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媒介傳播的消極影響(上)(1 / 3)

媒介傳播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諸多積極功能和影響的同時,也具有較多的消極影響。正確認識媒介傳播的消極影響,對於我們準確理解和全麵把握媒介的社會功能,在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既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

第一節 媒介傳播的麻醉功能

美國傳播學者保羅·拉紮斯菲爾德和羅伯特·默頓認為,現代大眾傳播具有明顯的負麵功能。媒介將現代人淹沒在表層信息和通俗娛樂的滔滔洪水當中,人們每天在接觸媒介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降低了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他們在讀、在聽、在看、在思考,但是,他們卻把這些活動當做行動的替代物。他們有知識、有興趣,也有關於今後的各種打算,但是,當他們吃完晚飯、聽完廣播、讀完晚報以後,也就到了睡覺的時間了。拉氏和默頓把這種現象稱為大眾傳播的“麻醉作用”,認為過度沉溺於媒介提供的表層信息和通俗娛樂中,就會不知不覺得失去社會行動力,而滿足於“被動的知識積累”。

一、“宅男宅女”現象的傳播學解讀

26歲的李淵並不忌諱稱自己為“宅女”。她最擅長的事物便是在自己房間裏旅行,因為她有互聯網。每天起床後,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打開電腦,把訂閱的全世界報紙、博客都讀一遍;下班後直奔家中,還是守著電腦,寫博客、看動漫、玩遊戲。

她讀碩士期間,室友關係都不錯,大家成群結伴去“腐敗”,雖然近在咫尺,但是大家還是通過MSN詢問——去不去吃飯?舉目望去,每人都聚精會神地盯著電腦,此時大聲吆喝有影響別人私生活獨立性的嫌疑,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網絡,從她們已有的路徑依賴入手。

在網絡上,她嘯聚江湖,占山為王,在論壇中頗有名氣,但對現實世界中的人際關係卻感到緊張和恐懼,見到陌生人的時候“十分放不開”。她長相清秀,至今還沒談過戀愛,有那麼一次,看到一個令她心動的男生,但是還沒來得及送上脈脈含情的秋波,她便陷入了自己內心的角逐,最終懦弱戰勝了勇氣——她連一句“你好”都不好意思說出口。

這是一個典型“宅女”的生活寫照。在網絡上可以生龍活虎,而在現實生活中卻極端封閉。“宅男宅女”,一個奇怪的矛盾統一體,成為新媒介時代下的新族群。

(一)你是“宅男/宅女”嗎

“宅男”一詞源自日語“禦宅族”,原本指不工作,不社交,對動漫、電玩等狂熱的年輕人。後來,人們把整天不出門的男生,稱作“宅男”。而“宅女”,通常是指那些女動漫迷,但後來定義也變得像“宅男”一樣,指“家裏蹲著的女生”。

最初,“宅男宅女”一般指孤僻、沉迷網絡、不擅社交的社會邊緣人群。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年白領加入其中,“宅”成為與網絡時代相適應的新生活方式。很多“80後”的“宅男宅女”們以“宅”為時尚,他們經常掛在嘴上的是:今天你“宅”了嗎?愛就“宅”一起!

信息時代的媒介素養第六章媒介傳播的消極影響“禦宅”、“宅男宅女”等相關話語進入中國大眾媒體的視野,為人們所了解,大約始於2008年3月《中國青年報》、《南方都市報》的幾則記述“禦宅族”生活的新聞報道。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隨後的一項調查中,4610名參與調查者中56.85%的人認為自己身邊就有“禦宅族”群的存在,40.52%的人預計自己在40歲之前會成為禦宅一族。

如果認同對“宅人”如下的人口屬性描述:年齡在15—35歲;剔除了沒有工作的家庭主婦和失業待業者;社交不活躍;喜歡一個人做事;晚上喜歡在家而不是外出;經常在家裏上網;重度的網絡使用者,每周上網10小時以上。中國內地宅人2007年的人數則約為6478000,占同齡人的比例為21%(數據涵蓋了中國30個城市中的人群)。與往年數據相比,中國宅人的數量在逐年遞增(見下頁圖)。

(二)中國宅人怎麼過

“我不出門!我依賴電腦!我喜歡熬夜!我不想去上班上學!我喜歡收藏!我一直獨身!我就是個驕傲的禦宅族!……”

中國“宅人”在家中到底怎樣生活,與其他人群相比有何特征?根據群邑智庫進行的深度訪談,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宅人”們的生活規律。

周一至周五:

7:00~8:00起床,吃飯。

8:00~17:00工作。

17:00~19:00下班,直接回家吃飯。

19:00~24:00。上網,偶爾與家人交流。

周末:

10:00~12:00起床,吃飯。

12:00~18:00在家上網、看書、看電視。

18:00~19:00吃飯,偶爾去超市轉一圈。

19:00~24:00在家上網。

CMMS07A數據顯示,中國“宅人”在媒介接觸上有著鮮明的特點:“宅男宅女”是各種媒體的深度使用者。

看電視、閱讀、上網等媒體接觸被他們看做是比較獨特的休閑方式。

在電視收視習慣方麵,包括收看電視的時段和最經常看的節目類型,“宅人”和同齡人相比差不多。但是紀實類型的節目更受“宅人”的喜愛。在最經常收看的電視節目類型中,近1/3的“宅人”喜歡探索頻道節目,超過1/5的“宅人”喜歡國家地理頻道節目,這兩項的比例都高於同齡人。

