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阿君仔是穿西裝,我的阿君仔偎是賣青蚵……”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台灣曾經流行過這麼一首歌,叫“青蚵嫂”,無獨有偶,奧克蘭北岸也有一位“年糕嫂”。
第一次風聞“年糕嫂”的大名,是在搬家到ForrestHill時,但因平時深居簡出,因而無緣與她打交道。直到年前,終於得償夙願,見到了這位響當當大人物的廬山真麵目。
“葉太太,這個年糕送給你們嚐嚐看。”
除夕的前一天傍晚,“年糕嫂”在先生的陪伴下,一身輕便地馱著滿車年糕,媲美聖誕老公公地挨家挨戶分送給附近親朋好友。
“年糕嫂”生就一副磨米做年糕的大塊頭模樣,身強體壯,天天精神飽滿;baby似的紅彤彤的麵龐上,總是掛著親和的笑靨,讓任何人碰到她,想不跟她“嘿”地打一聲招呼都難。然而有趣的是,“年糕嫂”既不賣年糕,也不在糕餅店打工。
“年糕嫂”移民新西蘭約莫一年。當年“年糕先生”從工作崗位退休,舉家移居新國時,是領了退休俸來的,按理說,全家吃穿無虞,夫婦倆大可蹺起二郎腿,帶著孩子們在此世外桃源,過神仙眷侶生涯。但這對樂善好施、勤奮工作的夫妻,偏是閑不住,年糕先生又在計算機公司謀得高職,一周五天,每天朝九晚五的地埋首努力。而年糕嫂則夫唱婦隨,相夫教子之餘,還在教會、鄰裏間做義工,幫助別人。
每逢鄉親喬遷或年俗節慶,年糕嫂特製的年糕從不缺席。就以這次過年為例,有心的年糕嫂,早已自掏腰包,準備好各式材料,趕在除夕之前,把香甜可口的芝麻年糕一一送達朋友府邸。這個由閃亮亮的錫箔紙包裹,布滿白、黑芝麻,象征著年年高升、燦爛前程的上乘傑作,外表看似蛋糕,吃起來卻是口感十足,如假包換的年糕。這種年糕既不黏膩,也不太甜,又有Q勁。尤其是冰過以後的滋味,像極了當年在原居地時,名聞遐邇的“元祖”麻糬,別具風味,令人回味無窮。
“老公,有人說糯米類食品,吃多了不舒服。咱們倆年紀大,年糕吃多了,不好吧!”葉太太想沾沾年節氛圍,嚐嚐這難得的應景糕點,又怕老腸胃不受用,真個是“既愛又怕受傷害”。
“聽說曾經是護士專業訓練調教出來的年糕嫂,送年糕 時,還附贈‘養生之道’,告訴我們如何保健,才不傷腸胃,包你吃得開心,吃得放心。”老公一邊說一邊在亮麗的錫箔紙周圍,翻找所謂的“養生之道”。
“好吧!等找到看懂了後,再吃吧!”養生有道的葉太太,等待著“養生之道”出現,等待著大快朵頤一番,等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