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新聞媒介的積極功能(上)(1 / 3)

新聞媒介是社會係統的一個重要部分,與社會係統的其他方麵密切關聯,具有促進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積極功能。它是社會的瞭望哨,密切監測著社會環境;它是神秘的拚圖人,時刻規範著社會秩序;它是文化基因的傳導者,大量傳承著社會文化;它是大眾娛樂之源,極大豐富著娛樂休閑;它是朝氣蓬勃的信息產業,積極創造著社會財富。

第一節 社會的瞭望哨——監測環境

美國著名報人約瑟夫·普利策曾說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麵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普利策的這一傳世名言是對大眾傳播媒介環境監測功能的絕好注腳,即新聞媒介可以迅速、真實、準確地傳播信息,全麵、準確、客觀地反映現實社會,並對社會問題進行預警,對不良現象進行監督。

一、提供環境變化信息

出於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為了更好地生產、生活、工作和學習,人們需要不斷地獲得新信息以感知、理解和把握外部世界的變化。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社會更加紛繁複雜,現實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可觸及,不可預見,不可思議,人們更是須臾離不開信息的支撐。相對而言,由於自身具備公共感覺器官的素質,新聞媒介對環境的監測和預報有明顯的優勢。美國著名學者拉斯韋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就明確指出:“自然與社會環境是不斷變化的,隻有及時了解、把握並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人類社會才能保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在這個意義上,新聞媒介的信息傳播對社會起著一種‘瞭望哨’的作用。”因此,新聞媒介是信息時代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們監測環境最重要的手段。

作為社會信息的收集和傳播平台,報道新聞是新聞媒介的首要任務和第一功能。新聞媒介通過專門化、組織化的運作,以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多樣形式,以源源不斷的新聞作品生動、全麵、具體、中立、客觀地報道社會事實,反映環境變化,通過準確捕捉、及時梳理和傳播信息,為人們提供理解、判斷外部環境的最為基礎的資訊保障。因此,人們不出家門就可以從各種媒介上獲取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了解世界,開闊眼界。從這個意義上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它通過報道環境中發生什麼事,並迅速及時地告知給廣大受眾,從而延伸人們的耳目,擴展人們的視野,保障人們的信息安全,幫助人們認識複雜的外部環境,引導人們把握真實情況,增強人們的選擇能力和參與能力,提高環境應對能力。

長期以來,我國新聞媒介曾被當做單純的政治宣傳工具,新聞媒介的功能被壓縮在極其狹小的領域,宣傳政策和指導工作的功能一度被認為是新聞媒介的首要功能,對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麵的信息傳播十分有限。改革開放以後,新聞媒介的功能呈現出許多新特點,被賦予了許多新的內涵。隨著新聞媒介專業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信息傳播量顯著增加,信息傳播麵大大拓寬,新聞媒介傳播著全麵的信息資訊,為人們提供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態和完整圖像。

新聞媒介的信息傳遞功能在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報道中充分地得到了凸顯。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發生8級強烈地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創約50萬平方公裏的中國大地,其強度、烈度都超過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除黑龍江、吉林、新疆外,全國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陝甘川三省震情最為嚴重。其中極重災區有汶川、北川等10個縣(市),重災區共41個,一般災區共186縣,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時,共遇難69227人,受傷374643人,失蹤17923人。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元人民幣,500萬間房屋倒塌,累計受災人數4616餘萬人。

麵對突如其來的打擊,人們急切想知道這一形勢的多方信息。同時,黨和政府需要在較短時間內對事件作出關鍵決策,采取具體明確的因應措施,動員社會各界有效參與生命救援和災民安置,盡快恢複社會秩序,實現社會穩定和發展。而所有這些都需要新聞媒介的有效參與,作為信息傳遞的基本工具,新聞媒介必須在第一時間告訴廣大公眾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報道事件真相,為政府、社會和人們提供作出合理判斷的對稱信息。

地震發生之後,中國平麵媒介、網絡媒介、音像媒介在第一時間迅速作出了反應,向公眾提供了災害的準確信息,開始了對災區救災行動的全方位不間斷報道,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大部分省市電視台及廣播電台全天滾動播出地震災區抗災救災的詳細信息,電視台直播和錄播節目長達數千小時。據央視-索福瑞統計,僅在5月12日到18日,全國各級電視台共播出1397小時的抗震救災直播節目,共有10.115億觀眾觀看節目。如此高頻度寬覆蓋的信息播報,向全國人們清楚告知了地震造成的災害。同時,中國人民在巨大災難中所表現的堅強品質,黨和政府在災區的高效行動及其所體現的對人民的忠誠也通過新聞媒介迅速向全世界傳遞。正因為新聞媒介傳播的大量的公正、客觀、真實的信息,及時阻斷了謠言,大大緩解了民眾心理上的恐慌與情緒失控,極大地凝聚了全國人民的民心,充分地調動了全社會抗震救災的力量。