“宅人”中的論壇族保持著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時間超過同齡人的平均水平。一半的論壇族認為雜誌能幫助他們跟上最新潮流。另外,超過一半的論壇族表示不會改換所讀的報紙。CMMS07A數據顯示,論壇族最關注的報紙廣告是電腦通訊類,其次是保健品類,這兩類皆高於同齡人平均水平。

73%的“宅人”是重度網絡使用者,每周上網超過10小時,是同齡人的1.7倍。“宅人”上網最常做的事就是打網絡遊戲、看免費的在線電影或電視劇、泡論壇了解各種信息。

從CMMS2009春季數據(見下圖)可以看到,63.2%的“宅男宅女”過去1周使用過互聯網。而互聯網從多方麵滿足了他們對信息的需求和對自己沉迷事物的追尋,網絡也成了他們與其他人交流的重要工具。79.7%的“宅男宅女”上網聊天,72.2%會查詢各類信息,71.9%玩網絡遊戲。同時媒體形式之間的融合,也使他們可以在網絡上連接到其他媒體,例如23.7%的“宅男宅女”通過網絡看電視,7.7%使用互聯網發送手機短信。

數據來源:CMMS2009春30城市消費者

互聯網迅速普及之後,各種與互聯網相關的業務、服務都風起雲湧,立馬跟進。可以說凡是能夠在現實世界開展的活動人們都想通過網絡來完成。網上商城、網上銀行、網上訂票、網上訂餐、網絡經商等等,各種各樣的交易、溝通都可以通過網絡來完成。

馬斯洛曾說,人的需要分為5個層麵,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隨著我國互聯網的普及,“宅男宅女”這五大需要也基本可以通過網絡“宅”在家裏得以實現。就“生存需要”來說,很多人隻要有了互聯網就可以找到自己喜歡並且賺錢的工作。比如網絡寫手、網絡打手、網絡遊戲職業玩家等。有了錢就可以通過網絡購物滿足其他的生存需要。“宅”在家中,毫無疑問相對來說是最“安全”的。社區和論壇滿足了“社會需要”和“尊重需要”。現實世界雖然也可以找到誌同道合的人,但是一來知音難尋,二來數量不足,三來真實人生總是戴著麵具,有太多道德判斷阻礙著交流。至於第五個需要的滿足,也可以通過網絡得以實現。網絡將溝通、培訓、創造、交易、商務、娛樂結合在了一起,而又不需要舟車勞頓,隻要“宅”在家裏動動鼠標,“宅男宅女”就可以實現自我的價值。如此“宅”的生活方式風行起來,受到人們認可似乎成為必然。

(三)“宅男宅女”之痛苦

很多“80後”的“宅男宅女”們以“宅”為時尚,認為“宅”是一種無拘無束很自由很自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以“宅”為樂。的確,“宅”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任何人都有過這樣一種生活方式的自由和權力,可它真的就那麼好嗎?

《南方都市報》曾報道“宅男”楊明不知道從家到學校的公車路線,周圍的小區、超市,但對上百本動漫書裏的情節、台詞卻如數家珍。他通常不接電話,也“不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情”,幾乎從不主動接觸外部世界。真讓人擔憂,如果現代人都像報道的“楊明”一樣,那豈不是會亂套?

大體來說,“宅”的生活方式將從以下兩個方麵帶來巨大的消極影響。

1.身心層麵。心理學家和健康學家對這種過於脫離社會的生活方式頗有微辭,“宅”是不利於身心健康和未來生活的。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卡西奧波研究發現,孤獨可以削弱人體免疫係統,使血壓上升,壓力增大,還有造成抑鬱症的危險,孤獨者和社交活躍者的健康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基本類似於吸煙者和非吸煙者、肥胖症患者和非肥胖症者的差距。“宅人”因為過分依賴各種媒介所形成的虛擬世界,會逐漸脫離現實世界,甚至出現新型“自閉”。“宅人”可能退化基本社交技能,導致心理障礙。

許多臨床醫生發現,大量疾病都呈現年輕化傾向,甚至出現二十出頭心肌梗塞、腦中風;十來歲出現頸椎病等極端表現。究其原因,發現還是生活方式不當,相當多的年輕人滿足於“宅”的生活,每天兩點一線,長時間久坐學習工作,或者上網聊天、打遊戲。毫無疑問,這種生活方式會使人體氣血不暢,代謝下降,各種疾病提前報到。

甚至有人預測了“宅”人的變異。

退化症狀:突眼大耳。原因:視力聽力下降。兩耳不聞身邊事,一心隻聽耳中音。大多數“宅男”每天開起播放器塞起耳機,放著聽不完的流行音樂。這樣下去,耳膜受損,聽力下降。另外,長時間用計算機,眼睛還會幹澀,出現幹眼症或角膜炎,高度近視者視網膜易脫離。

退化症狀:腿短腰軟。原因:久坐肌肉萎縮。長時間坐在計算機前,肌肉活動減少,造成血液流量減少,進一步引發肌肉供氧量不足,肌肉酸痛、鬆弛、衰弱甚至萎縮。久坐不動者的關節滑液顯著減少而變得幹燥,繼而容易引發骨與關節疾病,如關節退化、融合。

退化症狀:綠色血液。原因:心率血壓改變。對心髒來說,久坐不動的姿勢使血液循環減緩,身體對心髒工作量的需求也就減少了,時間長了甚至會使心髒機能衰退,引起心肌萎縮,血管彈性變差,更容易進展為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等。長此以往,心髒機能衰退,大腦供血不足,傷神損腦,身體各主要器官都會出現病變。血黏度升高,血流緩慢,很容易形成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