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新聞媒介的積極功能(上)(3 / 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開始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這種全麵轉型促使了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也衍生出了一係列的問題與矛盾,例如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矛盾,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矛盾,各種不同的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資源不均、分配不公引發的矛盾,幹部作風、行業不正之風引發的矛盾等。在這個矛盾凸顯期,人民內部矛盾錯綜複雜,尤其需要新聞媒介發揮整合作用,營造和諧精神,調和人民內部矛盾,尊重社會各階層利益,構建製度化的利益表達機製,疏導和調適社會各階層的心理。

即便是我們當前正努力構建的和諧社會同樣也不乏矛盾和衝突,隻是化解矛盾和衝突的能力更強,更能夠實現利益大體均衡。而新聞媒介便是社會化解矛盾和衝突、實現利益均衡的重要手段。作為提出意見建議、發泄緊張或者不滿情緒的重要平台,新聞媒介通過建構和諧的輿論場,把握社會心理走向,理順公共情緒,給公眾提供情緒發泄、情緒表達的渠道,以此來紓解人們的不滿情緒,調適社會關係,化解社會矛盾。因此,和諧社會更需要新聞媒介發揮社會整合功能,以實現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磨合和思想交流,以調節、緩解和化解社會矛盾。

需要指出的是,社會弱勢群體與社會的斷裂往往是社會轉型期高風險的重要來源,如何切實保護他們的利益,關係到整個和諧社會建構的前途。由於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麵的低下狀態,弱勢群體往往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去化解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因此,對於弱勢群體,新聞媒體更應該為其創造寬鬆和諧的生存環境,對其進行心理撫慰,保護其利益,並喚起全社會關注。近些年來,農民工、艾滋病感染者等弱勢群體生存環境的明顯改善,新聞媒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當然,實現新聞媒介與公共情緒的有效互動,實現對公共情緒的宣導與撫慰,新聞媒介必須提升其公信力,扮演著維護公平公正的中堅力量,全麵、公開、透明傳播信息、反映民意和解決問題。

二、反映輿情,引導輿論

社會是一個有機的係統,在其運轉過程中,各個部分必須默契配合它才能正常地運轉。反之,任何一個部分不齧合都有可能導致係統病變,破壞整體的正常運轉。因此,社會要有序運行,社會控製必不可少。

社會控製指社會組織體係通過社會規範以及與之相應的方式和手段,對社會成員或群體行為進行指導和約束,從而協調社會關係的各個部分,維持社會秩序,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它既為社會成員提供合乎社會目標的社會價值觀念和社會行為模式,指導社會成員的社會行為;也規定各社會群體的社會地位、社會權利和義務,調整它們之間的利益關係;又控製著社會係統的各部分的運行方向和運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結構協調、相互配套,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社會控製的工具很多,社會控製論的創始人美國的羅斯羅列了就不下20種。輿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特別在非製度化的控製形式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輿論是指社會成員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些事物表達出的傾向性的議論、意見和看法。它雖然是一種軟控製,主要通過傳遞信息,報道新聞事實,提供服務、知識、娛樂,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想、心理和行為,但由於公開性、廣泛性、持續時間長、聲勢浩大等特點,這種軟約束力量是強大的。在輿論場域下,社會輿論往往使社會個體產生一種巨大的精神壓力。為了緩解這種壓力,當事人往往會改變甚至放棄自己的言行,自覺或不自覺地服從輿論導向與控製。因此,積極的社會輿論可以為人們提供正確的行為導向,遏製社會不良現象的發生和發展。

新聞媒介是社會控製的一種重要工具,它主要通過輿論導向與輿論監督、建立和鞏固信仰及教育實現其社會控製功能。新聞媒介在意見傳播中具有獨特的權威性,它雖不能告訴人們做什麼,卻可以引導人們如何去做,把人們引向正確的方向,形成更大範圍內的共同意見,進而起到穩定秩序的作用。媒介不僅是社會輿論的代表,還是社會輿論的推動者。

具體說來,新聞媒介可以引導輿論。盡管人們強調新聞報道要客觀公正地向受眾介紹新的信息,但任何新聞媒介總是代表一定社會群體利益,代表一定的政治立場。在新聞傳播中,媒介往往發揮著潛在的意見功能,通過播出意見性新聞向受眾提供具有一定傾向的事實和評論,讓受眾對事實信息進行判斷、分析、評價和議論,以此激發輿論、形成輿論、引導輿論,影響人們的意見方向。新聞媒介或者對錯誤言論展開批評,對有害言論進行駁斥,對不負責任的言論進行疏導;或者通過收集各方麵的情況和意見,選擇有利於傳播自己政治觀點、思想的意見,積極表達他們對事跡的議論和對是非的評判,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現自己思想的輿論,引導輿論向有利於自己利益的方麵發展。受眾對媒體意見的遵從、附和往往就是媒介有意識地引導的過程,這是新聞媒介對輿論影響最積極的形式,也是其強大影響力的最鮮明的表現。

