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字日下恭,今作日下恭為暴者,俗書也。曝音薄報切,疾也,猝也。又音蒲木切,日乾也。所謂一日之,所謂春練,所謂晝諸日,所謂其過惡,所謂九烝九,所謂露其精神,所謂使二國骨,諸家《音義》,皆音作蒲木切者也。凡義當讀音蒲木切者,不可移而讀作薄報切,蓋二義異也。又俗書有曝字,且上已有日矣,旁又加日,豈不贅哉?亦如莫字從日,而俗又加日而為暮;基字從土,而俗又加土而為;然字從火,而俗又加火而為燃;岡字從山,而俗又加山而為崗;凡此皆不可遵用者也。
奉亹
俸字俸祿也,捧字捧持也。按諸史言奉祿無所受,又言計日受奉,則古之奉祿字不從人也。《春秋左氏傳》曰:“奉匜沃盥。”《禮記》曰:“奉者當心。”又曰:“主人奉矢,司射奉中。”則古之捧持字,隻用奉字,不從手也。然則俸之從人,捧之從手,出於後世增益之,古篆所不載,非字法也。《易》曰:“成天下之亹亹者。”亹字篆文所不載。徐鉉《字義》曰:“亹字後人又加文為斖。”亦無篆文。古本《周易》作成天下之娓娓者,當是變隸時改之也。萬字自古書史皆以為數,《左傳》亦曰:“萬,盈數也。”至許慎《說文》,萬字獨訓曰也,而不訓以為數。今詳萬字所從偏旁,無盈數之義,苟有盈數之義,則《說文》固已訓說矣。《說文》無訓說,則後之訓說者,不亦難乎?後人又以萬字代萬字,蓋萬字《說文》所不載,則無篆文,既無篆文,則不知萬字所從偏旁為如何,亦不能推其義也。萬又音墨,複姓有萬俟氏。《廣韻》曰:“萬,十千也。萬也。”詳《廣韻》以萬為十千,而以萬為蟲,亦不以萬為數也。似以萬為十千之數,而萬乃代萬字者也。古之字畫少者易於訛改,故以點畫多而同音者代之。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則以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代之。百、千則以佰、仟代之,尺則以赤代之,疋則以匹代之,是以萬以萬代之也。所代之字初無意義,惟取點畫之多耳。《說文》曰:“草,自保切,櫟實,可以染帛為黑,故黑色曰草。”後世既用皂字,故草字用為草木之字。《說文》曰:“雅,烏加切,楚烏也,秦謂之雅。”後世既用字,故雅字用為雅正之字。《說文》曰:“創,楚良切,傷也。”書史多用此,如後世既用瘡字,故創字用為創造之字,凡字之變古者類如此。
諼
桑葚之葚,亦作,亦作椹。然《泮水》詩曰:“食我桑黮”,而不用上三字。按字書,黮音他感切,黭黮,黑也。萱草之萱亦作藼,亦作蕿。然《伯兮》詩曰:“焉得諼草”,而不用上三字。按字書,諼音暄,作也,忘也。古人假借字,取其意而已。桑葚用黮字,取其色也。萱,忘憂草也,用諼字取其忘也。字雖假借,而意則不失也。書史中如此類借用字者,若以說命為兌命,以條侯為修侯,以女工為女紅,以取瞻為取澹,以仰為卬,以藏為臧,以愈為俞,以酢為昨,以譬為辟,以儺為難,若此類固多,亦皆不失其意也。
蒹葭
左太衝《魏都賦》曰:“回淵漼,積水深。蒹葭,籊蒻森。”五臣注《文選》曰:“分別也。”杜子美《寄劉峽州》詩曰:“乳號攀石,饑鼯訴落藤。”注詩者曰:“乳,乳虎也。”觀國按:《爾雅·釋獸》曰:“有力。”郭璞注曰:“出西海大秦國。有養者,似狗多力,獷惡。”《爾雅·釋音》曰:“音鉉。”諸字書皆曰“音鉉,獸名也。”然則自是一獸,非虎也,亦無分別之義。《文選》注與杜詩注,皆誤矣。《蒹葭》詩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鄭氏箋曰:“蒹葭在眾草之中蒼然強也。”左太衝賦曰“蒹葭”者,豈非以《爾雅》謂有力,而蒹葭蒼然若強有力者耶?然《爾雅》言有力者多矣。曰“魚有力者”,又曰“麋絕有力,狄。”又曰“鹿絕有力。”又曰“麕絕有力,豜。”又曰“豕絕有力。”又曰“熊絕有力,麙。”又曰“馬絕有力。”又曰“羊絕有力,奮。”又曰“牛絕有力,欣犌。”又曰“犬絕有力,狣。”所謂有力者,之為獸有力者耳。其他物有力者,固不可謂之也。若以蒹葭強有力而因謂之蒹葭,則非也。字書又有倒一虎為者,俗書不可用。
