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電影拍攝階段
拍攝階段是電影生產中最具挑戰性和最為形象性的部分。在這個階段,完成一部電影所需的各種要素,結合成一個有機整體,每個劇組成員都需要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與其他人員互動並且建立起聯係。
(一)電影拍攝中必須掌握的術語及技巧
1.景和鏡頭的基本含義。“景”,就是指銀幕和屏幕上的單個畫麵圖像,是一種瞬間的空間呈現。不同的畫麵叫“景別”,即攝影機和攝像機從各種不同的視距對被拍攝對象進行拍攝時,所獲得的各種大小和內涵不同的域麵。“鏡頭”,主要是一個時間概念。一個鏡頭就是攝影機或攝像機從開拍到停止所拍下的全部影像。所以,一個鏡頭可以是一個景,也可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景。
2.各種景別的拍攝及造型功能。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種景別,概而言之,可分五大類: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若再往細裏分,又可以分出大遠景、大全景、小全景、中近景、近特景、大特寫等。
3.鏡頭的拍攝方式及其藝術功效。在分鏡頭劇本或某些影視文學劇本中,常常會見到“推、拉、搖、移”或“俯、仰、跟、追”等用語。這便是指鏡頭的拍攝方式(或叫運動方式),是編導者對拍攝方式的指令性規定。第一,攝影機的外部運動。這主要是指攝影機與被攝錄對象之間的距離變化的運動;攝影機跟隨攝錄對象移動的運動;以及攝像機鏡頭上下左右搖動及角度變化的運動等。所謂“推、拉、搖、移、俯、仰、跟、追”,指的正是這些運動方式,都是為了攝錄各種畫麵,表現各種場景的需要而進行的。第二,鏡頭的內部運動。鏡頭的內部運動主要包括了變焦距鏡頭和快鏡頭、慢鏡頭等。
(二)拍攝階段四個步驟
1.準備。在拍攝階段,每天的工作總是開始得很早,尤其是需要進行戶外拍攝的時候。演員化妝師、發型與服裝人員常常得清早五點趕到外景地,這樣演員才能趕在六點半或七點前化好妝、準備開始拍戲。他們還要抓緊布置場景的空當時間熟悉台詞。
布景搭建人員也必須一大早到達現場。場景布置就緒或基本就緒後,攝影指導和電工開始布光。同時,攝像和錄音應該開始做準備工作。在準備期間,攝像師及錄像機操作員可以先錄一段帶頭,包括一分鍾的彩條、時間碼、基準音。
2.彩排。拍攝每部電影都需要兩種形式的彩排,一種是專門針對演員的,一種則牽涉到演員和工作人員的配合。前者由導演和演員共同合作,決定走位和確定恰當的情緒基調。
演員的台詞和走位確定之後,導演會組織一次技術彩排,這次彩排主要是為了方便技術人員的工作。技術彩排給所有工作人員提供了一次檢查各自工作細節的機會。當技術彩排結束之後,各部門針對彩排中記錄下來的問題進行精細的修正。
3.拍攝。以上工作全部就緒、各部門人員全部到位之後,導演便喊“準備”,下一個命令即為“走帶”。開機拍下場記板之後,導演接下來的指令是“開始”,演員應在聽到指令一兩秒鍾之後再開始表演,以免導演的聲音混入表演鏡頭。演員表演結束後一到兩秒導演才會喊“停”;錄像機則必須多錄十秒鍾左右,這樣在鏡頭結束之後尚有較長的同步信號。
4.清理場地。清理場地是指將彩排和拍攝階段布置起來的拍攝場地全部清除幹淨。
電影人在展示美好畫麵的同時,也應注意保護和恢複拍攝場地。然而,許多攝製組卻忽視了這一點。如,《無極》中那片令人驚豔的高山杜鵑花海,取景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裏拉縣深山裏的“聖湖”——碧沽天池。但因為這次拍攝,已美麗了百年的花海盛景將難以再現。當劇組把美景定格到銀屏上的同時,卻給世外仙境般的碧沽天池留下了難以撫平的傷痛:一個造型複雜的鋼架怪物至今聳立湖邊,一座破敗的木橋將天池硬生生地劈成兩半……飯盒、酒瓶、塑料袋、雨衣等生活垃圾代替了原本的杜鵑花海,鋼架、木橋沒有被拆走而散落其間。這一切,值得電影製作人深刻反思!
