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信息製作流水線——媒介生產(上)(1 / 3)

第一節 報紙新聞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2007年3月23日,《南方都市報》在頭版頭條發了一則標題為“重慶,驚現史上最牛釘子戶”的新聞,並刊登了戶主楊某揮舞國旗的大幅照片。這個頭版頭條和圖片,被永久地定格在中國社會改革的曆史上,也使得《南方都市報》成為當天國內最引人注目的一份報紙。因為,表麵上看,《南方都市報》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如此地抬舉“刁民”,其膽略讓人驚訝。但仔細探究,此事與“物權法”具有深切的關係:物權法是頂住了巨大壓力,衝破了大量保守勢力的反對而通過的。大膽報道“重慶釘子戶”,無疑就是對物權法的支持,也就是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這則案例說明了一個事實:報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

那麼,一則報紙新聞是怎樣產生出來的?

通常,它包括采訪、寫作和編輯三個環節。

一、新聞采訪

(一)新聞采訪概述

“采訪”一詞的字麵意思很容易理解,“采”即采集,“訪”就是用言語四處打探,“采訪”便是通過言語四處打聽,采集所需要的信息。新聞采訪具有以下幾層內涵:

新聞采訪的目的是獲取新聞信息,最終目的是將新聞信息傳播至大眾;新聞采訪的對象是客觀的或主觀的新聞事實;新聞采訪的執行者是記者等新聞工作者;新聞采訪活動是調查研究活動。

新聞采訪的基本任務是認識和把握事實並提煉新聞信息。具體來說,記者通過新聞采訪應當完成以下任務:發現新聞線索並判斷其價值;獲取一手信息;核實信息的準確性;增加感性認識;調動報道情緒。

(二)新聞采訪的環節

一般來說,新聞采訪分為發現新聞、采訪前的準備、采訪的進行、采訪後的整理等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發現新聞

記者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已經發生或即將發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線索,確定有新聞價值的新聞選題。發現新聞線索是新聞記者的主要工作。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曾指出:“一個優秀的新聞記者,除了睡眠,隨時隨地都在留心各種各樣的事情,隨時隨地都在發現新聞線索和新聞素材,也可以說,一個合格的新聞記者隨時隨地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著采訪活動。”

在獲取新聞線索之後,確定采訪目的是記者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采訪目的直接決定了記者的采訪對象、采訪範圍和采訪方式,決定了作者需要獲得的信息。

第二個環節:采訪前的準備工作

無論是根據某新聞線索進行采訪,還是進行新聞策劃,記者都需要做好采訪前的準備工作,以保證新聞采訪的順利進行。包括:

1.搜集事件的背景信息。這可以幫助記者對事件發生的原因、發展的階段、結果的影響有先期的認識,也可以使記者對事件未來的發展作出準確的判斷。掌握充足的背景知識對於發掘事件的新聞價值、尋找報道角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意大利著名女記者、作家奧麗亞娜·法拉奇在1980年訪問鄧小平以前,看了好幾公斤的資料;又比如說,去采訪獲得少年圍棋賽的冠軍,如果記者對圍棋裏麵經常說“金角銀邊草肚皮”和“目”、“吃”等話都不熟悉,那采訪肯定無法順利進行。

2.預約采訪。預約采訪的過程看似很簡單,但是計劃中的采訪對象並沒有義務接受你的采訪。如果與采訪對象並不相識,或者采訪的話題有些敏感,記者的采訪要求很容易被拒絕。西方記者通常很注重訪問時機的商定原則。在他們看來,貿然打電話給采訪對象,讓人家馬上給你半小時或更多的采訪時間,這是不明智的舉動。他們認為,事先約定采訪時間,能便於采訪對象有時間做思考準備。

3.擬訂采訪方案。這是采訪策劃的重要環節,在采訪前,記者需要就采訪的過程擬訂一個盡可能詳細的采訪方案。采訪方案中對采訪內容,特別是需要提的問題有詳細的計劃,可以使記者的采訪變得周密,使記者的思維得到可靠保證,始終處於主動地位,不至於被采訪對象“牽著鼻子走”。當采訪對象的情緒出現波動或話題開始跑題時,記者還可以及時給予適當調節,保證采訪活動順利進行。

4.事務性準備。采訪前,記者首先要確定自己的物質準備是否齊全。采訪必備的東西,一件都不能少。例如采訪本、筆、名片、介紹信、相關證件、照相機、錄音器材、通訊工具、攝影器材等。記者的衣著需要特別注意,要根據采訪對象和采訪環境的不同選擇合適的衣著。采訪高層人士應當著正裝,采訪普通群眾應當衣著樸素、休閑。例如,在美國前總統裏根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若要引起裏根注意而被邀請提問題,記者就應該首選紅色衣衫,因為裏根總統夫人喜歡的顏色是紅色。

