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亡
無亦作亡,自古隻用此二字,至秦時始用無字為有無之字。按無字篆文偏旁有蕃庶之義,而不見有無之義。許慎《說文》曰:“無,文甫切。”今借為有無字。《玉篇》曰:“文甫切,繁,豐盛也。”今為有無字。徐鉉修《字義》曰:“古本《尚書》庶草蕃無。”後人變無為廡。蓋廡乃廊廡也,無繁盛之義。以此觀之,則無字乃秦以來始用為有無字,非古也。古之經書乃篆文,秦變篆為隸,多改其字形。《詩》、《書》、《周禮》、《春秋》、《禮記》、《儀禮》、《論語》等,皆用無字,乃變篆為隸者改之也。惟《周易》首尾盡用無字,蓋變隸時偶不曾改也。至於亡字,亦多有存而不改者。《周禮》曰:“亡者使有。”又曰:“害者使亡。”《春秋左氏傳》曰:“其貴亡矣,其寵棄矣。”《論語》曰:“有若亡。”又曰:“亡而為有。”又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又曰:“日知其所亡。”又曰:“焉能為亡。”又曰:“不如諸夏之亡也。”《孟子》曰:“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以(此)〔上〕亡字皆無字也。獨此不改為無者,蓋變隸者誤讀為存亡之亡,故存而不改也。史書亦多用亡為無。《漢書》曰:“漢亡尺寸之階。”又曰:“內亡骨肉本根之輔,外亡尺土藩翼之衛。”又曰:“朝亡廢官,邑亡敖民。地亡曠土,國亡捐瘠。”司馬相如《子虛賦》曰:“亡是公者,亡是人也。”賈山曰:“錢者,亡用器也。”翟方進曰:“苟得亡恥。”班固用此二字甚多,皆無字也。李濟翁《資暇錄》曰:“亡字、亾字點畫各有區分,一點一畫下者,存亡之亡也。乚中有人者,有無之亾也。”今按此二字隻是一字,或為存亡之亡,或為有亡之亡,一字二音也。濟翁初不曉字畫,而遽啟臆說,亦可怪也。
翰猷
翰字在平聲音寒者,羽翼儀翰也;在去聲音悍者,詞翰也。《文王有聲》詩曰:“王公伊濯,維豐之垣。四方攸同,王後維翰。”以垣、翰二字為韻,則翰平聲也。《板》詩曰:“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亦以垣、翰二字為韻,則翰平聲也。《崧高》詩曰:“維申及甫,維周之翰。四國於藩,四方於宣。”以宣、翰二字為韻,則翰平聲也。《江漢》詩曰:“王命召虎,來旬來宣。文武受命,召公維翰。”亦以宣、翰二字為韻,則翰平聲也。又《崧高》詩曰:“既入於謝,徒禦嘽嘽。周邦鹹喜,戎有良翰。”《常武》詩曰:“王旅嘽嘽,如飛如翰。”此二詩亦以嘽、翰字為韻,蓋亦以平聲用翰字也。以上《詩》辭用翰字,皆取藩屏、羽翼、儀翰之義,則翰讀音寒可知矣。後人取名與字用維翰、周翰、宗翰、良翰之類,亦當讀音寒。若取詞翰之義,乃讀音悍。陸德明《江漢》詩《音義》曰:“翰,戶旦反,又音寒。”設兩音者,不能區別而設兩音也。《晉書》有張翰字季鷹,其名當讀音寒。《南史·循吏傳》吉翰字休文,其名正當讀音悍。蓋義之所在,有不可易者也。字書,猷亦作猶。《離騷》曰:“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漢書·蒯通傳》曰:“猛虎之猶與,不如蜂蠆之致蠚;孟賁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此析《離騷》之句以為之文也。《漢書·高後紀》曰:“祿然其計,使人報產及諸呂老人,或以為不便,計猶豫。”顏師古注曰:“猶,獸名,性疑慮,善登木,故不決者稱猶豫。”《顏氏家訓》曰:“《爾雅》,猶如麂,善登木。”猶對狐,以獸對獸也。觀國按:猶豫者,心不能自決定之辭也。《爾雅·釋言》曰:“猷,圖也。”《釋獸》曰:“猶如麂,善登木。”所謂猷圖者,圖謀之而未定也。猶豫者,《爾雅·釋言》所謂猷圖是已。顏師古注《漢書》,與《顏氏家訓》不悟《爾雅·釋言》自有猷圖之訓,而乃引《釋獸》“猶如麂”以訓之,誤矣。《廣韻》去聲曰:“猶音救。”注引《爾雅》“猶如麂,善登木。”然則猶獸音救也。且先事而圖之為猶,後事而圖之為豫。故《曲禮》曰:“卜筮者,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豫也。”以嫌疑對猶豫,則猶非獸也。《離騷》曰:“心猶豫而狐疑兮。”此一句文也,非以猶豫對狐疑也。猶或為冘。《後漢書·馬援傳》曰:“諸將多以王師之重,不宜遠入險阻,計冘豫未決。”《廣韻》曰:“冘豫不定也。”以此觀之,則猶非獸益明矣。《爾雅》曰:“猷,圖也。”郭璞注曰:“《周禮》以猷鬼神示,謂圖畫。”觀國按:《周禮·春官》,凡以神仕者,掌三神之法,以猷鬼神示之居。鄭氏注曰:“猷,圖也。”謂製神之位次,而為之牲器時服以圖之,乃謀圖之圖,非圖畫也,郭璞誤矣。猶、猷、冘三字通用,豫、預、與三字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