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信息製作流水線——媒介生產(下)(2 / 3)

在具有一定規模的製片公司或後期製作公司,這些人員有專門的分工。比如說無論公司製作了多少部電影、多少集電視連續劇,某個人可能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隻負責對白配音的技術處理,而其他人則可能分別負責這些影視作品中音響效果的采集、記錄或編輯。在小的製作公司裏或是片子比較短的情況下,編輯通常就要身兼數職了。

4.製作字幕

用於電影院放映的電影片名和演職員表一般是在洗印廠通過光學印片機加上去的。片名先由美工設計好,用膠片拍下來,然後由洗印車間把它疊加在片頭和片尾部分的畫麵上。

5.製作特技

非線性編輯係統也能夠用來做一些基本的特技,包括過去用藍幕拍攝法和光學印片機製作的摳像。但是,像影片《泰坦尼克號》、《獨立日》中那些大型的特技,就需要由能處理大量視頻信號的專門計算機來製作了。一般情況下,這類特技早在後期製作的其他工作開始之前就已經由專業公司製作完成了。公司的員工要經過長時間的精心設計才能夠取得預期的特技效果,然後再在後期製作中把它們合成在膠片上。

6.發行準備

如果影片要在電視台播出,發行的準備工作相當簡單。即便整部電影是用膠片拍攝的,最後實際上也不用去剪輯膠片。隻需要把編好的帶子(由非線性編輯係統輸出或由在線編輯係統製作)放進一台VCR(可能是數字式的),通過有線或無線播出係統播出即可。通常會多複製幾個拷貝作為備份。

如果影片要在電影院播放,非線性係統編輯好的就隻是工作版,它生成的編輯清單通過關鍵碼和片邊印號的轉換最終用於編輯膠片。負片要經過一道套片工序,然後用來印製拷貝,就像過去膠片的剪輯程序一樣。但是,需要采用數字特技的膠片另外還要經過一個步驟,因為計算機生成的電子特技必須以一定的方式轉換到膠片上。這項工作可以選擇一種高質量的數字電影係統來完成。這項新技術有三個關鍵環節:一是掃描儀,它能夠將膠片上的圖像信號以相同的分辨率轉換為數字信號;二是能夠處理上述數字材料的軟件;三是轉錄設備,它能夠將處理好的圖像信號以膠片質量印到膠片上。類似這樣的係統可以使電影製作者先在數字環境下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所能實現的各種圖像強化效果和視覺特技,然後再把它們重新記錄在膠片上,並且在此過程中畫質絲毫不會受損。最後,這些特技就可和原始畫麵一起印在洗印廠製作的發行拷貝上。

按照以上步驟做完了以上所有工作,一部電影就製作完成了。

案例:

作為一部成功帶給觀眾奇幻世界的好萊塢大片,電影《阿凡達》的製作突顯了電影製作的根本性演變,為電影製作業樹立了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阿凡達》率先采用了虛擬拍攝技術,角色真實可信,並為觀眾提供了一種身臨其境的立體聲體驗。在逾15家全球聞名的視覺特效及後期製作公司的密切配合下,誕生了這部影片。

《阿凡達》是曆史上第一次一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得以在數字環境下對計算機生成的演員和真人演員進行實時導演。由Light storm公司的團隊開發的虛擬拍攝設備可以廣泛捕捉演員的表演,包括動作、臉部動畫和眼睛方向,將其映射到虛擬演員身上,並進行實時渲染。表演通過後,鏡頭就被發送到Weta公司,進行最後的動畫、渲染、燈光和合成製作。這個數字化工作流程的另一個優點是可以事後修改鏡頭,從而使製作團隊在檢驗燈光、拍攝、甚至編輯等創意決策時更為靈活。

采用了虛擬電影製作技術,在表演捕捉結束後,導演仍然可以改變或調整攝影機的移動和角度。導演使用一種類似於物理攝影機的監視器/取景器,在上麵回放表演結果,而表演結果也可以由拍攝設備捕捉到。這樣做帶來了極大的創作靈活性——演員的表演和拍攝工作可以分開進行。

當然,《阿凡達》的製作大量依靠了預覽圖像。場景和人物全部用Maya製作,然後用拍攝設備捕捉獲取數據。因此,在搭建新西蘭的所有舞台場景前,包括策劃和燈光在內的很多準備工作實際上可以由攝影師Mauro Fiore來完成。實際上,在製作團隊前往舞台場景實地拍攝之前,已經進行了18個月的鏡頭捕捉工作。

電影製作人員在虛擬環境中工作時,捕捉到的鏡頭可以組合回放,構成一個片斷(甚至是整部影片)的“數字化樣機”。無論是涉及編輯還是拍攝問題,這個“樣機”都能為重要的創作決策提供關鍵的視覺背景信息。不需要花費龐大的攝製組,就可以嚐試很多創意,而更多的嚐試也意味著效果更好。決策時間也可以向後延伸,這對創作的自由度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但可能會增加後期製作團隊的負擔,因為這往往會產生最後時刻的變更。

