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治12例,全部獲愈。服藥1、2、3療程分別治愈5例、4例與3例。
(陝西中醫1985∶6)
方藥四田三七粉3g。
以白開水衝服,隔日1次。
治療2例慢性前列腺炎,均服藥30g而愈。
(河南中醫1985;(3)∶27)
方藥五龍膽草12g,黃芩、山梔子、澤瀉、車前子、柴胡、生地各9g,木通、當歸各6g,甘草4g,大黃、芒硝(後下)各10g。
水煎2次,日服2~4次,日1~2劑。配合艾灸膀胱區,會陰部,針刺關元、中極足三裏、三陰交等穴,日2次。
據報道,此療法用治急、慢性前列腺炎20例,有18例治愈,2例好轉。
(新中醫1989;21(3)∶29)
方藥六滑石、山梔子、玄參、生大黃、蘇葉、六神曲、馬鞭草、川牛膝各12g,生地15g,菖蒲10g,生山楂18g,青皮6g。
本方隨證加減,水煎,日1劑。
臨床觀察前列腺炎22例,經用藥7~30天,治愈18例,好轉4例。
(上海中醫藥雜誌1985;(4)∶35)
方藥七麝香0.15g,白胡椒7粒。
將白胡椒研粉,另取麝香納入肚臍內,其上覆以胡椒粉,用膠布固定。7~10天換藥1次,10次為1療程,間隔5~7天。
共治本病11例,結果6例獲愈,3例好轉,2例中斷治療。
(江西中醫藥1984∶2)
【按語】
前列腺炎病因病機較複雜,其病變主要在腎與膀胱。腎陰虛損是其本,濕熱蘊結是其標。臨證多虛實交錯,可有多種證型,以腎虛,濕熱、瘀阻等型較常見。治療當標本同治,以滋腎益陰治其本,清濕熱祛瘀血治其標,使濕熱蠲除,瘀血消散,氣化複常,水道得通。在組方選藥方麵應有所側重,濕熱偏盛者重在清利濕熱、瘀血者宜活血化瘀,腎虧脾虛者須益氣補腎。同時注意標本緩急,輕重主次有別。由於本病常合並精囊炎、早泄、陽痿、不育等並發症,故應根據不同情況,辨證施藥,方可收效。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前列腺炎病因有多種:其一,細菌感染在臨床較多見,病原菌常為大腸杆菌、鏈球菌、葡萄球菌等,可經後尿道或泌尿生殖等部位感染並蔓延,並可沿血行或淋巴感染前列腺。雖然常用抗生素較多,但藥物不易透入前列腺體組織,盡而影響了療效的發揮。其二,據報道,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IgA含量明顯高於常人,但補體C3含量則較正常人為低,表明本病存在免疫功能改變。其三,由於長期慢性充血,使腺體靜脈回流受阻,又因血流瘀滯引起微循環障礙而發病。其次,內分泌紊亂,病毒、衣原體、結石等都是不可忽視的致病因素。
病理方麵,在前列腺慢性炎症基礎上,出現腺體纖維化,分泌功能下降,精液量減少。而前列腺液中的前列腺素、透明質酸酶等生物活性物質質與量發生改變,以及蛋白水解酶、纖維蛋白溶酶減少或缺乏。由此引起精子活力下降、精子數減少和精液不液化而影響生育。
治療方麵,由於抗生素難以穿透前列腺脂膜,療效尚不理想。運用中醫中藥治療本病顯示出明顯優勢。藥如知母、黃柏、澤瀉、車前子、木通清熱利濕,通淋、降其濁氣,大黃瀉熱毒,可用治濕熱淋。琥珀通竅開閉。川牛膝散瘀清利之中培補腎元,使腎充邪去。王不留行活血通經,劉寄奴散瘀通淋,用於血淋故易收效。
(三)前列腺肥大
本症又稱為前列腺增生症。多發生於40~70歲中老年人。病因尚不明確。內分泌功能紊亂及前列腺慢性炎症是常見誘因。以排尿困難,排尿次數增多,尿流變細為主要表現。嚴重時可發生尿失禁或尿瀦留。相當於中醫“癃閉”、“淋證”等病症。
【臨床治驗】
方藥一醋製鱉甲、生牡蠣、皂角刺各30g,胡桃夾6g,夏枯草、瓦楞子、穿山甲、昆布、海藻各15g,生白芍50g,花粉10g。
將藥水煎,分2次服,日1劑。7天為1療程,待尿通暢無阻後再服10劑。對小便閉塞不通或點滴而下者,可保留導尿7~10天。
本組觀察24例,痊愈21例,好轉2例。一般服藥時間為2~3周。
(山西中醫1988;4(2)∶12)
方藥二炒穿山甲片6份,肉桂4份。
將藥研粉,每次10g,蜜水衝服,日2次。20天為1療程。
所治45例,結果29例近期治愈,13例好轉,3例無效。
(中醫雜誌1982;(7)∶29)
方藥三生黃芪100g,滑石30g,琥珀3g。
前二味水煎2次,取藥液兌入琥珀粉,分2次空腹服,每日1劑。
此方觀察52例,其中38例獲愈,13例好轉,1例無效。平均服藥18劑。
(新中醫1987;19(10)∶54)
方藥四生大黃、赤芍、炮山甲各10g,嫩桂枝6g,生甘草、桃仁、川牛膝各9g,琥珀末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