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非常少的節目強調反暴力的主題。
(二)媒介暴力
對媒介暴力進行定義和研究主要是美國的學者,他們進行了長期而持續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後期格伯納在“暴力起因與防範委員會”的讚助下對電視暴力內容和影響進行了長期的研究。他將暴力簡單定義為“以傷害或殺害為目的的外顯的武力的表達(the overt expression of force intended to hurt or kill)”。在此基礎上國內外很多學者相繼對媒介暴力作了不同的定義。有學者提出媒介暴力是包括電影、電視、電子遊戲、報刊等在內的媒體含有或刊登暴力內容並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某種不良影響的暴力現象。
格伯納研究分析美國電視暴力內容後表明,盡管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被卷入暴力的可能性不到1%,可是人們通過電視所感受到的卻遠遠超過了現實。受眾每天通過報刊電視等媒介接受到越來越多的暴力信息,一方麵會將媒介建構的虛擬暴力世界和現實世界混同。產生現實社會黑暗,處處存在暴力,自身危機重重的恐慌心理。人們可以從所讀到、看到和聽到的內容,發展出對物質現實和社會現實的主觀及共認的意義構想。另一方麵,受眾可能會產生“以暴製暴”的簡單想法,認為暴力是實現個人目標,解決衝突的快捷方法。這種對暴力的看法更有可能也更容易引發現實的暴力行為。
(三)媒介暴力的危害
1.影響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很多學者意識到了媒介暴力對人們危害並進行了實驗考量,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美國教授格伯納(Gerbner)所做的研究,並提出了“涵化理論”。
“涵化理論”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是美國電視爆發時代帶來的理論產物。當時,電視成為美國人生活中最普遍的傳播媒體。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著名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們在美國國會的支持下,著手研究電視對社會的影響。“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正是這一大型研究項目的核心部分。
這項研究進行了十幾年,其間完成了大量的實地調查、內容分析以及其他科學、實證的研究。從完整掌握電視效果的意義出發,格伯納等人將受訪對象看電視時間的長度作為關鍵自變量進行檢測,進而將受試者的“觀念現實”與電視節目中包含的“媒介現實”以及真實的“客觀現實”三者之間進行比較,將重度與輕度收視者選擇接近“媒介現實”的比例相減,以尋找其間的“涵化差異”。其研究結果形成了“涵化理論”。
“涵化理論”的基本內涵就是探討電視如何影響受眾有關社會現實的觀念和信念。其假設和中心內容可以表述為:(1)電視反映了主流的文化和社會價值觀念;(2)電視觀眾有關社會現實的觀念更接近於電視所表述的符號現實,而非客觀現實;(3)收視時間越長,上述傾向越明顯。換言之,人們看電視時間越多,其對社會現實的觀念就越受到他們所看電視內容的影響。此一過程即所謂“涵化”。
時隔50年,“涵化理論”所闡述的影響並未消失,反而有加劇的傾向。現代媒介以超出常人想象的速度發展,媒介環境已經完全超出了當時研究者的可能預期,從電視媒體到網絡媒體的出現,大大擴展了受眾接觸媒介範圍,延長了媒介接觸的時間,人們更加頻繁地接觸各種媒介。現代人獲取信息主要來自於媒介傳播,而媒介傳播早已深入現代人生存的各個角落,因此,似乎現代人距離直接的真實環境漸行漸遠了。
借鑒“涵化理論”及對現代媒介環境的判斷,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媒介高度發達的社會中,人們生活在媒介所創造的擬態環境中,有關社會現實的觀念更加接近擬態環境創造的符號現實中,而非客觀現實。
大多數人對媒介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觸和了解,媒介中出現的大量暴力內容無異於向受眾宣告了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社會存在,加劇了人們對暴力的麻木感與寬容度。許多人缺乏對媒介信息的正確判斷力,他們對媒介的認識主要出於感性認識,對媒介信息采集、製作、發布的運作程序以及控製方式不甚了解,對媒體機構特性的認識,以及媒介信息對現實社會再建構的事實認識不足,對媒介承受經濟利益驅動及社會責任雙重壓力的現狀沒有深入思考。
毋庸置疑,媒介中的暴力影響了人們對現實社會的暴力認知,從而產生偏差,有時甚至導致錯誤行為。