第三節 超級女聲的造星流程——電視娛樂節目的生產

電視媒介憑借其視覺形象的直觀性,將“兒童與成人合一成為‘電視觀眾’”,不僅比其他媒介更易走進受眾的視野,深入他們的心靈,成為文化思想的助推器,而且逐漸成為“娛樂”的代名詞。

2004年,湖南衛視舉辦第一屆《超級女聲》,一夜之間在全國引發了電視“娛樂核變”。《超級女聲》不分唱法、不論外形、不問地域,隻要喜愛唱歌就可以報名參加,成為一檔“大型無門檻音樂選秀活動”,當年就受到了全國觀眾的高度關注,創造了同時段全國收視率第一的收視神話。2005年度的《超級女聲》成為中國電視選秀史的裏程碑。據電視調查機構央視-索福瑞發布的資料顯示,《超級女聲》播出時期,湖南衛視收視率在中國內地排名居第二位(總收視率第一位為央視一套),也是同時段節目的收視率第一位。《超級女聲》改變了以往明星娛樂大眾的方式,變成大眾娛樂大眾。

隨著“超女”選秀節目的風起雲湧,國內各大電視媒體紛紛效仿:你開《夢想中國》,我做《星光大道》,一時間《好男兒》、《真男孩》、《絕對唱響》、《第一次心動》……一係列平民選秀節目鋪天蓋地,眨眼之間,電視屏幕上“麻雀變鳳凰”的娛樂造星節目風起雲湧,仿佛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場嶄新的平民娛樂狂歡。

縱觀電視娛樂節目的火爆,我們不難發現其成因:電視用一種輕鬆、簡單、刺激而又令人愉悅的娛樂化方式,使人們在觀看完電視之後有一種心理上的認同,而且沒有心理上的負擔。看者輕鬆,被看者樂意,而且也豐富了熒屏,同時還讓電視台獲利多多。

那麼,這些電視娛樂節目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呢?下麵我們以2005年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為例,介紹電視娛樂節目的一般製作流程。

根據電視節目製作的操作流程,我們可以把一個節目的製作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前期構思創作、拍攝錄製和後期編輯混錄播出。當然也存在一些特例,如現場直播,就把節目的拍攝錄製和後期編輯混錄播出合二為一,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一、前期構思創作階段

這個階段包括許多工作:節目的選題設計與策劃、節目賣點策劃、拍攝日程製定和細節規劃等內容。

(一)節目的選題設計與策劃

節目的選題設計與策劃是前期構思創作階段的核心,也是整個節目製作的核心。這一環節需要考慮主題、視覺潛力以及可行性等諸多方麵的問題。

確定選題,首先要對受眾和既有節目進行分析以確定節目的指向,然後要盡可能多地占有指向群體受眾的相關資料,並對所占有資料進行全麵的分析和思考,了解受眾的需要和要求,根據受眾的需要,設計節目的目的、節目內容、表現形式、進行程序和方法,以及可能發生的後果和影響等,特別是對傳播效果,要有冷靜的分析和估計。

例如,早在2003年,被譽為“中國電視選秀之母”的龍丹妮就開始研究“電視選秀”。經過不斷論證,她敏銳察覺到市場對“選秀”類節目的需求,電視選秀很有可能會成為未來幾年電視發展的趨勢。在這種意識的驅動下,她帶領團隊經過多方考證,將目光鎖定在英國的“流行偶像”和美國的“美國偶像”兩檔節目,並將節目本土化,策劃出《絕對男人》這一大型選秀活動,領先全國,首次對“選秀”進行了從節目賽製到節目包裝的立體設計。2004年,龍丹妮帶領團隊繼續探尋“選秀”類節目的規律,推出以唱歌為比賽內容的《明星學院》。這檔節目最終成為《超級女聲》的借鑒模版。2005年,天娛公司與龍丹妮率領的團隊將《超級女聲》節目做了最後的策劃與定位:

策劃定位:創造奇跡;滿足獵奇。

策劃內涵:小女生,不明世事卻總有一個夢想;一聲啼叫,終會一夜成鳳凰;驚險刺激,優勝劣汰是自然規律;雖甚無辜,浪費錢財那是家長與讚助商的自願,謂之“雙贏”。

CI定位:青春亮麗的女生形象會讓觀眾眼睛老盯著,遙控不亂調台。

VI定位:少女永遠楚楚動人。這一年紀的女生,通常是獨生子女,家庭中是寶貝,想參與,家長是不計成本的。

參賽者定位:無限製、無門檻。不論年齡、不問地域、不拘外貌、不限身份,隻要是女性,都可在大眾麵前展示一下自己,在媒體上露露臉,過一把明星癮。給普通人造了一個明星夢,讓他們有機會表現自己。

