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從想明白到做到位:落地版3(3 / 3)

第三種狀況,不斷出問題。

有的企業老板幾近崩潰,每天都在解決問題,因為他的員工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讓員工很好地解決問題?就要提前讓他看到問題的存在。

員工在工作中也存在三種心理。

第一種是被人騙,很多人都經曆過。第二種是騙別人。第三種是自欺欺人。很多人總是認為自己智商高人一等,以為自己可以愚弄領導、愚弄同事、愚弄客戶,其實到最後,他們會發現自己隻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掩耳盜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從前有個人很愛占便宜,為了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經常去偷。有一天,他路過一家人的門前,發現門前掛著一個漂亮的鈴鐺。他很想據為己有,可是怎樣才能拿到呢?直接去取的話,鈴鐺會發出聲響,就會讓人發現了。

他想了又想,最後終於想出了個“好辦法”:把耳朵塞住,不就聽不到鈴聲了嗎?他覺得自己很聰明,為自己絕妙的主意得意揚揚。於是當天晚上,他用棉花塞住耳朵,去盜取鈴鐺。當他的手一碰到鈴鐺,鈴鐺就響了,他被逮個正著。

很多人認為,塞住自己的耳朵,蒙上自己的眼睛,關閉自己的心門,別人就聽不到、看不到、感受不到他了。其實,最後這都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作為員工,如果你喜歡耍花招、玩小心思,以為哄騙同事、哄騙領導、哄騙客戶,就能蒙混過關,那就錯了。那隻是自欺欺人。

5.給員工打定心針

一般來說,有這樣三個動作可以給員工打定心針。

首先,告訴員工來公司工作沒有風險。

在一個公司中,最大的風險承擔者往往是老板。假設一家著名的民營公司倒閉,有多少人的家庭支出會麵臨大問題?有多少人的生活會成為大問題?不會,工作沒了可以再找。但是,公司倒閉了,一時間就很難重振雄風了。

公司不管有沒有贏利,都會給員工發工資,用它的錢來讓員工在工作中不斷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用它的風險來幫助員工獲得工作的資曆、成長的空間。相對來說,員工是沒有風險的。比如一個員工在一家公司工作了5年,公司倒閉破產了,他換一家公司,工資也許更高了。

其次,告訴員工來公司工作是機會。

當員工覺得他的工作充滿機會時,就會有無窮的動力。有的員工嘴上跟你說公司很好,每一次開會也跟你信誓旦旦,但工作的時候見不到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溜之大吉,執行力很弱,你督促他就做一點,你不督促他就不做了。員工為什麼不努力積極地工作?往往在於沒有動力。

如果讓你從北京走路到廣州,你願意嗎?不願意。從北京走路到廣州,獎勵你10元願意嗎?不願意。獎勵100元呢?不願意。獎勵1000元呢?不願意。獎勵1萬元呢?這時候有人開始蠢蠢欲動了。獎勵10萬元呢?有人願意去做了。如果獎勵是100萬元、1000萬元甚至1億元呢?那很多人都會一邊走一邊唱,一邊走一邊跳,走得很有藝術感,走得很快樂,走得很幸福。乏味枯燥的事情,突然變得很有意義了。

機會越大,動力也就越大。一個人的行動力往往與他的動力成正比。

最後,告訴員工要在公司做就一定要下定決心。

2008年,我在浙江做了一次關於“生命成長工作坊”的培訓。有個學員對我說,她跟她先生分居3年了,不知道該怎麼辦,想聽聽我的看法。我說,如果你的婚姻已經無法挽救,那就果斷地離吧。她一聽嚇了一大跳,說老師你怎麼能勸別人離婚呢?

我給她講了個故事。

有個小夥子向一位大師請教生存之道。

大師說:“我就問你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們那裏的人要不要吃飯?”

他點了點頭:“要。”

大師說:“那你可以去做什麼呢?”

他似乎大受啟發:“可以開飯店。”

大師又問了他另一個問題:“你們那裏的人會不會死?”

他說:“死亡是每一個人的歸宿,肯定會死了。”

大師說:“那你可以做什麼?”

他笑道:“開棺材店。”

於是這個小夥子回去做了這兩個項目。經營半年後,快倒閉了,他很著急,急急忙忙找到大師說:“大師,不好了。”

大師說:“什麼事這樣驚慌?”

他說:“大師,我的店快倒閉了。”

大師瞪大了難以置信的雙眼。

他說:“大師,你有所不知,我們那裏的人是既不死又不活的,他們都在拖啊……”

我講完後,那個學員把頭低下去說:“老師,你是說我又不離婚,又不好好過,是在拖嗎?”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跟那個學員一樣,在工作上拖,在婚姻上拖,在人生的很多重大事情上拖。這是不好的。所以在員工進入企業後,要再次問員工到底是幹還是不幹。

任何企業都不需要濫竽充數的人,員工隻有兩個選擇,要麼好好幹,要麼滾蛋。我們進入一家企業,卻沒有動力,不想幹,這樣不僅會害了老板,也會害了自己。如果對自己的企業不是真正認同,趁早另謀高就,這樣彼此都不耽擱。

6.複製六合彩成功學

什麼是六合彩成功學呢?