2.給兒童、青少年的觀念和行為帶來負麵影響。公眾和學者對媒體暴力所導致對未成年人的負麵影響的關注早已存在。早在1928年美國電影調查委員會邀請了一批大學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學家,由一個私人慈善基金會(佩恩基金會The Payne Fund)提供經濟援助,對有關電影影響兒童的各方麵進行了一係列調查。經過3年的調查研究,他們得出結論,電影似乎把所有新的想法帶給孩子們,影響他們的態度,刺激他們的感情,向他們展示與多數成人不同的道德標準,並影響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日常行為。電影影響力研究的結論強化了人們的恐懼遺傳。這些擔心造成公眾對電影生產者施加壓力,要求它們“淨化行為”。
20世紀60年代,媒體暴力有越來越泛濫的趨勢,它不僅在數量上有增加,而且變得更加圖像化。1969年,美國暴力原因與防範國家委員會經過一年半時間的研究,從它的7個特派小組與5個調查研究組的報告中提出了一項15卷本的報告《暴力與媒體》,顯示了公眾對媒體所表現的暴力與日常暴力之間的聯係越來越多的關注。
對於心智尚未發育成熟的兒童和青少年,研究者發現當所描繪的暴力行為具備以下五種因素時,他們很可能會模仿這種攻擊性行為:作惡者是一個有魅力的行為榜樣;暴力的實施似乎有正當的理由;暴力行為並沒有受到懲罰(沒有懊悔批評或處罰);並沒有對受害者造成嚴重後果;暴力行為在觀眾看來很真實。
縱觀國內的許多電影電視劇、兒童卡通片,不同程度地涵蓋了這五個要素中的部分(甚至全部),存在很高的模仿風險。從兒童、青少年所處的年齡階段來看,他們普遍缺乏對現實世界的真實經驗,自我控製機製不成熟。過多地渲染暴力,會在他們生活環境中形成一個虛擬的暴力世界,一方麵使他們對現實中的暴力麻木、遲鈍;另一方麵容易誤導他們滋生現實中的暴力行為。
青少年群體,對媒介的特性、功能以及影響的認識還比較模糊,甚至是錯誤的。他們接觸媒介的主要目的除“放鬆自己”外,主要是“學會與人交往”,即通過對媒介內容的接觸、學習和理解,獲得社會經驗、學習社會行為。但更多的時候他們忽視了媒體暴力對自身潛移默化的負麵影響。
我國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有3.67億。因此,研究媒介暴力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亦是當前相當重要的課題。卜衛在研究大眾媒介對兒童的影響時認為我國兒童的攻擊性人格傾向與媒介暴力接觸的關係緊密,兒童需要特殊的保護。目前,國內影視劇分級製的呼聲遲遲得不到回應,使得思想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置身於媒介構建的不加過濾的“暴力環境”中。
此外,由於電視節目、網絡內容更加圖解化、感性化,更加直觀、刺激,所以,雖然政府嚴格控製影視作品中的暴力內容,但在信息獲取越來越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尤其是青少年,受到媒介暴力的影響越來越大。2003年9月,北京市海澱區法院少年法庭隨機調查的100名在押未成年犯中,經常觀看含暴力內容的音像製品並受影響的占75%。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媒體暴力、色情內容的侵蝕,已成為中國青少年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的重要誘因。
媒體對暴力的過度渲染,影響和促進了現實社會的暴力現象,對兒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存在較大危害。
二、色情刺激
(一)充斥媒體的色情信息
色情刺激是媒介內容低俗化的又一“得力幹將”。
據報道,在影片《忘不了》中飾演未婚媽媽的張柏芝因為在拍片間隙逗“兒子”玩,“一度不慎露出了黑色底褲邊,大泄春光亦恍然不知”。為了證明此事並非記者杜撰,該報還配發了一幅“視角獨特”的新聞圖片,穿著裙子的張柏芝蹲下時,裙下之物依稀可見。單純從新聞專業的角度分析,這位記者的功底著實了得!要想搶到這樣集“可讀性、娛樂性、轟動性”於一體的獨家新聞,沒有對女明星“春光”的高度敏感和把握稍縱即逝機會的能力,是不可能的。
據《新明日報》報道,備受爭議的湖南電視台另類氣象播報,近日又對外招收“星姐”播報員,而且獲得眾多年輕美女的回響,認為那是一個可以充分發揮個人魅力的節目,紛紛輕解羅衫,清涼亮相,爭相擔任“情色氣象員”。
由於播報氣象的“星姐”穿著暴露養眼,且是“癱”在沙發上以曖昧的詞語播報,因而引起衛道人士的大肆撻伐,指責為“色情”和“叫床”。湖南氣象局為此大發雷霆,指該節目不僅是對氣象專業的侮辱,也盜取氣象資訊。
無獨有偶,湖南娛樂頻道在2006年度的“星姐”選拔活動中搞起了行為藝術,11位美女選手每人赤裸上身,懷中抱一個枕頭大小的白色蛋遮住重要部位,蜷縮在集裝箱裏拍攝宣傳片,一時鬧得滿城風雨,賺得了眼球。
2004年,江蘇電視台的一欄新聞節目有了新的“探索”——原計劃請大膽在網上公開性愛日記的“炸紅子雞”“木子美”來擔任新聞主播,然而“鑒於公眾對她的爭議過於激烈,所以最終放棄了”。但是該電視台權衡再三,還是選擇了曾因拍攝裸體寫真“脫”穎而出的湯加麗來擔任主播。