受眾定位:電視一族;時尚人群;16周歲至34周歲人群;女性為主、少女為輔。每個觀眾都有權為自己支持的選手投票,有一種“當家做主”的感覺。

(二)節目賣點策劃

題材明確後,需要確定如何來體現節目觀點。不僅節目的樣式必須明確,並且還要在選定的樣式內確定主題處理的方式。

例如,《超級女聲》的節目賣點策劃就頗有創意。整個賽事過程完全可以比喻成NBA的“常規賽”和“季後賽”。然而,在海選和複賽這兩個階段,賣點又是完全不同的。在“海選”階段,主要賣點是選手表現一些粗糙、原生態的東西,包括走音啦、奇裝異服啦、評委“酷評”等,也被人戲稱是“醜”的一麵,既滿足了選手的“暴露癖”,又滿足了觀眾的“窺視癖”。到了各賽區決選乃至總決選之時,大浪淘沙之後,生存下來的是那些唱功和外形俱佳的小女孩,主要賣點變成了“美”、觀眾參與和懸念,觀眾關注的是自己支持的偶像是否能星光四射、技壓群芳和陸續的“花邊消息”。總的來說,無論是“常規賽”還是“季後賽”,無論是“娛樂”還是“愚樂”,目的都是“收視率”與賣出的廣告時段的現金。

(三)拍攝日程製定和細節規劃

拍攝日程製定和細節規劃這個環節不容忽視,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選秀娛樂節目因為參與者人數眾多、素質不一,在節目開始前的準備階段,就應該將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充分考慮到,將日程盡可能安排周密。

例如,在《超級女聲》賽程安排上,湖南衛視充分利用了電視媒體的特性,對整個賽程的安排下足了工夫,比賽可以說是漸入佳境、高潮迭起。在賽製方麵,中央電視台的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是一賽了之,而超級女聲卻非常繁複:海選,50進20,20進10,10進7,7進5,5進3,這還隻是分賽區的常規賽。季後賽這時才剛剛開始。進入總決選後,5個分賽區的冠軍直接進入前十強,而亞軍、季軍共10人則再進行10進7、7進5的比賽,以決出另5位十強選手;然後是最激動人心的10進8,8進6,6進5,5進3……節目的周期被最大限度拉長,既賺取海量廣告費和短信費,又使節目得到最大限度的炒作。每次節目相隔一周,既有足夠饑餓感,又不因時間相隔太久而使人們的關注度降低,同時由於對本周落選“超女”的預測和對“爆料”的種種揣測,也使節目具有足夠的神秘感。再加上在這一周間,湖南衛視的娛樂新聞和廣告不厭其煩地宣傳,每天還邀請一位被淘汰的“超女”來宣傳,使觀眾對節目的渴望和期待在一周內逐漸升溫,並在星期五節目播出時達到了沸點。

節目計劃的可行性是至關重要的。應當考慮製作者獲得接近題材的能力,以及支持製作的資源可用性。製作資源包括經濟支持(償付製作的足夠的預算)、人力(實施製作的付酬的和業餘的人員),以及設備和工具。在講究節目直播的今天,出鏡的任何一個人都應該被充分利用起來,以期調動現場氣氛和豐富節目的內容。例如,製造“小噱頭”這一細節的安排。整個“超女”評選過程中,“小噱頭”數不勝數,不是引起爭議,就是催人淚下。其中包括老藝術家的言辭激勵;關愛白血病小女孩;走訪湖南體操隊等,而在選手被淘汰時播放事先錄好的“姐妹們”對選手的臨別贈言渲染“姐妹情深”;親友團的痛哭流涕和被淘汰選手父親的無奈眼神;以及柯以敏在選手被淘汰後贈送價值不菲的蒂凡尼鑽石、耳環等等,這些細節把節目的溫情與殘酷大加渲染,並且將觀眾心理防線逐步擊破,既有悲壯感,又不乏溫情,使其具有“夢想製造機”和“夢想粉碎機”的雙重性質,娛樂性和戲劇性非同一般。而除了娛樂性、懸念、意外、煽情等幾大法寶外我們逐漸發現,其實每一個參與節目的人士其實都在親手締造這個節目。又如,2005年《超級女聲》亦不斷製造“大噱頭”。超級女聲的編導可以說是製造“噱頭”的高手,他將所有參與節目的人士都善加利用,選手、評委、主持人、現場觀眾甚至場外觀眾都轉換成了演員,而且極富娛樂性,使他們成為超女的真正“噱頭”,真正體現了一場“平民造星運動”人人都是明星的意義所在。

