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八月(4)(2 / 3)

得感謝帕特裏克·賴特(Patrick Wright)的書評——《尼克鬆/毛澤東秀》(Nixon/Mao Show, London Reviewof Books, August 16, 2007)。這篇文字使得我不用讀原著,便對原著的主旨和風貌有了一個基本了解。

8月16日星期四

書評:英國與中國比較

今天與國內一個朋友通話,談到英國和中國的書評。我向他介紹,《倫敦書評》為英語世界的權威書評雜誌。

《倫敦書評》為半月刊,八開本,40頁,定價為2.99英鎊。從每期十幾篇高質量的大塊頭文章和較低定價來看,《倫敦書評》應該是一份非贏利性雜誌。事實上,它得到了英格蘭人文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的支持。作為權威性書評雜誌,它對英國的知識生活、學術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在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的出版物中光是學術書籍就會成百上千,僅僅是你專業領域(或興趣範圍)的書籍每年起碼也會有好幾百種。即便是一個愛讀書、勤讀書的學者,也決不可能讀完這麼多書。甚至可以說,能把專業領域的新書讀一半,就已非常了不起。在很多情況下,隻要每年把專業領域裏每年所出新書的三分之一大致讀一遍,其餘的書隻要大概了解一下作者名、書名和主要觀點,就算很不錯了。在這種情況下,一份權威性書評的作用便凸顯出來。從一篇可靠的書評中,你隻需花二三十分鍾時間,便能了解要花整整一天時間才能讀完的一部專著的內容和特點。

顯然,有了《倫敦書評》和其他類似雜誌如《泰晤士報文學副刊》,英國學者對專業領域裏最新進展的把握比中國同行容易得多,英國學者自己的研究成果為學術界所了解,得到反饋的機會也比中國同行多得多,最終建立一種良性的學術循環機製,形成一個良好學術氛圍的可能性也比中國大得多。由於沒有一個良好的書評機製,目前中國學術處於一種很不健康的狀態。這既有“硬件”方麵的原因,也有“軟件”方麵的原因。“硬件”原因是權威性書評雜誌或良性書評機製的缺失。其後果是,書評的數量和涵蓋麵大大不足,書評的質量或權威性也極有問題,還太過分散,一盤散沙地流落在多個雜誌或網絡上。“軟件”原因是沒有一個可靠的書評隊伍。大家都忙於拿項目或搞自己的“科研”,沒有時間來關注同行的研究成果,沒有精力來好好寫書評。可是,你如果不認真關注同行的學術成果,不好好寫同行著作的書評,最後結果必然是你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和尊重。

無論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麼,中國質量高、有分量的學術著作得不到恰當書評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意味著,一個學者寒窗十年、辛辛苦苦寫出一本幾十萬字的學術著作,就像根本沒有寫一樣。如果恰恰有人評論了,十有八九也是你不得不用私人關係請來的人寫的書評,且十有八九是唱讚歌的。客觀的書評在中國幾乎不存在。如此這般,怎麼可能建立起一種良性的學術機製?怎麼可能形成一種良好的學術氛圍?建立像發達國家那樣客觀、可靠且權威的書評體係,是未來幾十年中國無可回避的一個任務。

8月17日星期五

與弗吉妮亞·伍爾夫相會

拖延已久的格蘭切斯特(Grantchester)朝聖,今天下午終於成行。從繆勒巷(Mill Lane)或大學中心到這個遠郊小鎮,約有2.5公裏路程,騎自行車隻十來分鍾便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