第一,認知轉變—“一定要成功”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對於成功的看法,我們在認知上要做一些轉變。有很多人上過成功學的課程,老師總是讓學員跟著一起宣誓或呐喊:我一定要成功。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培訓,覺得培訓這個行業有問題呢?就是因為我們有些培訓師給他們造成了誤解。所以我們要清楚,“一定要成功”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完形心理學認為:每個人內在都有兩個“我”,一個叫優勝者,一個叫劣敗者。每當我們做決定的時候,或者希望達成某個目標的時候,這兩個“我”就會交戰。優勝者說“我一定要成功”,劣敗者說“失敗了怎麼辦”。

你有這種經曆嗎?有這種內心對話嗎?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種內心對話。

比如,你在上台演講前,一個聲音說,我一定要像大師一樣演講,滔滔不絕、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邏輯清晰,每一個人都喜歡我,每一個人都給我鼓掌。可你轉念又想,萬一講錯了怎麼辦?講漏了怎麼辦?別人不喜歡怎麼辦?有人中途離開怎麼辦?人都走光怎麼辦?這個時候,你隻會更緊張,離成功更遠。

再如,街邊有一位女孩,你發現她長得很漂亮,也很有氣質,是你喜歡的類型,你想要她的電話號碼,甚至有讓她成為你人生伴侶的衝動。可是你心裏又會想,怎麼辦呢?她有沒有男朋友啊?有多少人追她呢?她喜歡什麼類型的人?她不認識我,我這樣去向她要電話號碼是不是很冒昧?想得越多,你給自己設置的障礙就越多,就越不敢靠近她了。

很多人想了一輩子也沒有行動,就是因為“我一定要成功”,所以不敢行動。

我見過很多有實力的人,他們想創業卻又不敢創業,也是因為害怕失敗。我經常問,你成功沒有?他說,沒有成功。我說,那你是一個失敗者。他說,是的。我說,這就奇怪了,你是一個失敗者,那你害怕什麼呢?一般來說,成功的人更害怕失敗,失敗的人往往不會在乎失敗。

所以,做事要敢想敢幹,不要讓“一定要成功”成為我們的絆腳石。

第二,行為轉變—接受失敗是成功的開始。

把內心代表優勝者的“我”弱化或擦掉,告訴自己失敗就失敗,無所謂,就敢於行動了。比如你要去演講,如果你覺得講錯了無所謂,講漏了無所謂,沒有人鼓掌無所謂,中途有人離席無所謂,所有人都走了也無所謂,說明你很有自信,一切都不怕了。

還是街邊的那位女孩,你想跟她搭話,你內在的優勝者和劣敗者會進行對話:

優勝者說,我想認識她一下。

劣敗者說,她認識你嗎?

優勝者鼓勵自己說,沒問題,我可以嚐試一下。

劣敗者說,她也許已經有男朋友了,或者已經成家了。

優勝者會說,問問就知道了。

劣敗者說,她會喜歡你這樣的人嗎?

優勝者說,如果她往我這邊看一眼,表示她可能對我也有興趣。

劣敗者說,你怎麼確定她看的就是你呢?

優勝者說,那沒關係,還是要嚐試一下,否則太遺憾了。

劣敗者說,你就這樣去向人家要電話號碼,是不是太冒昧呢?

優勝者說,這也沒有辦法,如果我不問她要的話,可能就錯過機會了。

劣敗者說,如果她不理你,或罵你是流氓怎麼辦?

這時候,如果你被嚇住了,就不會有下一步行動。如果你接受失敗是成功的開始,告訴自己:她有沒有男朋友無所謂,有多少人追她無所謂,她喜歡什麼樣的人無所謂,她是否認識我無所謂,她罵我是流氓也無所謂,那你心裏就不會害怕了,也就敢於行動了。

有的人跳舞,出左腳時不敢出,出右腳時也不敢出,全身僵硬,為什麼?因為他總是在看別人是不是在看他,是不是在打量他。他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在意自己跳得好不好,結果就不敢行動了

當在意別人的評價時,你就被別人牢牢地掌控;當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你時,你反而更有力量。

我過去是不會唱歌的。記得我二十歲生日的時候,同事一起出去唱歌為我慶祝,有人把我推上台去唱歌,但我不會唱歌,怎麼辦?盛情難卻,我隻好來了一首《小草》。我是“四跑型歌手”,跑音、跑調、跑感情,最後大家全跑光。我想反正臉都丟盡了,無所謂,還怕什麼呢?不怕了。所以從那以後,隻要到KTV唱歌,我就是“麥霸”,唱得也越來越好了。

我為什麼能成長?因為我清楚地知道,接受失敗是成功的開始。企業的員工,更應該記住這一點。

第三,預設底線—我能承受的底線是什麼。

每做一件事情,我們要問自己:如果我失敗了,會是什麼結果,最壞的可能是什麼。

我是農民出身,出來創業時我也想過失敗後自己會成什麼樣子。我大不了還是一個農民,還可以回家去耕地種田。赤腳的不怕穿鞋的,所以我一點都不擔心失敗,無所畏懼。想清楚了這個問題,我就這麼走過來了。

員工在一家公司幹,也要想清楚自己能承受的底線是什麼。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兢兢業業幹了5年,你不能晉升,不能加薪,或者不能達到你想要的目標,大不了換一家公司。雖然你沒有獲得你想要的結果,但是你的個人能力成長了,再去任何一家公司,老板都會歡迎你。

想好了這個問題,你就能做好。我之前對綠之韻集團的員工說,如果你在這家公司幹5年,不賺一分錢,還要投資5萬元,你願不願意?當我將“我能承受的底線是什麼”這個問題拋向他們,並幫助他們分析利弊之後,他們都表示願意投資和全力以赴。這樣,公司做大了,他們也能拿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我們今天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員工在工作當中,對於成功不要有太多的渴望,要學會把成功的包袱放下來。也就是說,要能接受失敗,即使一切從零開始,即使一無所獲,也沒有問題。

我們在買彩票的時候,如果之前對中獎沒抱希望,結果中了50元,就會很開心。如果中了500元、5000元呢,那就更高興了。同樣,員工剛工作的時候,將期望值降到零,在實際工作當中就會很輕鬆,以這樣的狀態就能把工作做好,甚至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