二、拍攝錄製階段

節目策劃書通過審查批準後,就可以進入節目製作的第二個階段——拍攝錄製階段。這個階段又可細分為若幹步驟:劇本排演、演播室排練、最後排演、試錄和正式錄製等步驟。

拍攝錄製階段根據不同的節目類型以及播出方式(直播或錄播)的不同,有很大的不同。總的說來,有幾個關鍵因素必須考慮到。

首先,拍攝需要的設備必須齊全。實地勘查將告訴製作者在拍攝中需要多少設備,最好把所有需要的設備列成一張清單,這樣便於製作過程中的設備管理。如果實地勘查不能夠進行,應該攜帶比認為可能需要的設備更多一些的設備,特別是有關配套設備諸如燈具、話筒、電纜等等。

其次,人員分工必須清楚。電視節目製作是協同性很強的工作,人員分工必須清楚明白。製作組成員的規模和職責在不同類型的製作中是變化的。

第三,製作過程中還應強調協作精神。一個良好的效率高的製作小組往往是一個團結的協作小組。大家互不計較、互相幫助、主動補台,一切為製作、一切為鏡頭。所以製作組的成員也應是多麵手,既明確分工,又團結協作,隻有這樣,才能高效地製作出好的電視節目。

大型娛樂節目多在演播室外拍攝,參與的人員多,拍攝的時間長,加上每次參與節目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因此,節目拍攝現場的熱場很重要。現場的熱場能保證節目在拍攝之前使參與者消除緊張,輕鬆地、自然而然地進入節目狀態;拍攝之中,參與者能保持狀態,精力充沛;拍攝結尾,參與者能善始善終,讓節目一氣嗬成,首尾連貫,以達到完美的錄製效果。

所謂的熱場就是營造現場的活躍氣氛。在大型節目正式錄製之前,主持人和編導站在場內講一些幽默小故事,或做一些喜劇表演,讓場內熱鬧起來,從而使嘉賓放鬆下來,或者主持人和嘉賓、現場觀眾聊天,然後自然而然轉入正題。熱場能消除主持人和節目參與者的緊張感。例如,崔永元剛做《實話實說》節目時,導演說:“我就喜歡小崔這個狀態,你這個人一點兒也不緊張。”小崔說:“你看我臉不緊張,你再看我的腿,一直在哆嗦。”製作第一期節目時,崔永元想:我現在上場去說一段,如果要是成就接著說,如果不成當時就回家,打包回家再也不幹這個了。小崔上台後,結結巴巴地說:“有一年美國大旱,有一個人家有很多孩子,沒有吃的東西了,他的父親篤信上帝,給上帝寫了一封信。他說上帝啊,我們家沒吃沒喝,你能不能救助我一下,給我100美元。然後就把信寄出去了。在郵局分揀的時候,工作人員一看是給上帝的信,沒有地方投啊,他們就拆開看了,大家互相傳閱,都被父親的一片真誠感動。您看他這麼信上帝,我們應該幫助他一下,大家就開始湊錢,湊了80多塊,就這麼多錢了,給他寄過去了。過了一個禮拜,這個父親又寄來一封信,他說上帝呀,你真是我的上帝,我一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就幫助我,你看我說需要錢,你就把錢給我寄來了。但是上帝,我提醒你一下,以後你再寄錢的時候,千萬別讓郵局那幫孫子知道,他們扣了20美元。”講完之後,全場就笑了,這一笑,小崔就覺得有信心了。熱場時主持人或編導講笑話,讓觀眾徹底放鬆,進入到節目的狀態中來,體現了電視的人文關懷。把這種人文關懷,慢慢滲透到節目裏,讓每一位參與節目的人都達成共識,這樣才能做出好節目。

三、後期編輯混錄階段

後期製作階段一般分為磁帶審看、粗剪、執行編輯和複製四個環節。

首先,磁帶審看。編輯在拿到製作階段拍攝好的磁帶後,必須進行審看——觀看所有的錄像帶。審看的作用有兩個:第一,讓編輯觀看所有拍攝的素材並作出記錄;第二,讓編輯就素材內容的好壞、能否予以采用作出初步判斷。審看是錄像帶編輯者決定編輯節目的基本結構和內容的最初步驟。

其次,粗編。審看結束後,可以開始進行編輯。第一步是作出一份初步的編輯稿。編輯稿是一份製作編輯的書寫計劃,由所有使用的鏡頭清單、分鏡頭的簡要敘述和每一鏡頭的入、出點(圖像或聲音的開始和結束)的記號等組成。之後,根據編輯稿進行粗編,並根據預先設定的意思表達需要和時間限製進行修改,產生最終的編輯稿。

第三,編輯。在節目最終的編輯稿產生後,即可按圖索驥,進行最終的編輯。執行編輯時,應當特別注意節目的圖像和聲音,如果需要可動用專用設備對其進行潤色,使節目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