稾
字書,稾從高從禾,謂禾稈也,草創也。槀從高從木,謂藥名,槀本也,亦枯槀也。《周禮》,封人共其水稾。《禹貢》,三百裏納秸。孔安國曰:“秸稾也。”又蠻夷邸館,謂之稾街,撰文起草謂之草稾,凡此皆從禾者也。其從木者,許慎《說文》有槀字,故《周禮》有槀人。《禮記》曰:“止如槀木。”而後世移其木於旁為槁。按《周易·說卦》,離為科上槁。《孟子》曰:“旱則苗槁矣。”此槁字,乃變古文後用之也。又有於槀上加艸字為槁者。《廣韻》以為俗字,固不可用也。槀下從木者,又音犒。《尚書訓典》曰作九,共九篇,槀飫是也。《周禮·地官》有槁人,亦音犒,蓋槁人掌共內外朝冗食,則音犒是也。其字不用槀而用槁,亦變古文為隸者改之也。
薄
《郊特牲》曰:“薄社北牗,使陰明也。”鄭氏注曰:“薄社,商之社,商始都薄。”然則本用亳社字,記《禮》者借用薄字耳。薄音泊,又音博,又音逼。其音泊者,厚薄也,林薄也。草木叢生曰薄。故揚雄《甘泉賦》曰:“列辛夷於林薄。”左太衝《蜀都賦》曰:“翕響揮霍,中網林薄。”陸士衡《君子有所思行》曰:“清川帶華薄。”又《挽歌》詩:“按轡遵長薄。”若此類是也。音博者,其義則激搏也。《易》曰:“雷風相薄。”《史記·天官書》曰:“日月薄食。”謝瞻《詠張子房》詩曰:“鴻門銷薄蝕。”若此類是也。音逼者,相逼近也。《春秋左氏傳》曰:“宋師未陳而薄之,敗諸鄑。”又曰:“晉公子重耳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又曰:“不待期朝而薄人於險。”又曰:“寧我薄人,無人薄我。”陸士衡文曰:“高義薄雲天。”又《塘上行》曰:“願君廣末光,照妄薄暮年。”範彥龍《效古詩》曰:“朝驅左賢陣,夜薄休屠營。”杜子美《彭衙行》詩曰:“高義薄層雲。”江淹《恨賦》曰:“薄暮心動。”若此類是也。凡此三音,其義皆迥不同,讀之不可混而無別。《史記·周勃傳》曰:“勃以織薄曲為生。”蘇林注曰:“薄一名曲。”顏師古注《漢書》曰:“許慎雲葦薄為曲。”按薄曲,蠶具也,本用從竹簿字,亦通用從草薄字耳。亦如者,蠶具也,亦通用曲字耳。欂字,弼戟切。司馬相如賦曰:“施瑰木之欂櫨。”揚雄《甘泉賦》曰:“香芬茀以穹隆兮,擊欂櫨而將榮。”顏師古注曰:“欂櫨,枅也。”五臣注《文選》曰:“欂櫨,曲枅栱也。”韓退之曰:“欂櫨侏儒。”乃謂此也。《廣韻》曰:“欂櫨,戶上木也。”今按欂櫨者,枅栱是也,非戶上木也。欂亦通用薄字。《前漢·王莽傳》曰:“起九廟,為銅薄櫨,飾以金銀雕文。”顏師古注曰:“薄櫨,柱上枅也。”其說是已。
明
元祐中,京師試《止戈為武賦》,張弼首選,頗以此賦馳名。第七韻曰:“亦猶日並月以為明,紀天之象;王居門而曰閏,重歲之餘。”今按字書,明字從(明)〔冏〕,非從日也,賦誤用之,害理之甚。北教反。《廣韻》曰:“直也。”所謂直者,連直宿也。自唐以來,翰林院有直例,本朝翰林學士院,亦有直格,蓋言直之日數也。李濟翁《資暇錄》遂改作豹,又訓解曰:“豹隱山林,晝伏夜遊。”濟翁初不曉直之義,妄自穿鑿,殊可怪也。葭莩者,附麗相親之義。《前漢·王莽傳》曰:“與陛下有葭莩之故。”顏師古注曰:“葭,蘆也,莩者,其筒裏白皮也,言其輕薄而附著也。”《唐書·員半千傳》曰:“無葭莩親。”而《唐書釋音》曰:“葭,葦之未秀者。莩,草也。”其說誤矣。
飲食票姚
