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拉什迪事件”就這樣不了了之,哪知2005年初丹麥又發生了汙辱穆罕默德的漫畫事件,那簡直就是拉什迪事件的重演。又一次,全世界穆斯林群情激憤,走上街頭示威遊行,一些穆斯林組織甚至對漫畫作者本人和發表漫畫的雜誌編輯發出了死刑命令。但漫畫事件是所謂“後九一一”事件,西方知識界的反應已不像八九十年代那麼幼稚,故而沒什麼人指責穆斯林封殺言論自由,倒有不少人對漫畫作者提出了批評。
正當“漫畫事件”逐漸淡出人們記憶時,今年六月下旬英國政府出人意料地晉封拉什迪為“爵士”(knighthood)。兩天之內,巴基斯坦議會便一致通過了一項決議,強烈抗議英國政府的做法,認為這將鼓勵一些人繼續對穆罕默德大不敬,繼續對伊斯蘭教采取一種褻瀆、汙辱的態度。伊朗政府更是強烈“譴責”英國對拉什迪的封爵。不用說,英國這一舉措將進一步加深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文明衝突”,使本來就緊張的關係更加緊張。
我不知道英國政府這麼做的理由是什麼,在網上也沒有查到政府方麵的解釋。但不難想象,這種做法多少包含了堅持言論自由原則之動機。問題是,英國(乃至全世界所有國家)有絕對言論自由嗎?隻要稍稍動一動腦筋便不難發現,言論自由縱然已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現代理念,也不可能神聖到可以對一個有著大量信眾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隨意嘲笑、侮辱的程度。不說在敏感的宗教問題上,就是在一般問題上,具有悠久自由主義傳統的英國也決非允許過絕對言論自由。當具體個人或經濟、社會實體受到誹謗時,當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當公共秩序遭到破壞時,難道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而不對後果負責?
事實上,英國在這方麵有種種限製言論自由的法律,而法律在這個老牌發達國家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在與宗教密不可分的種族關係方麵,英國人聰明地限製了言論自由:導致種族仇恨和衝突的言論是違法的。最近,在每日二十四小時上演的“大哥”(Big Brother,不同年齡、不同種族的一群人在封閉環境中朝夕相處,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通過電視暴露在公眾麵前,通過競賽者相互投票和觀眾投票的方式進行淘汰,最終勝出者獲巨額獎金)電視節目中,一個競賽者隻因說漏嘴用了“nigger”(黑鬼)一詞,便被主辦方逐出節目,盡管她當時並非惡意傷人。實際上歐洲社會同任何社會一樣,有廣泛的言論自律和言論審查,明目張膽的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年齡歧視、性取向歧視言論不僅犯忌,也可能犯法。美國各州也有明確立法,個人或實體對歧視性言論和行為要負法律責任。
顯然,英國人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跟美國人一樣,會自相矛盾,使用雙重標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英國政府會置國家和公民安全於不顧,毫無必要地把最高榮譽授給一個並非十分出色的作家。
7月11日星期三
福樓拜審判
BBC電台播放了一個叫“福樓拜審判”的訪談節目。福樓拜為啥受審判?除了《包法利夫人》,不可能是其他原因。現在看來,這場發生在十九世紀中葉法國魯昂的審判簡直就是一場鬧劇。
起訴方說,《包法利夫人》是不道德的,因為它會唆使那些讀小說的青年女子走上通奸之路。對此福樓拜感到震驚,也感到委曲。他辯解說,《包法利夫人》並非不道德,而是道德的。他正是要通過愛瑪·包法利的故事告誡世人:通奸是有嚴重後果的,不要跟她學壞了!他說,在小說結尾處,不僅愛瑪遭受了死亡的懲罰,她丈夫夏爾·包法利也遭受了懲罰,即喪失其大部分財產。這不是懲罰,是什麼?最搞笑的是,起訴官本人是一個文學愛好者,有相當高的文學修養。在起訴過程中,他不停地引用《包法利夫人》裏的章節,一會兒指出,這一段描寫實在太過精彩,不可避免地會起到引誘青年婦女墮落的作用;一會兒又說,那個句子寫得實在太漂亮了,哪個青年女子讀了也會蠢蠢欲動,偷嚐禁果!
從美學角度看,起訴官本人顯然中了《包法利夫人》的毒,率先被福樓拜俘虜了。
7月12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