第三個環節:采訪的實施

采訪的核心部分是建立輕鬆和諧的采訪氛圍,隻有在輕鬆和諧的采訪氛圍中,記者和采訪對象才能夠自由和真誠地交流。這種和諧的采訪氛圍是建立在共同興趣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的。在采訪準備階段,記者需要掌握盡可能多的關於采訪對象的信息,對采訪對象的興趣、個性特征有一定的認識。一位叫鮑勃·福爾斯曼的西方記者說過這樣一句話:“筆頭功夫差勁一點,照樣可以當個出色的記者;可是如果不會采訪,那就休想當個好記者。”

記者要善於剖析采訪對象的心理,並較好地組織提問。人的心理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一切心理活動都是由內外刺激引起的,通過一係列變化來實現,並在人的各種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每個采訪對象都有完全不同的個性特征,在采訪過程中受到不同的刺激也會作出複雜多變的心理反應。

同時,記者還要及時進行現場觀察。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際新聞界已把現場觀察作為采訪活動的主要手段與形式加以強調,日本等國的許多新聞學者都指出現今的國際新聞界已到了“現場形容者”時代。在形象化的電視新聞的壓力下,多采寫現場目擊報道,是報刊、通訊社等與之抗衡、競爭的重要手段。我國新聞界在這方麵也早有認識和動作,1989年10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委托中國記協舉辦“現場短新聞”評獎活動,北京地區22家新聞單位參賽,隨後,各地相繼展開此類活動,中央到地方報紙也紛紛開辟《視覺新聞》、《現場實錄》、《目擊錄》等專欄。

第四個環節:采訪後的整理

這是對采訪的整理、深化階段。記者對事物全麵、深刻的認識,必須經曆一個由初步接觸,獲得淺顯的感知,然後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思維認識過程。較之采訪前期、中期,采訪後期的活動量看上去雖不算太大,但質的要求不低,因為它關係到對前階段采訪效果的鞏固、擴展,又關係到下階段新聞寫作的基礎是否紮實、完備。因此,它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

記者在采訪完成後,應當趁著對采訪過程還有清楚的記憶,盡快整理好采訪記錄。盡管已經進行了現場筆錄,但由於采訪的緊迫性,書寫比較潦草、混亂,往往是對關鍵詞句的簡單記錄。時間一長,恐怕有些字句連自己也難以辨認。美國記者羅伯特·本利奇有一次在采訪幾天後才整理筆記,結果,竟覺得簡直像是看上古的楔形文字。他試圖耐著性子,努力辨認、破譯了幾次後,終於甩手不幹了。事後,他為此專門寫了一則小品文,自嘲如何無法看懂自己的筆記。而且采訪中尚有許多靠心記的材料,若不及時回憶整理成文宇,事後整理的難度則一定更大。

記者在采訪完成後,還應當仔細驗證材料。在驗證材料的問題上,西方新聞界十分強調:要把事實差錯消滅在采訪階段,要求記者在采訪中始終保持高度的警覺並要求伴隨質疑的習慣,一種反複核對事實的願望。在驗證材料時,他們主張三角定位法,即如果要確定某個事實的真實、準確程度,要通過三個信息來源核準。例如,記者若是采寫一篇關於經濟犯罪的報道,僅得到罪犯本人親口承認的事實還不行,還得去找警察或檢察、司法部門,要求他們提供第一手的偵查材料予以佐證。此外,記者還得訪問專門從事經濟工作的人員,請他們協助驗證這些犯罪事實的可能性和可信性。上述三個方麵獲取的事實若是一致的,這個經濟犯罪事實方可予以確定,若是缺一隻“角”,即缺個信息來源,就不予以確定。

記者在采訪完成後,還應當積累剩餘材料。每次采訪所得的材料,真正被新聞報道所采用的隻是一部分,許多材料則暫時派不上用場。此時,記者應當結合平時的資料積累工作,善於把這些暫時不用的材料積累、儲藏起來,以供日後使用。一位老記者曾這樣說過:“平時積累多了,使用起來,就可以從廣闊的曆史背景上觀察問題,從不同角度對比選擇材料。這樣他才能挖掘比別人更多、更新、更深的東西,才會有獨到的見解,寫出有特點的報道。”

