢?他說,我的車沒油了,就在××高速路口沒油了。然後,我的司機繞了幾十公裏給他送油。我說,你到底是掙了還是賠了?他說賠了。
如果你想自己的人生成功,請為你的油箱加滿油。員工在投資的時候,在付出的時候,會害怕沒有回報,害怕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沒有安全感。但是如果想要真正成功,還是把油箱加滿油吧。
定夢想
怎樣為員工定夢想?
1.照鏡子,找差距
我們先來看看交通工具。有的人開私人飛機,隨時出行。有的人坐頭等艙,有的人坐經濟艙。有的人買豪華車,有的人買經濟車代步。有的人擠公交車,有的人騎自行車。交通工具千差萬別。
我們再來看住房條件。有的人租房子給別人住,有的人租別人房子住。有的人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房子,比如海邊的海景房,山邊的別墅、洋房等。有的人一輩子努力,祖孫幾代蝸居在不到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裏。
另外,我們的娛樂方式如何?有的人有錢有閑,天天打高爾夫。有的人有閑沒錢,打打乒乓球、打打籃球也不錯。而有的人,不管有錢沒錢,都喜歡搓麻將。有閑的時候,有的人喜歡看看電影玩玩遊戲,有的人喜歡去健身房健身,去遊泳館遊泳……
如今,人和人之間的生活水平差距在拉大,生命品質的差距也在拉大。我們不妨想一下,到底是我們把身邊的同學、朋友拋到了九霄雲外,還是我們被他們拋到了九霄雲外?我們是領先於別人的生活品質、生命品質,還是落後於他們?
2.差距為何越來越大
上述這些差距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我們要讓員工尋找差距產生的原因。
其實,人一生下來就有差距,除了有性別區分,家庭背景也不一樣。比如有的人出身貧寒,有的人出身富貴。
很多人說,我為什麼沒成功,是因為我出身貧寒,條件太差。這是決定性因素嗎?不是。別以為出生於富裕家庭就萬事大吉了,如果你自己不爭氣,爛泥巴扶不上牆,就算家庭條件好,總有一天,別人也會趕超你。
人生下來的時候,本身是沒有太大差距的。那麼,上學後就有差距了吧?那是理所當然,上學後成績有好有壞,這就是差距。
但是,我們看到的還是表麵現象。即使你小學學習成績好,也不能決定你中學學習成績就一定好;你中學學習成績好,也不能決定你高中學習成績就一定好;就算你在學校讀書時一直名列前茅,也不能決定你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就一定能走得輕鬆,事業成功。
很多以前在學校裏吊兒郎當、學習成績也不好的人,最後可能也很成功。學習成績隻是導致差距的一個因素,並不起決定性的作用。俞敏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北京大學時成績一直是倒數,但是不影響他今天的成就。所以,即使在求學中成績有差距,也不能決定我們今天的差距。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有沒有差距?當然有。雖然現在很多企業老板主張不看學曆看能力,不管是中專生、本科生,還是碩士生、博士生,不管是名牌大學畢業還是普通大學畢業,隻要有能力就行。但是,北京大學畢業的和普通大學畢業的,工資差距還是有的。北京大學的畢業生一參加工作能拿個三五千,普通大學的畢業生也許隻有兩三千。
不過,這種差距能決定你今天是開寶馬奔馳還是擠公交地鐵,是住在寬敞明亮的大房子還是蜷縮在擁擠的出租屋裏嗎?不能。無論從哪個學校畢業,一開始都是從基層幹起的,不可能一進企業就能做董事長。
從出生到求學、參加工作,我們有差距,但這些差距並不能決定我們的未來。現在,我們的差距越來越大,為什麼?因為我們把差距合理化了,為差距找了一大堆理由,卻忽略了自己在每個當下要努力與付出。
3.縮小差距有方法
詹姆斯·卡梅隆,一個大導演,他在1997年導演了部片子,叫《泰坦尼克號》。我看了這部片子兩次,哭了兩次。《泰坦尼克號》賺了很多眼淚,也賺了不少票房。
2009年,卡梅隆又導演了一部片子,叫《阿凡達》,這部片子在全球累計票房超過27億美元。他被譽為劃時代的電影人,在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可以說是一個在電影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卡梅隆這麼成功,他的過去是怎樣的?其實,他在沒有做導演之前是一名卡車司機。如果他不離開那份工作,並全力以赴,可能也會做得很好,成為美國最好的卡車司機,收入也會很高,但不可能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不會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不會獲得這麼多榮譽。
卡梅隆為什麼突然想做導演?源於他跟朋友去看《星球大戰》,看完之後他很興奮,陶醉在電影中不能自拔,從此有了“星戰夢”。他說,我要去拍電影,我要成為大導演。於是,他到公司跟領導辭職,跟同事說他要去拍電影,所有人哄堂大笑。大家都說,你沒有學過相關專業,沒有基礎,沒有人脈,又沒有錢,你憑什麼拍電影?大家都覺得太不可思議,但是他卻毅然做了拍電影的決定。
卡梅隆隻能從跑龍套開始,給人家端茶送水,做一些基礎工作,然後一步一步學會特效的製作,學會拍攝,學會很多電影拍攝中必備的工作方法……到成為國際大導演,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當年,《花木蘭》和《星球大戰2》每部票房都過億,深深刺激著剛剛加入協和國際電影集團的卡梅隆,他知道想要在這個大公司裏贏得別人的尊重,除了自己更加努力之外沒有其他途徑。
卡梅隆一直有個心願,拍一部自己的電影。但是沒有人相信他,在他人生最困頓落魄的時候,有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被來自未來的機器人追殺,於是他根據這個夢寫成一個劇本,叫《終結者》。
卡梅隆要拍這部電影,向別人兜售他的夢想,向別人推薦他的作品,但沒有人願意埋單,因為投資給一個新人風險太大了。後來,他終於做了一個決定,以一美元的價格把《終結者》的劇本賣給了投資方,而他的條件就是讓他親自執導拍攝。他願意承擔風險,就表示他有信心,投資方終於同意投資。最後這部片子讓他在好萊塢名聲大振,他的電影生涯也步入了正軌。
卡梅隆成功的原因是什麼?是他能力改變了嗎?是他的圈子擴張了嗎?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他改變了自己的夢想。因為他的夢想改變了,所以他的圈子改變了、能力改變了、格局改變了、做事的方法改變了,所有一切都跟著改變了。
我小時候有三個夢想。
我的第一個夢想是擁有一台電視機。當時我家裏很窮,沒有電視機。別人家從黑白電視機到彩電,尺寸也越來越大的時候,我家還是連黑白電視機都沒有,所以我一直渴望能夠有一台電視機。
有一天放學的時候,我爸爸拖了一輛板車回來,見到我很高興地說,孩子,我送你一個禮物。我說什麼禮物。他說你揭開看看。我揭開板車上的那塊布,一台電視機呈現在我麵前。那時我既開心又失望,開心的是,總算有一台電視機了;失望的是,這台電視機也太破舊、太小了—12英寸的黑白電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