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男科病症(一)(1 / 3)

(一)附睾炎

是一種常見的男科生殖器炎症,主要由大腸杆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及淋球菌等致病菌直接感染泌尿生殖等鄰近器官,並蔓延至附睾所致,常為後尿道炎、前列腺炎及精囊炎的並發症。好發於青壯年。急性附睾炎起病急、陰囊部位突然疼痛,腫脹,伴有發熱等症狀。急性期治療不當,可轉變為慢性附睾炎。亦有初發病即為慢性者。本病主要表現為陰囊下墜、脹痛、小腹拘急等。中醫稱為“子痰”、“子癰”。

【臨床治驗】

方藥一黃柏、熟地各15g,知母、龜版各2g,豬脊髓1匙(蒸熟兌服),銀花~30g,荔枝核20g。

睾丸腫痛加玄參30g,海藻、橘核各15g,丹皮5g;微痛加赤芍12g,生甘草6g;下腹痛加川楝子、元胡各6g;腫痛有硬結加昆布15g,川楝子20g;發熱者加敗醬草30g。水煎服,日1劑。

臨床用治18例,其中單側患病12例,雙側6例,急性附睾炎10例,慢性附睾炎8例,經治療5~35天,所有患者症狀均消失,觸診雙側睾丸恢複正常大小,10例隨訪1年,未見複發。

(浙江中醫雜誌1985∶11)

方藥二生薑(肥大者佳)。

將薑切成薄片,每次取6~10片敷於患側,並固定。日1~2次,直至痊愈。

經治28例,敷藥次日即感覺脹痛減輕者20例,第3、4、5天分別治愈14例,10例與4例,平均治愈天數為3.7天。生薑外敷陰囊皮膚有灼熱刺痛、麻、辣等反應。

(江西中醫藥1990∶2)

方藥三桃仁、大黃各12g,桂枝、甘草各6g,芒硝10g。

濕熱加梔子、夏枯草、白花蛇舌草;少腹脹痛加柴胡、青皮;血瘀加三棱、莪術、當歸;附睾硬節加赤芍等。水煎服,每天1劑。配合外用藥:苦參、龍膽草各30g,黃芩、黃柏各15g,白礬、土茯苓各20g,煎水熏洗患部,日4次。

此療法共治附睾腫大22例,結果15例治愈,4例顯效,2例好轉,1例無效。

(國醫論壇1989∶2)

方藥四桃仁、三棱、莪術、柴胡、桂枝各9g,當歸、赤芍、川芎、紅花、香附各6g,小茴香3g。

本方藥水煎分3次服,日1劑。

經觀察10例附睾腫大,服藥後4例腫塊消失而愈,6例附睾硬結縮為綠豆大小。

(中醫雜誌1980∶5)

【按語】

附睾炎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期一般及時治療,1周左右即可治愈。慢性期炎症難消,常見一側或雙側附睾頭部或尾部硬結、精索粗腫,墜痛或脹痛及觸壓痛,並放射至同側少腹及大腿部。由於炎症使附睾液成分發生改變,可直接影響精子成熟。同時附睾管腔發炎狹窄,妨礙精子的運送,常導致不育。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之病機為肝絡失和,濕熱停聚、氣血凝滯。主要治則是疏泄厥陰,養陰清熱、活血散結。

(二)慢性前列腺炎

本病為男性生殖係統的常見病。急性前列腺炎日久不愈可轉為慢性,常與精囊炎、後尿道炎及附睾炎並存。有特異性與非特異性之分。特異性由結核、淋病所致。以排尿不適、輕度尿頻、尿道口有黏液、滴白、會陰部隱痛為主要特征。嚴重者出現血精。並伴有腰膝酸軟、早泄、陽痿等。直腸指檢前列腺稍大,表麵不規則,有結節、輕度觸痛。前列腺液鏡檢,白細胞每高倍視野達10個以上,並出現膿球,卵磷脂小體顯著減少直至消失。中醫稱為“淋濁”、“白濁”。

【臨床治驗】

方藥一錦紋大黃、半夏各10~15g,琥珀5~10g。

前二味水煎至200ml,早晚各服1次,每次衝服琥珀5~10g。用藥後每日大便不超過2次,大黃可加至15g。個別人有輕度腹痛,兩日後可自行緩解。

臨床用治34例,治愈(症狀消失、前列腺無壓痛、中央溝存在,前列腺液內白細胞每高倍視野在10個以下,卵磷脂小體增加70%以上)30例,治愈時間為1~2周,好轉(症狀消失,前列腺液中白細胞數仍高於正常,卵磷脂無明顯增加)2例,無效(症狀消失,但前列腺液無改變)2例。

(新中醫1989∶4)

方藥二萆、菟絲子、石菖蒲、茯苓、山藥、車前子、生甘草梢、黃柏、沙苑子、丹參、牡蠣。

滴白重用萆,加五味子;腰酸加川斷;少腹脹加用金鈴子散、烏藥;肛門墜脹加白芍,兼服補中益氣丸;尿頻、急、痛合導赤散;血精合用二至地黃湯;有膿球加荔枝草、蒲公英、滑石。水煎服,日1劑。

本組觀察18例,全部治愈。其中女方懷孕12例。服藥最少20劑,最多150劑,大多為30~50劑。

(浙江中醫雜誌1982∶4)

方藥三生黃芪32g,生甘草12g,丹參、赤小豆各20g。

血尿加大小薊各10g,白茅根15g;尿濁加萆、滑石各15g;熱甚便秘加大黃10g;腎陰虛加生地20g,知母、黃柏各10g;腎陽虛加熟地20g,肉桂、附子各9g;前列腺質硬縮小加山甲9g,三棱、莪術各6g;腰痛加杜仲、川斷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3周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