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嬰幼兒腹瀉
係由不同原因所引起的以腹瀉為主要特點的胃腸道紊亂綜合征。本病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多發生於1.5歲以下嬰幼兒,年齡愈小,發病率愈高,夏秋季發病最高,南方冬季亦可發生,常引起流行。患兒表現腹瀉、嘔吐、大便次數增多,稀薄如水,每天數次至10多次,重者達30~40次之多,常伴有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本病屬於中醫“泄瀉”範疇。
【臨床治驗】
方藥一車前子、炒山楂各10g,宣木瓜8g,罌粟殼6g。
上藥水煎2次,濃縮至100ml,8歲兒童分4~5次溫服,按年齡酌情增減,日1劑。
王健民治療小兒腹瀉376例,結果358例治愈,18例無效。大多數服1~2劑而愈。
(遼寧中醫雜誌1982∶7)
方藥二胡椒粉1g。大米飯餅1個。
取剛蒸熟的大米飯25g左右,拍成厚約1cm的圓餅,於中央處撒入胡椒粉,不燙手背時貼於小兒肚臍口,膠布固定。4~8小時除去藥餅。或取白胡椒粉2g,每次貼於神闕及長強穴各1g,並固定,每日換藥1次。
陳長義報道,此方治療單純性營養不良性腹瀉,一次用藥腹瀉即止,最多3次治愈。徐文清則用此藥治療214例,總有效率97.2%。
(陝西中醫1980∶4)
(河南中醫1991;11(5)∶39)
方藥三雲南綠茶葉。
將茶研為細末,每次0.3g,日3次,連服1~4天。
楊中學觀察100例嬰幼兒腹瀉,治愈率為83%,有效率為91%。
(新中醫1982∶5)
方藥四五倍子15g,枯礬10g,黃蠟30g。
前二味藥研極細粉,另取黃蠟加熱熔化,再加藥粉拌勻。取此藥膏1g,置於膠布上(4cm×4cm),用火化開,貼臍眼上,其間熱敷2次,日1貼。亦可單用五倍子粉5g敷於臍部,日1次。
楊玉斌治療小兒腹瀉,用上方一般貼1次即愈,最多3次。李中國以單味五倍子貼臍法共治30例,用藥4天內止瀉24例,無效6例。
(江西中醫藥1981∶3)
(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1;4(6)∶360)
方藥五炙雞內金、枯礬各50g。
將藥研細粉,分成100包,3~6個月每次1包,6~12個月為1.5包,12~24個月為2包,2歲以上適當增量,日3次。
據100例觀察,絕大多數患兒於服藥6日內痊愈,少數在8日內治愈。
(雲南中醫雜誌1984∶3)
方藥六丁香、木香各5~10g,肉桂4~5g。
將藥研細粉裝於布袋內,夜間敷於臍上,用繃帶固定。
用治66例,結果56例治愈,6例顯效,4例好轉。
(中醫雜誌1985∶6)
方藥七青蒿20g。
將藥水煎,分2次服,日1劑。
共治16例嬰幼兒秋季腹瀉,均愈。1~3天退熱,2~6天瀉止。
(赤腳醫生雜誌1979∶8)
方藥八鮮石榴果皮30g。搗如泥,敷於肚臍,外貼膠布,日換藥1次。
以本方治療24例,用藥1次而愈12例,2次與3次各治愈5例與4例,好轉3例。
(河南中醫學院學報1977∶4)
方藥九銀杏葉(幹品)100g,或鮮品150g。
將本品加水2000ml,煎煮20分鍾,稍涼後浸泡搓洗患兒雙足20分鍾,日2次。
張立雲觀察嬰幼兒秋季腹瀉57例,其中53例治愈,3例有效,1例無效。
(浙江中醫雜誌1992;(1)∶22)
方藥十敗醬草。將藥絞汁(鮮品佳),口服,1歲以內每次2ml,1~2歲每次3ml,日2次。
賀波治療79例,治愈(大便恢複正常,體征與症狀消失)72例,好轉(腹瀉次數減少,大便略稀,症狀與體征減輕)5例,無效2例。
(陝西中醫1991;12(8)∶368)
方藥十一吳茱萸12g。
將藥研細末,用熱飯製成餅敷於臍上。
李紅生治療38例,敷藥1次治愈者28例,餘例均獲良效。
(河南中醫1991;11(2)∶45)
方藥十二伏龍肝。
取雞蛋大一塊本品,加水500ml煎煮5分鍾,取清液裝入奶瓶,讓嬰兒吸吮,隔1~2小時加溫後再吮,日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