隨著政府和社會的有效動員和媒介對災區報道的逐步深入,全國迅速掀起了抗震救災的捐贈高潮。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時,全國共接收國內外社會各界捐贈款物總計594.68億元,實際到賬款物594.08億元,已向災區撥付捐贈款物合計268.80億元。其中,截至2008年7月18日,外交部及中國各駐外使領館、團共收到外國政府、團體和個人等捐資17.11億元人民幣。共有來自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日本、俄羅斯、韓國、新加坡的六支境外救援隊伍,抵達災區開展救援行動。在這麼短的時間裏麵募集數量如此多的款物,新聞媒介通暢高效的信息傳播和及時的溝通協調對抗震救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見,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向社會發布大量的信息資訊,報道自然及社會所發生的種種變化,使受眾能夠了解環境的發展趨勢,並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二、對社會問題進行預警

新聞媒介傳播的不是客觀世界中的所有信息,而是依據一定的原則為受眾處理和加工具有社會意義和新聞價值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幫助人們正確認識錯綜複雜的外部世界,人們則據此適應社會的各種變化。可見,作為受眾的耳目,社會的公器,新聞媒介從產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社會雷達的地位。因此,預警功能是新聞媒介作為社會守望者的一項基本功能,也是其環境監測功能的一個基本方麵。

新聞媒介預警指的是在社會危機即將來臨或者是處於萌芽狀態的時候,新聞媒介對已有的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並及時地向社會和公眾發出警告。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聞媒介是社會有機體的神經係統,媒介從業人員則有如這個係統中的神經末梢,他們遍布於社會的各個層麵和各個角落,憑借其對各種影響社會發展的問題所保持高度的職業敏感和社會責任感,向社會機體迅速告知各種不適與病症。基於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新聞傳媒是現代社會通暢運轉的必要條件。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的不可控因素眾多,不安定、不和諧因素大量存在,這更需要新聞媒介在環境監測方麵發揮其預警機製的作用,特別是要對社會問題作出快速而準確的預警。

社會問題是指使社會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的正常生活、社會發展發生障礙,從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並需要采取社會的力量加以解決的社會現象。與個人麻煩不同,社會問題是一種公共問題,是對全體社會成員或部分社會成員的社會生活以及社會運行不利或有害的社會現象。由於量多麵廣,由於對社會生活及社會運行的破壞作用,社會問題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然而,任何一個社會問題都不是一夜之間就呈現在廣大公眾的麵前,它往往有一個潛伏期。從社會問題的發展軌跡來看,它首先隻為社會上少數人所認識,經過一定時期,甚至相當長的一個階段後,然後逐步為社會上更多的人所認識,社會問題才最終顯現出來。具體來說,社會問題的最終認定要經過利益受損集團的強烈不滿和呼籲、社會敏感集團的呼喚、社會輿論集團的宣揚和推動、公眾普遍認識和接受等幾個階段。

其中,利益受損集團是指直接受到某類社會問題傷害的對象。他們受傷害最直接,感受最深,往往最早發出呼籲。但此階段,社會問題的不良影響尚未充分顯露出來,還隻是以潛在的形式存在,社會上大多數人還沒有認識到其危害性,這些不滿和呼籲往往沒有得到社會的充分重視。

社會敏感集團指的是對社會問題敏感度較高的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這些社會個體擁有專業知識,具有分析問題的抽象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往往最先感知到社會問題。他們憑借較高的社會知名度和較大的社會影響力,將某些嚴重社會問題的信息,通過自己的作品、講話傳播出去,引起廣大公眾和政府管理者的警覺。

但是,一種社會現象能否被當作社會問題看待,關鍵在於廣大社會成員對這一問題的反應和看法,然而,社會成員不可能一一親身經曆某種社會現象,他們往往根據大眾媒介這一主要渠道對某些社會情況所作的報道和評價作出自己的反應,形成自己的態度。傳播媒介在一個短時期內對某一現象進行集中報道,進行信息的密集轟炸,使這一社會現象、社會事件置於社會公眾的視野和社會輿論的聚焦點上,通過對事件的不斷放大,向社會公眾暴露社會問題的嚴重性,當某一現象被傳播媒介渲染和烘托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門話題之後,大多數社會成員逐漸意識到確實存在著這個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開始議論這一問題的現狀、形成的原因、產生的危害以及消除它的對策。

隨著人們對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的認識不斷加深,焦慮日益加強,大多數社會成員意識到,有必要通過共同的努力來消除這一問題對社會造成的危害。也就是說,當其一社會現象為相當多的社會成員認同為社會問題時,會在社會成員心理上產生巨大的壓力和不安全感,形成需要解決這一問題的共識,並在社會各層次上彙成解決這一社會問題的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這時這一問題才真正變成一個社會問題。在此基礎上,權力集團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社會問題做出全方位的思考,針對社會問題尋找對策,提供政策法規和各種物質條件,使解決社會問題由空發議論、紙上談兵進入具體落實、製度化的日程上來。

從社會問題的演變曆程來看,任何一個社會問題都有一個醞釀、產生、發展和解決的過程。因此,社會問題具有潛伏性的特點,這一特點警示我們,在社會問題的醞釀和產生期間,其對社會運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影響相對較小,這就要求我們在應對社會問題時,應該注意觀察和發現潛在的社會問題,重視社會問題的診斷和預防工作。在這方麵,新聞媒介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新聞記者在社會問題的潛伏期就可以給整個社會進行預警,這既可以減少社會問題的破壞強度和烈度,又可以大大減少社會問題的處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