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用治20例,服5劑痊愈3例,8劑治愈13例,12劑治愈4例。
(新中醫1983∶12)
方藥四補骨脂(鹽炒)30g,益智仁15g,金毛狗脊12g,肉桂,甘草各6g。
將本方水煎服,日1劑。
周錫齡治療14歲以下兒童20例,一般服6劑即愈,僅1例複發,再用本方亦效。
(湖南醫藥雜誌1982∶3)
方藥五鹽炒補骨脂,鹽炒益智仁各60g。
研末,分為6包。晨起米湯泡1包,1次頓服,成人加倍量。
丁雪廷經治遺尿症60例,均獲愈。隨訪5年無1例複發。本組年齡最小2歲,最大20歲。
(湖南醫藥雜誌1984∶1)
方藥六桑椹子、炒白術、茯苓、白芍、甘草梢各15g。
日1劑,水煎服。
閔捷觀察34例,服藥5劑治愈12例,10劑治愈18例,20劑獲愈4例。
(新中醫1983∶7)
方藥七麻黃、益智仁、黃芪、桑螵蛸、甘草。
水煎服,日1劑。初愈後每周再服1~2劑,連用1個月以上以鞏固療效。
呂修業治療3~18歲遺尿症35例,僅1例複發。此方對老人遺尿亦有良效。
(中醫雜誌1987;9∶69)
方藥八白果。煨熟去皮,心。
每歲1枚,最多20枚,每晚服1次,10天為1療程。
趙金娥以此方共治20例,全部治愈,無複發。
(臨床醫學1988;11∶502)
【按語】
中醫認為,腎主閉藏,開竅於二陰,司二便,與膀胱相表裏。小兒先天不足,腎與膀胱元氣俱虛,不能製約水道,以致遺尿。本病多與脾腎兩虛,或下元虛寒有關。臨證以腎與膀胱虛寒為多見。治療可用溫補下元之法。在成人宜溫腎補腎,在小兒則以健脾為主。
(八)多汗症
小兒在安靜狀態下,全身或全部出汗過多為主的一種病症。一般分自汗和盜汗兩大類。白天時時汗出,活動後尤甚稱為自汗;睡中汗出,醒後自止為盜汗。以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較多見,尤其是素體虛弱的兒童。
【臨床治驗】
方藥一黨參,麥冬、五味子、炙黃芪、白芍、牡蠣,浮小麥、白術、炙甘草、大棗,用量酌定,隨證加減。
水煎服,每天1劑。
陳景義觀察2例,服藥3劑見效,3~9劑痊愈。
(廣西中醫1981∶3)
方藥二黃芪10~20g,白術5~15g,防風3~5g。
自汗為主加黨參、首烏、龍骨、牡蠣、浮小麥;盜汗為主加熟地、當歸、玉竹、沙參、麥冬、鱉甲、五味子、地骨皮;自汗、盜汗兼有加四君子湯;寒證加附子、幹薑、肉桂。
蘇二元用治小兒體虛多汗42例,其中自汗14例,盜汗17例,自汗盜汗兼有11例,結果39例治愈,3例好轉。服藥最少3劑,最多12劑,多數6劑。
(基層醫刊1983∶2)
方藥三神曲12g,山楂、胡連各6g,海浮石9g,糯稻根1g。
將藥水煎服,日1劑。
上方治療178例,療效甚佳。
(四川中醫1983∶6)
方藥四五倍子、赤石脂、沒食子、煆龍骨、煆牡蠣各100g,辰砂5g。
前五味研粉,加辰砂再研,和勻。用涼水、醋各半,將藥粉調如糊狀,晚睡前敷臍中,晨起除去。6個月~1歲每次外敷10g,2~5歲為15g,5歲以上為20g。3~5天為1療程。
所治盜汗118例,敷3次汗止者48例,5次汗止者31例,6~7次汗止者21例,無效6例。
【按語】
盜汗多屬陰虛,亦有陽虛,或氣陰兩虛者。主要由氣陰不足、衛外失固所致。治當益氣養陰固表。臨床可用桂枝、白芍調和營衛;黃芪益氣固表,龍骨、牡蠣、五味子固澀止汗;生地滋陰,甘麥、大棗則養心氣。
自汗,則因脾胃虛弱,使胃納運化受阻,不能輸散水穀之精微,以致五髒失養、肌表失固。由於脾陽不足,使四肢不溫、衛氣不足而致病。故宜用健脾益胃、和中止汗之法。藥用炒雞內金、山藥、炒白術、麥芽、雲苓、使君子,均有健脾和中之效,諸藥伍用,可治其本;煆牡蠣,浮小麥能固表斂汗,以治其標。知母、龜版相配,則能清熱滋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