三、後期製作
(一)鏡頭的組接方式
單個的鏡頭(畫麵)雖然都有一定的含義,但隻有按照劇情的發展,有機地、自然流暢地組接起來,才能成為一部完整的作品,於是,便形成了一整套的鏡頭組接方式。在導演的分鏡頭劇本和某些影視文學劇本中,常常標有顯、隱、化、切等字樣,這就是指的鏡頭與鏡頭之間的不同的組接方式。
1.顯。又叫漸顯、漸現、淡入,就是畫麵從空白或全黑中漸漸現出。
2.隱。又叫漸隱、淡出,與漸顯正好相反,就是畫麵逐漸退隱,直到完全消失。
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電影往往用漸顯開頭,用漸隱結尾。若將漸隱和漸顯結合起來,就會形成一種明顯的間歇感。這就告訴了觀眾,這是一個完整的段落的結束和另一個段落的開始。這種段與段之間的銜接與變化,是通過畫麵漸隱漸顯的變化來實現的,所以又叫“淡變”。
3.化。又稱為溶。前一個鏡頭還在“漸隱”中,後一個鏡頭便漸顯了,好像是在模模糊糊的影像中由前一個畫麵轉化成了後一個畫麵。前後兩個鏡頭的這種“變”的過程,是一個“溶化”的過程,所以“化”又叫“溶”,或者叫“疊化”。上一個畫麵在下一個畫麵正在顯現時漸漸消失了,叫“化出”,下一個畫麵在上一個畫麵的逐步消失中逐漸出現了叫“化入”。化出化入的組接也是一種交替,也能給人們以一種時間遞進的感覺,但不會形成“淡變”的那種間歇感。所以化出化入通常是用來表現一些不完整的段落之間的時間分割。
運用疊化,能表現某人或某事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的變化。例如一個孩子出外謀生,一雙小腳走在泥濘的路上,慢慢地疊化出了一雙大人的腳,仍然在泥濘的道路上走著。觀眾便知道他已經長大,仍然在艱難中跋涉。這中間可以是幾年或十幾年。有時也可以表現某個人物的一連串行動。表現回憶、幻想、夢境時,也可以用“化”的方法來穿插組接。
4.劃。就是前一個畫麵向一旁迅速退出,後一個畫麵逐漸伸張,直到完全代替上一個鏡頭,占滿銀幕。可以從各種方位劃入,可以從上至下,也可以從左至右,或從右向左劃。“劃”一般也是用來連接各種比較完整的場景的,但在使用時與“化”有所不同。倘若前後兩個場景在內容上是屬於同時異地展開或平行發展的事件,用“化”來轉接就不那麼流暢自然了,在這種情況下,一般都用“劃”。前後兩個場景是在同時異地展開的,在內容上是一種平行發展,用“劃”來銜接就比用“化”要自然舒展一些。有時,前後兩場戲雖然不是同時進行,而是各有其發展線索的兩個場景,也可以用“劃”來組接。
5.簾出簾入和圈出圈入。均係劃出劃入的變種。“簾出簾入”的表現形式有二:一是“卷”,二是“掀”,如同卷簾和掀蓋。即前一鏡頭被卷去或被掀開,隨即出現另一畫麵。例如蝴蝶紛飛簾入舞伴翩躚;憤怒的人群簾入奔騰的大海等。根據劇情進展的需要運用“簾”的技巧,可以產生或加強,或柔和或強烈的節奏感。“圈出圈入”即從畫麵中心以一圓點開始逐漸擴大到把上一畫麵全部推出畫框,叫“圈出”;下一畫麵從畫框外沿向內收縮直到代替上一畫麵叫“圈入”。這種手法可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細部上,起到特寫的作用。
6.切。又叫“切換”,就是將有某種內在聯係的兩個不同的鏡頭(畫麵)直接黏結起來。這種組接方式,中間沒有任何遞變過程,不用任何光學技巧。鏡頭的組接簡潔緊湊,使場景得到迅速的變換,是當今電影藝術中最基本的鏡頭轉換方式。具體講,又可分為連續性切換和穿插性切換兩種。
