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逍遙”音樂節
晚上,一年一度的BBC“逍遙”音樂節(Proms)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拉開序幕,主要曲目是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和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前一個曲子是為了紀念埃爾加誕生一百五十周年,(同樣為了紀念埃爾加,劍橋當地竟然組織了大大小小五十場音樂會!)後一個曲子為BBC逍遙音樂季每年必演曲目。合唱由BBC交響合唱團(BBCSymphony Chorus)擔綱。該團應該不是拿國家工資的專業合唱團,而屬於群眾性業餘合唱團,但水平之高,決非國內一般業餘合唱團能比。隻是演員年齡明顯偏大,男演員平均年齡看上去在五十歲以上,女演員看上去也四十歲左右。由此可見,流行音樂的力量太大,古典音樂在英國麵臨著後繼乏人的困局。實際上,古典音樂後繼乏人不僅是英國的問題,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貝九”第一樂章中段,多個旋律一波接一波交錯出現,層層推進,情緒無比激越,有一種催人奮進的強大力量。記得二十五年前用一部破錄音機放“貝九”聽到這裏時,感動得落淚,今晚在同樣的地方,又萬分感動。合唱部分的輝煌旋律反而不能產生這樣的效果。
7月13日星期五
英國人對世界知之甚少
在大學中心食堂和貝爾法斯特來的兩個同事聊天,談到了英國人對中國的無知。她們說在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遇到那麼多英國人,竟沒有一人知道深圳!我說這倒也罷,女王大學在英國本來不算好大學;奇怪的是,在劍橋大學這種頂尖學校,一個精英薈萃之地,除了極個別搞中國研究極深入者,我也沒有遇到一個知道深圳的。精英尚且如此,一般英國人就可想而知了。更奇怪的是,英國電視、電台和報紙每天都有關於中國的報道,甚至有長達幾個小時的有關中國的大型節目,這至少說明英國媒體對中國興趣很大,說明英國人作為一個民族,至少在理智上並非沒有意識到中國的分量,並非沒有意識到未來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會對世界產生衝擊。相比之下,在八九十年代,隻有《金融時報》偶爾在某個不起眼版麵的一個不起眼角落報道一則中國新聞,而且多為負麵消息,電視、電台和其他報紙壓根兒就沒有中國新聞。真是今非昔比啊。可是在我們遇到的英國人中,對中國真正有興趣的卻極少。並不是無法了解,也並不是沒有渠道了解。這如何解釋?
我們以為,英國人下意識的自負自大是一個重要原因。像房友約翰這樣的領社保金的“非成功人士”,也會說出諸如“我們劍橋不知為多少個國家培養了領導人”,“在流行音樂方麵,是我們英國引領潮流,什麼歐洲願景(Eurovision)歌曲大賽……並不符合英國潮流,不符合英國口味”一類的話(言下之意,如果英國人在國際比賽上失敗或成績平平,那隻能是外國人的錯),“成功人士”的自負更可想而知。這不僅是一種文化自負,更可能是一種種族傲慢,隻是不太方便表達出來而已。但這僅僅是一個原因。
更重要的原因是,英國作為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發展程度高,社會保險、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好,人民生活無憂無慮,大體上已步入休閑社會。滿街的酒吧、一到周末就狂飲狂歡,不是周末同樣如此,以至於在街頭上常常遇到醉鬼挑釁、滋事;工作時間明顯縮短,大量英國人上班並不是朝九晚五,而是朝十午三;學校、企業、政府部門乃至商店周末上班或營業時間明顯縮短,或幹脆不上班、不營業(周五、周六朝十午四,周日幹脆關門大吉),等等、等等,凡此種種說明,同發展中國家的人們早八晚六甚至更長時間吭哧吭哧幹活,英國已然是一個享樂的烏托邦。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是,當今英國人吃苦耐勞、積極進取的精神大大不如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甚至趕不上美國。反映在智識生活上,作為一個民族,他們對外部世界已失去了從前的那種好奇心,甚至可以說,他們已不再具備了解外部世界的動力、能力和意誌。這與從前的英國形成了何等鮮明的對比!
一個對外部世界失去了興趣的國家,會有怎樣的未來?
7月14日星期六
劍橋大學為何院弱校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