不單是報紙、電視,電影也不甘落後。國內電影《蘋果》、《色戒》中的過火表演,衝擊了人們對國內電影的容忍底線。據稱,《蘋果》在表現性愛場麵方麵的自然主義手法有誨淫之嫌。而《色戒》中長達十多分鍾的激情鏡頭,讓梁朝偉和湯唯演繹得惟妙惟肖,湯唯的大膽裸露令中國的觀眾無不咋舌,大膽的演出衝擊著中國觀眾的道德底線。廣電總局不得不頒布了封殺令,引起各界熱烈討論。先是在2007年末發出了《禁止製作和播放色情電影的通知》,接著2008年1月初發布《廣電總局關於處理影片〈蘋果〉違規問題的情況通報》,《蘋果》成了第一個被開刀的色情電影,然後3月初傳出《色戒》女主角湯唯因全裸出鏡被廣電總局封殺,緊接著發布《廣電總局關於重申電影審查標準的通知》,規定被禁的色情內容如下:夾雜淫穢色情和庸俗低級內容,展現淫亂、強奸、賣淫、嫖娼、性行為、性變態、同性戀、自慰等情節及男女性器官等其他隱秘部位;夾雜肮髒低俗的台詞、歌曲、背景音樂及聲音效果等。
而網絡色情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2008年初轟動娛樂圈的“豔照門”被冠以“不雅照、裸照、淫照”等各種稱謂在網絡上廣泛流傳。此事件圖片之多、牽涉女主角聲名之盛、人數之多、內容之露骨、流傳之廣、持續時間之久,都使它成為一樁社會事件,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探討。“豔照門”是一場大範圍的集體偷窺事件,人們通過互聯網輕易獲取了明星們的“豔照”。
網絡色情似有泛濫之勢。色情網站、色情圖片、淫穢色情視頻數不勝數。據公安部信息,2009年以來,全國公安機關進一步加大了對網絡淫穢色情的打擊整治力度,先後清除網絡淫穢色情信息171萬條,關閉淫穢色情網站、欄目9200個,破獲網絡淫穢色情刑事案件3854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821名,並連續打掉了幾個設在境外的大型淫穢網站聯盟,抓獲其在境內維護人500多名。今年9部委聯合開展打擊整治互聯網和手機媒體淫穢色情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全國公安機關又迅速破獲網絡淫穢色情案件1030起,其中刑事案件356起,行政違法案件674起,抓獲違法犯罪分子1200餘人。
(二)危害
1.侵蝕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時期是個關鍵成長階段,年齡和心智的局限,加上荷爾蒙的加速分泌,使這個時期的孩子處於躁動不安當中,並且自控能力較差,外界的一丁點兒刺激或誘惑,都有可能會引領一個人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其中嚴重的甚至誤入歧途。特別是現代青少年都吃得好,身體已經早熟。青少年過早接觸了性,他們會盲目模仿。色情信息宣揚的是一種不健康的性觀念,這種性觀念破壞了正常的性觀念。正常的性關係遵守法律、有感情、有義務和責任感,但淫穢色情網站、電影為了吸引受眾,宣揚的是暴力,是畸形的不正常的性關係,這就會誤導未成年人,使他們認為性關係沒有情感,也沒有責任和義務,更不受法律製約,這就會導致性傾向的偏差。此外,過分沉溺淫穢色情提供的虛擬性關係的人,往往會對真實的兩性關係產生恐懼、緊張和自卑,從而放棄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兩性關係。
2.容易導致青少年性犯罪
沒有成年的青少年,沒有經曆過性行為的兒童,他們的渴望和好奇心是非常強的,而媒體色情刺激恰恰迎合人們對本能好奇心的需要,我們這些成年人都受不了色情的蠱惑,何況是入世未深的青少年,色情信息變著花樣去毒害廣大青少年,讓他們整天沉迷在黃色的天空下,慢慢就發生一種所謂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效應,成為廣大青少年性犯罪的一個重要隱患。
據荊楚網消息報道:十堰茅箭公安分局經15晝夜艱苦鏖戰,發生在當地回船村的“1·25”(2010年)奸殺幼女案告破,嫌凶已被刑拘。經查,16歲的周某是回船村4組人,係十堰市數控模具學校09級學生。其因多次在網吧看黃色圖片,便萌生了強奸之念。1月25日下午1時許,周某竄至回船村3組許白路處,發現任某獨自上學,便將其挾持至高速公路泄洪涵洞內強奸,之後,因怕事情敗露,竟掐殺任某,逃離現場。色情圖片竟然釀出了如此慘劇,讓人痛心!
3.醜化社會風氣,危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各種媒體上的色情圖片、視頻所展現出來的性觀念、性行為超出了人們對性的傳統看法。長期沉溺其中,必將潛移默化在影響人們正常的性觀念、性態度,導致形成歪曲的性觀念、性價值取向,並且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對社會風氣造成不良影響。滿大街的無痛人流廣告,不能不說是人們性觀念的開放所帶來的後果。
三、明星緋聞
(一)媒體熱衷明星緋聞
對各種明星緋聞的追捧、揭醜成為各媒體的拿手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