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九月(4)(3 / 3)

我以為,這是在糊塗之上更加糊塗。

“我1999年曾在哈佛燕京學院訪學過一年,發現哈佛大學當時就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課程與中國有關,現在跟中國有關的課程應該更多。劍橋大學東方係是否也開設了不少跟中國有關的全校課程?”

“並非如此,”他說,“幾乎沒有針對全校學生的有關中國的大課;但假如你的課題研究(按,應為博士生級別的研究)與中國有關,經管理部門批準,也能在東方係選課。”

我以為,這裏就能看出劍橋體製的不合時宜甚至落後。沒有大量關於中國、印度、中東的課程供全校學生選擇,學生所能得到的外部世界信息就太少,長此以往,會變得視野狹窄、思想狹隘。在當今全球化時代,這是個嚴重的問題。為什麼這裏學生、教師對外部世界知之甚少?體製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這裏的確出了很多優秀的專門家,甚至出過不少諾貝爾獎得主,但那是過去。現如今,劍橋具有廣闊視野、全局觀念的人並不多,而作為一個頂尖級別的大學,這種精英型人士應是多多益善。

“英語係開課情況如何?”我接著又問,“有沒有開與英國文學平行的其他國家的文學文化課程?”

“一部分教師認為,英語係這種從中古到現當代方方麵麵一應俱全的課程設置,已不合時宜;許多大學早已不這樣開課。他們認為,應多開‘文化研究’類課程,因為文學研究本來就是‘文化研究’。但這種意見並沒有占上風。每年五六月都開會討論這個問題,甚至付諸表決,但主張按傳統方法開課的人總是多數。對不起,我得去銀行一趟。今天我搬家。”

“不知道你今天這麼忙。很高興跟您交談,謝謝你的時間。”

今天知道,從前的先鋒已確然落伍了。

9月14日星期五

海外中國人境況何以不如印度人?

晚7點45分,葉亮開車接曹莉、王雅華和我去他家茶敘。前來聚會的還有葉亮其他幾個朋友。他住在遠離市中心的切裏·辛頓區,在英國已逗留了十年,就職於一家跨國製藥公司,不僅買了房,還入了英國籍。他房子不大,分上下兩層,樓下客廳麵積明顯小於國內一百五六十平米的套房的客廳,廚房比國內一般廚房略大一點,但餐廳略小一點。樓上有三間臥室,加起來使用麵積約四十二三平方米。但有一個麵積約十平方米的小花園。

中國人一起聊天,難免談起海外中國人的生存境況。我們把同樣移民到海外的其他國家的人們進行比較。我們談到了中國人和印度人的英語發音問題。大家都注意到,中國人發音比很多國家的人都準確,而來海外印度人發音卻很不好,口音很重,但這並沒有影響交流。印度人幾乎是想說什麼就能說什麼,遣詞造句遠比中國人得心應手,表達思想和情感的分寸感和準確性遠遠強過中國人,所以最後到處聽到的都是印度人的聲音,各個領域出類拔萃的人、掌權的人當中印度人比例也遠遠高於中國人。

為什麼形成這樣的格局呢?原因很簡單,各主要印度語言為印歐語係語言,是英語的近親,再加上殖民遺產,印度人講英語、寫英語比中國人便不是容易一點,而是容易很多很多。再加印度是發展中國家,與中國國情相當,所以印度人在努力勤奮方麵與中國人相似,遠遠強於一般英國人,所以在各個領域都能出人頭地。從英語文學研究來看,目前在英美學術界嶄露頭角的外國人,幾乎都是印度人。無需往遠處看,隻需看看劍橋大學英語係所聘的外國人中,印度人占多大的比例,便一目了然了。有沒有一個中國人受聘於劍橋大學英語學科?沒有。不能說是英國人搞種族歧視。為什麼形成這種局麵?原因很簡單:中國語言和文化與英國語言、文化差異實在是太大,而印度語言、文化與英國或西方有天生的親和力,所以他們到這裏來求發展,比中國人更容易。在很大程度上,英語在印度是許多印度人的第一語言或準母語,盡管並不是大多數印度人的母語。

中國人智商不在英國人之下,也不在印度人之下。中國人的勤奮高於英國人,也不在印度人之下。盡管如此,這些優勢並不足以抵消巨大語言和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劣勢。事實上,不僅在英語文學方麵,在其他人文社科以及經濟、政治和管理學科方麵,印度人都明顯高中國人一籌。就是在科技領域或大公司,印度人也強過中國人。他們中做了中上層領導的人明顯多過中國人。總而言之,中國人在西方國家打天下,因語言文化的巨大差異,很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