連續性切換,即後一畫麵中所表現的動作是前一畫麵中動作的繼續,或者是前一畫麵中所展現的內容的一部分。例如上一畫麵是一輛汽車急馳而來,在某旅館門前停下;下一個鏡頭是坐在汽車裏的人已走在這旅館的走廊上;再下一個鏡頭是這個人已在某個房間裏掛衣服了,這便是連續性切換,把其間的許多不必表現的過程都“切”去了,不但脈絡清晰、而且簡潔流暢。有的影片中常有這類情景:男的在某處寫信,信的內容用畫外音表示;下一鏡頭跳到了另一個地方,是男方的愛人或父母接到了信,把信讀完。一封信把兩個空間連接起來,這就叫跳接,也叫物件式蒙太奇,也是一種連續性切換。
穿插性切換,它與連續性切換不同,後一鏡頭不是前一畫麵中某一動作的繼續,不包括前一畫麵的某些部分。例如一群人坐在看台上看球賽,下一鏡頭是兩支足球隊在奮力拚搏。兩個鏡頭畫麵之間,在外部形態上並不存在必然的聯係,後一畫麵並不包括前一鏡頭的一部分,但它們有內在的相關因素,在整個故事發展的鏈條中是可以連接在一起的。
關於鏡頭(畫麵)的上述組接方式,隻是影視藝術剪輯組接中多種多樣的手法中的幾種,是認識和掌握影視藝術的一項基本功。
這些組接手法,歸納起來是兩大類:即技巧性組接和非技巧性組接。如果畫麵的組接使用的是隱、顯、化、劃等手法,就需在剪輯組接時使用某些光學技巧,因此叫技巧性組接,又由於它們是過去電影畫麵組接的傳統方式,所以又叫傳統性組接。而切換則無須使用任何光學技巧,因此也叫非技巧性組接,又因為它是現代影視中最基本的鏡頭轉換方式,所以又叫非傳統性組接。
(二)影視構成的基本手段
電影和電視其所以能通過畫麵說話,成為能講述故事的敘事藝術,隻因為它們具有一種最基本的構成手段——蒙太奇。蒙太奇既是影視成為獨特藝術的最基本的特性,又是影視畫麵實現其敘事功能的一種“語法修辭”,或者說是電影和電視能夠成為完美而獨立的藝術的基本手段。
1.什麼叫蒙太奇。蒙太奇原是法語Mantage的譯音,是法國建築學上的一個術語,即構成、裝配的意思,借用到電影藝術中後,便是剪輯和組合的意思了。在電影的製作中,需要將全片所表現的內容,分解成許多不同的鏡頭,分別拍攝完成後,再按照原定的創作構思,把這許多分散的、不同的鏡頭,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藝術地加以剪輯、組合,使其通過畫麵形象間相輔相成的關係,產生連貫、呼應、懸念、對比、暗示、聯想、烘托,以及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構成一部有機的、自然流暢的、能表達一定思想內容的影片。當聲音和色彩作為電影的構成元素進入電影以後,又增加了畫麵與聲音,畫麵與色彩,以及聲音與聲音等各種各樣的組合方式和組合技巧。所以,蒙太奇又是一個不斷發展豐富著的藝術範疇。若要作全麵準確的概括,它實際上包括了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麵的含義。狹義的蒙太奇,是作為一種影視語言符號係統而出現的,專指鏡頭畫麵、聲音、色彩諸元素編排組合的手段。廣義的蒙太奇不僅指畫麵、聲音及色彩間的組合方式,也指從劇作構思到作品完成過程中,藝術家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因此,蒙太奇在藝術家們的刻意經營下,已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構成體係。
2.蒙太奇的分類及表現形式。蒙太奇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大致可歸納為兩大基本類型。
