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瓊康共治數十例嬰幼兒久瀉,一般1~3日即愈。
(中醫藥研究1989;(2)∶11)
方藥十三車前子30g。
將藥布包,加水煎至400ml,加糖頻飲,上藥為1日量。
黃冬度經治69例,服藥1~3天治愈63例,無效6例。
(中西醫結合雜誌1987;7(11)∶697)
方藥十四黃丹5g。
與大蔥白(7cm長)同搗如泥,外敷臍部,24小時取下。
周洪介紹,本方適用於7歲以下小兒,一般敷藥10小時即見效,24小時可治愈。如腹瀉未止,可再重複用藥。
(河南中醫1991;11(4)∶18)
方藥十五明礬。
與麵粉、陳醋適量、調成糊狀,貼於雙足湧泉穴,日1次。
藍家辰以湧泉穴貼敷法,一般當日見效,3次即愈。
(湖南中醫雜誌1991;(5)∶53)
單藥個案集錦
1.茵陳。煎服,日2次,服藥2次吐瀉止(《常見病驗方選編》)
2.兒茶末2g。分3次服。治1例瀉黃水樣便。
3.刺檳榔末,每次10g,日3次,用治五更瀉1例,服藥月餘而愈(陝西中醫1987∶8)。
4.鮮複草全草250g。切段,水煎後浸泡足部,每次半小時,以此法治療腹瀉,次日痊愈(山東中醫雜誌1990∶9)。
5.山藥適量(量宜大)。煎汁飲,有效(《醫學衷中參西錄》)。
6.無花果葉5片。水煎熏洗,1例患兒吐瀉,用此藥治愈(中醫雜誌1983∶7)。
7.大棗、紅糖適量。燒焦研末,每次1~2匙,服此方1次即愈(廣西中醫藥1980∶2)。
8.苡仁煮粥食用,日3次,2天後瀉止(中醫雜誌1981∶8)。
9.胡桃肉20g。日2次嚼服,經服2個月治愈1例頑固泄瀉(浙江中醫雜誌1990∶1)。
10.生硫黃2g。日3次,連服2日瀉止(《醫學衷中參西錄》)。
11.幹荔枝12~24枝。煎服,日1劑,服藥月餘,治愈1例脾虛泄瀉(《範文甫專輯》)。
【按語】
泄瀉病變多責見於脾胃與大小腸,濕熱外邪,脾胃虛弱,飲食不節皆可致之。按病因不同可分為寒濕、濕熱、傷食、脾虛泄瀉等。常用藥:雞內金功擅消食健胃,其消導之力尤著。石榴皮,酸澀而溫,能澀腸止瀉。吳茱萸辛散苦降,性熱燥烈,功專溫中散寒止痛,實、虛證均可用之。胡椒散冷積,止冷痛,對胃寒腹痛甚效。車前子、茵陳均有清利濕熱,引邪下行,通利小便,止瀉之功。複草味甘性寒,可清熱利尿,消瘀解毒。青蒿苦,辛而寒,清熱涼血,用於小兒濕熱腹瀉。兒茶苦澀,涼,具收濕斂瘡,生肌止血之功,據研究有抑菌作用,對多種原因所致腹瀉有效。山藥甘平,長於補氣養陰,且補而不燥。無花果為健脾調肝,和中止瀉之品。大棗甘溫,功能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焦製可收澀固下。荔枝甘酸而溫,健脾生津益血。白術則能健脾燥濕利水。
(七)遺尿症
俗稱尿床。臨床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前者係指3周歲以上小兒於睡眠中小便自遺,醒後方覺。後者是小兒在2~3歲時已能控製排尿,至4~5歲後則出現夜間不能控製排尿的現象。本症在10歲以下兒童較多見,個別可延至十幾歲至成人。男孩較女孩多見。遺尿大多在上半夜,或夜間遺尿數次,可持續數月,消失後再出現,甚至持續數年,性成熟前常自然消失。長期不愈者,常使兒童抑鬱,影響身心健康。
【臨床治驗】
方藥一黃魚鰾膠200g,沙苑子100g,五味子40g,牡蠣粉適量。
將牡蠣粉炒熱,再加入切碎的魚膠拌炒,變為圓珠樣時取出,與其他藥共研細末,以蜂蜜製成黃豆大藥丸。7歲以下7~10丸,10歲以上15丸,以開水化開藥丸,早晚空腹服。
治療20例,服藥1個月內痊愈14例,2個月內治愈5例,進步1例。
(浙江中醫雜誌1982∶2)
方藥二補骨脂、熟肉豆蔻、吳茱萸、益智仁各5g,五味子4g,豬膀胱1個。
將豬膀胱除尿洗淨,放入諸藥紮口,用粗針頭刺入豬膀胱,反複紮數孔,加水1500ml,煮沸後1小時,取膀胱切片食用,兒童分2~3次食光。10歲以下服食困難,煎湯服亦效。
李昌武觀察20例,均愈。服藥少者1劑,多者4劑,一般2~3劑,隨訪年餘無複發。
(中醫雜誌1982∶2)
方藥三鮮雞腸30g,菟絲子、雞內金、牡蠣各6g,五味子、熟附片各3g,黃芪10g,黨參9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