經書中泛言飲食,與夫自飲自食,則皆當讀如本字。若以飲飲人,以食食人,則飲當音蔭,食當音嗣,各從其義也。如《論語》“一簞食,一瓢飲”,“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簞食豆羹見於色”。《周禮》,“膳獻飲食”,“食用六穀”,“飲用六清”。《禮記》,“食居人之左”,“子卯稷食菜羹”。《春秋左氏傳》,“粢食不鑿”,“聞師將傳食”。凡此類皆自飲自食者也。陸德明《音義》皆音作蔭、嗣,誤也。《前漢·霍去病傳》曰:“去病年十八為侍中。善騎射,再從大將軍。大將軍受詔,予壯士,為票姚校尉。”服虔注曰:“票姚音飄搖。”顏師古注曰:“票音頻妙反,姚音羊召反。票姚,勁疾之貌也。”荀悅《漢紀》作票鷂字。去病後為票騎將軍,尚取票姚之字。今讀音飄搖,則不當其義也。觀國按:字書票姚字,於平聲、去聲兩音皆收。杜子美《寄董嘉榮》詩曰:“居然雙捕虜,自是一嫖姚。”又《後出塞》詩曰:“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又《觀燕將士》詩曰:“漢朝頻選將,應拜霍嫖姚。”又《贈田判官》詩曰:“宛馬總肥春苜蓿,將軍隻數漢嫖姚。”子美於嫖姚作平聲用。又《哭嚴武》詩曰:“風送蛟龍雨,天長驃騎營。”則於驃字自作去聲用,蓋皆於義無害也。顏師古謂讀音飄搖,則不當其義者,非也。票姚平聲、去聲,皆輕疾之義。讀史則從去聲,作詩文則用為平聲,皆無害也。杜子美《別崔潩》詩曰:“如何不磨礪,但取不磷緇。”讀《論語》,則磷音吝,而詩用為平聲,義皆通也。
弈奕
弈下從廾,奕下從大。許慎《說文》曰:“弈,圍棋也。奕,大也,行也,美容也。”《玉篇》、《廣韻》曰:“弈,博弈也,美貌也。奕,大也,行也,盛也,輕麗也。”觀國按:《那》詩曰:“萬舞有弈。”《弁》詩曰:“憂心弈弈。”《論語》曰:“不有博弈者乎?”《孟子》曰:“使弈秋誨二人弈。”凡此類皆從廾之弈也。《宮》詩曰:“新廟奕奕。”鄭氏箋曰:“奕奕,佼美也。”《韓奕》詩曰:“奕奕梁山。”又曰:“四牡奕奕。”《毛氏傳》曰:“奕,大也。”凡此類皆從大之奕也。世俗書奕、弈二字,不豫分二字之義而書之,或從廾,或從大,混而無別,則害於義矣。亦如字下從大,而俗書則變為弊。字下從廾,而俗書則變為。蓋字法為俗書所變者,多此類也。
沫
屈平《離騷》曰:“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沬。”五臣注《文選》曰:“沬,已也。”宋玉《招魂》曰:“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沬。”五臣注《文選》曰:“沬,已也。”觀國按:《易·豐卦》九三爻曰:“豐其沛,日中見沬。”王弼注曰:“沫,微昧之明也,音莫貝切。”蓋屈平自謂我之芬芳未至於晦昧也,宋玉自謂身服義而未至於晦昧也。沬無已之義,五臣以沬為已,誤矣。《前漢·王商傳》引《易》曰:“日中見昧,折其右肱。”蓋沬與昧義則同也,故通用之。《玉篇》水部曰:“沬,亡活、莫蓋二切。”觀國按:亡活切者,旁從本末之末,所謂浮沫,所謂避沫水之害是也。莫蓋切者,旁從午未之未,即《易》所謂“日中見沬”,《詩》所謂“爰采唐矣,沬之鄉矣”是也。二字偏旁不同,而《玉篇》同為一字,而分二切以訓之,則誤矣。《廣韻》於去聲收沬字莫貝切,與昧字同音,皆從午未之未。於入聲收沫字莫撥切,與秣字同音,皆從本末之末,二字不同也。曹子建《應詔》詩曰:“玄駟藹藹,揚鑣漂沬。流風翼衡,輕雲承蓋。”五臣注《文選》曰:“漂沫,謂馬行急,口中沫出。”審如此,則當用入聲沫字。子建借用去聲沫字,然去聲沬字非口中沫也。傅武仲《舞賦》曰:“良駿逸足,愴悍淩越。龍驤橫舉,揚鑣飛沫。”此用為入聲,不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