二、新聞寫作

新聞寫作是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新聞寫作決定著新聞信息能否傳播出去(要寫);新聞寫作直接影響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要寫好)。新聞寫作是衡量記者素質的一個重要條件。

“三分采,七分寫”,是將采、寫置於整個傳播過程中來觀測的衡量標準,是不能以三分力待之的。寫作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同時寫作又有其自身的規律,需要每一位寫作者認真予以研究。

(一)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

1.新鮮。對新聞內容來說最重要是新鮮。受眾的一個基本要求是看到真的“新”聞,新發生的、新奇的、有新意的、不在本人認知範圍內的等等。隻有新鮮的才會是新聞。用盡可能新鮮的形式突出新聞最新鮮的內容,是新聞寫作的努力方向之一。

2.迅速。這是新聞寫作的必然要求,但它的含義不僅僅是指記者動筆要快,還包括讓讀者感覺到迅速。當然,在二者之間還是以動筆快為前提。

3.簡明。簡的含義就是短。短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方便讀者閱讀,更可以使該突出的信息得以突出,使新聞價值盡量顯現。但是,新聞寫作僅考慮短是不夠的。過於追求簡潔而導致讀者無法認清事實,同樣違背了新聞寫作的要求。因此,“簡”是相對的,它要有一個前提條件——“明”。動筆之前需先考慮幾個問題:這些是不是受眾普遍關心的?關心的程度如何?交代到什麼程度能喚起他們的關心?是不是受眾容易理解的?需要解釋到什麼程度才不會引起閱讀困難?哪些是受眾不了解也不想了解或沒必要解釋的等,要從受眾的關心程度和認知能力來掂量怎樣報道才是明白的,因為明白比簡潔更重要。

4.客觀真實。這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之一。記者應從事實本身、事實來源、行文語氣、材料組合、背景介紹、媒體聲譽等著手,讓讀者感覺到真實可信。

(二)新聞標題的寫作

新聞標題在整篇新聞中占據了最為顯眼的位置,當讀者開始選讀新聞時,首先進入視線的就是新聞標題,因此新聞標題就成了讀者首要的選擇標準:好的新聞標題會喚起讀者的閱讀欲望,反之,則可能使之放棄閱讀。人們常說的“題好一半文”並非誇張。

1.新聞標題要準確。首先,事實表述準確,文題相符。顯示的內容應是新聞事實本身就有的,不能無中生有;選擇突出某一事實時,要兼顧全貌,不能歪曲整個事實;表述不能有歧義。其次,對事實的選擇,應凸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部分,能充分運用新聞價值規律作出準確的判斷。第三,對傾向性的表達,不能違背事實本身所蘊涵的意義,不能違背編輯方針。在準確性上若不夠謹慎,其後果可能是十分嚴重的。

2.新聞標題要新鮮、生動。新鮮和生動是要以準確作為前提條件的,如能準確選擇突出最應突出的事實要素,就會使內容新鮮。其次是形式,形式是引導讀者進行閱讀的通道,所以標題的形式格外重要,製作標題時應該力圖使之新鮮、生動,以使讀者“一見鍾情”。

3.新聞標題要簡明。從內容和語言兩方麵考慮新聞標題是否明明白白地表達了新聞的主旨,是否可以讓讀者明明白白地接受新聞信息。接下來是進行高度濃縮。標題冗長的首要原因是不能準確把握新聞價值,因而把無關緊要的內容擠進了其中。應毫不猶豫地刪掉可有可無的部分。

(三)消息頭的寫作

消息頭就是消息開頭處的“本報訊”、“××社×月×日電”等。它是消息的體裁標誌。主要有“訊”和“電”兩類,標明該消息是由某新聞媒體記者於某時間、某地點通過書麵或電子方式傳遞的。二者隻是手段上的差別。正規的新聞報道都應該有消息頭。因為,首先它是體裁的標誌,使消息明顯區別於媒體上的其他作品,便於編輯和讀者作出判斷。其次,這是維護知識產權的做法。消息頭所標誌的媒體擁有消息的版權,並負有相應的責任。第三,不同的媒體都有自己的立場,認清這一點,有利於讀者判斷消息的真實性、權威性。

正規消息頭的寫法是:新聞發布單位(多用簡稱)+發布地點+發布時間+發布方式,在本地發布的一般隻要標明“本報訊”即可。例:“本報西安6月1日訊”、“本報韓國西歸浦5月31日專電”等。

(四)導語的寫作

與消息頭一樣,導語也是消息特有的零件,是消息的開頭部分,但不同於其他文體的開頭。導語的作用關鍵在於“導”。導有誘導、前導、引導、傳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