(l)敘述性蒙太奇
這類蒙太奇是把一係列能表現事態進程和劇情內容的鏡頭,按一定的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有機地組接起來,其主要作用是講述故事,展開和發展情節。它是以鏡頭的連續性組接為特點的,所以又叫連續性蒙太奇。
(2)表現性蒙太奇
這類蒙太奇的主要特點是:以鏡頭的對列為基礎,通過不同畫麵在其內在含義上的相同、相近,或相對的畫麵因素的聯係或撞擊,迸發出新的思想火花。它與敘述性蒙太奇不同,不隻是為了實現鏡頭之間敘事線索的連貫,而且要達到在形式上或內容上的相互聯係並產生新的含義,獲得獨特的藝術效果。其美學作用,主要在於激起觀眾的想象。在兩個對列的鏡頭中,畫麵形象是確定的,然而它們所產生的內涵卻是含蓄的。觀眾隻有借助於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去不斷補充和豐富,才能獲得進一步的理解和感受。由於這種理解和感受自始至終離不開具體的銀幕形象,所以它不是概念的灌輸,而是審美的領悟。
(二)後期製作的工作
一般來說,一部時長兩小時的電影預計用時十二周:四周的拍攝時間,八周的後期製作時間。在後期製作的八周中,前三周主要進行畫麵和對白的編輯,接下來的三周中必須完成的工作包括:創作音樂、搜集並製作音響效果和現場環境音響、對口型配音、製作片頭及片尾演職員表和其他字幕。第七周用於錄製音樂、混錄聲音、加入字幕和圖表。在最後一周中,開始影片發行的準備。
後期製作的工作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做好整體監督。電影院公映的影片往往是一次性拍攝,但是仍然要有專人負責後期製作,保證作品按時完成。
從整體上監督影片的剪輯工作是導演的責任。為了更好地履行這項職責,有些導演會親自參與後期製作的各項具體工作。他們決定所有的剪輯點,指示哪裏需要配樂,規定應該加入何種音響效果,擬定演職員表,從整體上把握影片的技術和藝術取向。實際上,有些導演家中的電腦就安裝有非線性編輯係統,他們可以自己做一些編輯工作,至少是粗編工作。也有一些導演隻向具體負責編輯的人員說明整體的構想,而細節問題比如鏡頭的選用、現場環境音響的取舍、是否要加混響以及如何調整對白的距離感等,則全權交給對方去處理。無論導演的參與程度如何,在看過完成畫麵和對白編輯的版本之後,他們都會提出意見,按這些意見修改過的版本稱為導演版。
製片人也負責監督整個後期製作,具體的參與程度要看該製片人的工作習慣、前期製作和拍攝階段的工作情況,以及攝製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多少。如果製作費用將要超出預算,製片人當然會多投入些精力;如果財務方麵和藝術創作方麵一切進展順利,製片人又信任導演,那他就不會過多參與。通常畫麵和對白的編輯會有一個所謂的製片人版,但也有例外的時候。
2.整理素材
在進入編輯機房之前,準備工作做得越充分越好。
如果製作階段的場記做得很細致,拍場記板的鏡頭也記錄得很完整,那你要找自己想用的鏡頭就比較容易。如果這些工作做得不理想,那你就要在開始編輯之前先看素材、做場記。你也許需要用原始素材帶做一個VHS窗口拷貝。在這個拷貝中時間碼直接疊加在畫麵上,這樣你就可以看著它做素材場記,並初步做出編輯決定——這也就是你的“脫機”編輯。
