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這一班(1 / 2)

提起這一班,還真是個趣味十足的聯合國式組合。

近年來,奧克蘭市北岸××學校除了中國內地、台灣、香港地區,以及新、馬地區的孩子不斷擁進外,非華語母語的外籍生也暴增了許多。學校基於學生學習方便,進度容易掌控,將這批中華文化的渴慕者,依其既有基礎,分成不同層次的三個班——香港班、台灣班、非華語母語班。這個由本地新西蘭、斯裏蘭卡、意大利與韓國孩子組成的綜合體,即是其中的一班。每個星期二、星期六午後,這些不諳華語、金發碧眼的“洋娃娃”及韓籍兒童,夾雜在蹦蹦跳跳的華裔小朋友行伍間,魚貫進入充滿書卷氣息、井然有序的課室,接受華語文教學。

個性與華人孩子迥異,處處表現出獨立自主的小“洋朋友”,由於首次踏入不同的學習環境(華人學校),在父母離開教室的刹那間,難免依依不舍,羞赧地在媽媽懷裏摩摩蹭 蹭,摟摟抱抱。甚至眼神裏仿佛流露出“媽咪不要走,留下來陪我”。但這些舉動,絲毫掩不住他們對不同文化的好奇與興趣。才開學,大夥兒便支支吾吾地用不知哪裏學來的生澀單詞,表達出他們對老師的敬意,怯怯地說:“你好。”“起立”、“敬禮”、“老師好”、“老師再見”、“謝謝老師”。

盡管這些孩子壓根兒沒有華語基礎,老師上課必須以英語輔助教學,幾個年幼的韓國孩子,甚至還得透過大一點的同伴,以韓語翻譯,才能聽懂教學內容,但在“熟能生巧”的努力下,兩個禮拜後,孩子們都能以華語配合行禮如儀,絲毫不會搞錯。

“窕屋”(跳舞),“學貓”(小貓),“敞歌”(唱歌)。

雖然屢次告訴小朋友,不同的音調,表達的意義也不相同,但對這些沒有四聲概念的“外國人”,要想字正腔圓、咬字清楚地說出每一個字,的確是困難重重。就這樣,英語式華語,陰陽怪調,嬉笑不斷地玩了幾個禮拜後,終於個個能邊念邊帶動作地說:“小金魚,大眼睛,遊來遊去,遊不停。”

說“玩”,一點也不為過。

為了引起小朋友學習的興趣,同時透過親身的體驗與參與,獲得充分的概念,往往上課前,老師得搬家似的,把課文相關的道具全數出籠,比方說:圖片、玩具、剪紙、掛圖等,缺一不可。

教育學家提倡“鼓勵重於懲罰”。為了適時給予小朋友們獎勵,貼紙、獎章、糖果也要一並帶到。甚至為了寓教於樂,使教學生動活潑,老師還得粉墨登場,扮演最佳演員,配合錄音帶教唱各式各樣的兒歌、遊戲及表演。一則便於兒童記憶課文,再則讓這些孩子,能很快地熟練母語以外的另一種語言,不至於因疏於使用而忘記。有時為了矯正發音,小蟲一般地張口吐舌,一堂課下來,孩子腦袋瓜裏裝下了多少東西姑且不論,老師卻是嘴角發酸,筋疲力盡,儼然參與了一場北約大戰似的——累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