新聞媒介可以反映輿論。新聞媒介既是某種社會政治集團輿論的代表者,又是某些公眾輿論的傳達者,新聞媒介在傳達公共輿論時一般都將本階級、本民族、本團體的意見和廣泛的社會意見融合起來。因此,新聞媒介在代表本階級、本團體或一定政治實體的輿論時,還能夠傳達反映大量的公共輿論。為了爭取更大範圍的受眾群以提高社會輿論的幹預力,新聞媒介就必須關注廣大公眾注意的社會事態,通過對社會敏感問題的多角度報道,反映輿情民意,研究改造社會、解決社會問題的各種途徑,以吸引受眾,在公眾中形成與媒介立場相同的強大輿論,把公眾的意誌統一起來。公眾則在感知外界意見時往往將媒介意見視為多數意見,如果自己與媒介意見相同就大膽發表,如果不一致就保持沉默,或者幹脆改變原有想法,順從媒體意見。

新聞媒介可以組織輿論。社會上的輿論狀態一般呈現為分散狀,這種分散的輿論主要依靠人際傳播的方式來形成和傳播。它具有時效性弱、發生效力範圍小、對社會幹預力有限的特點。而社會輿論一經新聞媒介反映,它的傳播速度之快,影響範圍之廣,影響力之深,在現代社會中是其他傳播渠道不能比擬的。新聞媒介可以對輿論進行集中、放大和強化,將這種分散的輿論迅速集中起來,形成較大的輿論態勢。具體來說,由於容量有限,不能有聞必錄,新聞媒介往往充當著把關人,有選擇性地傳播新聞事實,即決定傳播什麼和怎樣傳播。而這一過程實質上就是新聞媒介表現自己觀點、影響和組織輿論的過程。依據議程設置理論,新聞媒介具有設定或確立議程的作用,媒體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可以讓各種議題賦予不同程度的顯著性,以此來影響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新聞媒介集中報道一些問題,忽略或掩蓋對其他問題的報道,以此調動受眾的注意力,安排問題的輕重次序,左右受眾的觀點和思想,從而影響公眾輿論。據此,受眾則會傾向於關注和思考大眾傳播媒介關注的那些問題,並按照大眾傳播給各個問題確定的重要性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三、凝聚共識,整合社會

社會整合指的是社會成員通過某些方式而凝聚在作為社會核心的價值觀周圍,彼此結成緊密關係,並在行為方式上基本保持一致。現代社會結構更加複雜,人們的思維方式多元化,活躍性、自主性、選擇性大大增強,社會整合難度也相應加大。社會整合有多種方式,如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宗教信仰的整合等等,但所有這些整合方式都有賴於傳播手段的支持。而與傳統的人際傳播和群體傳播相比,大眾媒介的傳播速度、質量和數量都有極大的提高,這種傳播方式的大眾化特征恰好契合了現代社會的整合需求,是現代社會中社會個體實現交流和溝通的基本平台。通過這個平台,政府與民眾、民眾與民眾之間可以實現有效溝通,從而使個人與社會保持一致。

1948年,美國學者拉斯韋爾發表的《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指出,大眾傳播的基本社會功能之一便是社會協調(或聯係)功能,即大眾傳媒通過對信息的選擇、解釋和評論,把社會各部分聯係起來,協調、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並使其在對社會作出有效反映時能夠相互關聯。我國曆來也十分重視媒介的社會整合功能,鄧小平同誌對新聞宣傳工作在安定團結中的作用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期望,他提出:“要使我們黨的報刊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報刊、廣播、電視都要把促進安定團結……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基本的任務。”因此,大眾傳播是社會得以成為一個整體的不可缺少的紐帶,是使社會成員再度均質化的強大力量,是社會整合的重要方式。

可見,新聞媒介是一種整合社會資源和協調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工具。依托於無所不在和無遠弗屆的滲透力,新聞媒介通過真實、理性地反映、選擇、解釋、評論社會現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和策略,廣泛傳播社會成員必須遵守的秩序和道德規範,明確社會成員的權益、責任和義務,協調和平衡社會各個集團的利益,為人們提供正確的行為導向,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認知結構,建立起社會共識以及個體、群體與社會的理性認同,達到社會意識一致化和思想規範化,實現對社會的有效調控,營造全社會協調發展的良好氛圍。同時,對那些違反社會秩序甚至越軌犯法的行為,進行強有力的監督,將其價值觀整合到符合社會發展的框架內,促進社會有機整合。通過這種方式,新聞媒介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組織、協調、溝通和監督作用的同時實現其社會整合的功能。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伴隨著利益主體的多元化,意識形態與價值觀也在多元化,我國正由從一個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傳統社會向一個以工業經濟、信息經濟為基礎的現代社會轉型,由過去的單一中心時代轉向多中心時代,從一個總體性的社會向一個多元化社會轉型。社會轉型期通常是社會機體相對脆弱和社會問題的多發時期。一方麵,社會多元分化,原有的社會控製體係已經削弱,新的社會自律機製和社會控製機製尚未健全,社會處於弱控製狀態。另一方麵,文化多元化,各種思潮湧現,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新思想、新觀念、新知識不斷湧現,而那些落後的思想觀念又尚未完全退出曆史舞台。鑒於此,在社會轉型期,社會急需一些整合手段來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與健康發展。而新聞媒介作為一種社會公器,是政府和公眾之間的橋梁與紐帶,能夠協調社會成員內部間的利益,協調國家與企業、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維護社會穩定,保證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