在看那盤VHS帶的時候,你可以列出自己認為需要的所有鏡頭。如果將來正式編輯時你使用的是非線性係統,那最好按這些鏡頭在素材帶上的順序把它們列出來,這樣到了要把它們輸入計算機的時候,就會省去很多時間。你隻需要快進錄像帶,按每個鏡頭的時間碼依次找到它們,然後錄到計算機裏。你所使用的非線性編輯係統可能會要求你為每個鏡頭起一個文件名,所以最好提前想好。盡管係統的隨機存取功能可以使它很快找到任何一個鏡頭,不過為了能有足夠的空間編輯整部片子,還是應該盡量減少錄入硬盤的素材鏡頭。事先對素材做些簡潔的評語有助於事後的編輯工作。實際上,在你開始動用設備之前,所有寫在紙上的東西都會對你大有幫助。
如果你使用的是線性編輯設備,那麼最好按照將來完成片中的順序把需要的鏡頭在場記單中列出來,這樣將來你就可以按線性編輯的工作方式依次把它們組接在一起。列鏡頭的時候應該注明錄像帶編號(如果素材帶超過一盤)、場次序號、第幾次拍攝以及入點和出點的時間碼。如果能對鏡頭內容作一個簡單描述或評價則更好,這有助於提高你的編輯效率。
在職業領域裏,整理素材的工作往往由助理編輯負責。他還要負責將素材輸入計算機。
3.編輯畫麵和對白
畫麵和對白的編輯負責把拍攝到的素材組織在一起。他們一方麵是技師,另一方麵也是藝術家。他們不但要能熟練地操作機器,而且必須懂得編輯美學。
導演對於編輯決定具有否決權。最理想的是導演和編輯對影片能達成共識,否則他們在編輯過程中出現的誤解和爭執可能會影響工作進度。但是如果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導演擁有最後的決定權。
編輯通常是獨立工作的,導演有時會在一旁觀看。有時候,會像上文提到的那樣,也可能有一個助理編輯負責整理素材以及把素材輸入計算機。如果打算用非線性係統生成用於聯機編輯的編輯清單,助理編輯應該確保這份清單清晰可讀。他通常還要負責把計算機上的成品轉錄到其他媒介上,比如錄像帶。
一部作品有時有多位編輯參與,尤其是在時間緊迫的時候。他們分工合作,作品會完成得快些。實際上這些人當中隻有一位是編輯,其他則是助理編輯,不過基本上他們的工作都同樣重要,隻是編輯要負責整體編輯的風格統一。另一種合作方式是一個人負責在比較便宜的脫機編輯設備上粗編,而另一個人則負責在比較高級也比較昂貴的聯機編輯設備上編輯完成片。不過,最普遍的情況還是所有畫麵編輯工作由一個人獨立完成。
對於傳統的膠片剪輯來說,隻有在畫麵和對白鎖定之後,聲音的製作才可以開始。對於非線性編輯方式來說,情況也是這樣的,因為畫麵和對白確定以後,加入聲音的工作會更容易一些。如果作曲家為一場三分鍾的戲寫好了音樂,而這場戲後來又被剪成了兩分鍾,那作曲家就等於是做了一次無用功。但是,在非線性工作方式下做任何改動都是輕而易舉的事。
同樣,因為聲音在非線性係統中很容易處理,所以編輯人員在編輯畫麵和對白時可能會把初步完成的音響效果和音樂也加進來,先看看大致的效果。事後,其中的有些聲音可能被替換掉,但也有些可能會一直保留下來。隨著新的硬件和軟件不斷出現,畫麵和對白的編輯與其他聲音的編輯在時間順序上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
製作聲音需要作出各項決定,包括片子中需要什麼樣的音樂、音響效果和環境音響,它們與畫麵的關係又是什麼樣的。技術人員要采集、記錄和編輯音響效果及環境音響,重新記錄並替換效果不好的對白,加入像腳步聲、衣服的摩擦聲這樣的同期背景音響,並混錄音樂。他們還要做最後的混錄工作,也就是把所有的聲音元素都混合在一起。製作聲音的人員叫做聲音編輯,負責混錄的人員叫做錄音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