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一說完,胖子就迫有及待地說:“我知道了!原來就是從後往前推。”
“既然你弄明白了,我就出道題給你做一做,看看你是不是真懂了。”小明不客氣地說。
例有A、B、C三個盛著鹽水的玻璃瓶,A瓶最多,B瓶較少,C瓶最少。第一次從A中將鹽水倒入B、C瓶,使B、C瓶的鹽水增加一倍;第二次從B瓶將鹽水倒入A、C瓶,也使A、C瓶鹽水增加一倍;第三次從C瓶將鹽水倒入A、B瓶,使A、B瓶的鹽水也增加一倍。這時,三瓶鹽水都是40毫升,問原來三瓶鹽水各有多少毫升?
小胖認真地看了看題目說:“這題我用小明的方法,從最後三瓶鹽水都是40毫升往前推。
所以最後得出:A瓶有鹽水65毫升,B瓶有鹽水35毫升,C瓶有鹽水20毫升。
小敏最後插話說:“這樣類型的題目我也領會了。不過,我們再找一找題目做做,你們認為好嗎?”他們又找到了三個題目。同學們,請你們也跟他們一起做,比比誰做的快!
練一練
①有人問王老師今年多少歲,他說:“把我I1100的年齡加28,用4除,減15,用10乘,恰好是20歲。”問王老師今年多少歲?
②有甲、乙、丙三個數,從甲數取出15加到乙數,從乙數取出18加到丙數,從丙數取出12
加到甲數,這時三個數都是180,甲、乙、丙三個數原來各是多少?
③少先隊員采集樹種子,采得的個數是一個有趣的數+把這個數除以25,再減去25,還剩25,你算算共采集了多少個樹種子?
7從“梯形麵積公式”說開去
今天是放假前就約定好的“回校集體活動日”,數學王老師帶領同學們去一個工廠參加義務勞動。王老師問小明:“你會計算梯形的麵積嗎?”小明不假思索地說:“這太簡單了,梯形麵積是士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如果長度是米,那麼相應得出的麵積就是平方米。”說完得意地看看王老師,似乎等待著稱讚。王老師隻是說:“公式你是記得很熟。不過,光記這個公式還不行,必須學會運用它。”說完王老師就地取材,指著麵前一堆鋼管說:“你能做出這個題目嗎?”
例:這批同樣大小的鋼管堆在一起,底層放12根,上一層少放一根,再上一層又少放一根,最上麵一層隻放了4根。請問這堆鋼管一共有多少根?
小明仔細觀察圖形,發現這還是個梯形麵積問題:上層4根,下層12根,高為9層,按梯形麵積公式得:
鋼管總根數=(4+12)x9/2=72(根)
王老師稱讚小明還有兩下子,然而他又說:“你知道什麼時候
可以運用梯形麵積公式求和呢?”小明搖了搖頭不知道。
王老師笑了笑:“現在我就給你們講一講這個問題。”一下子同學們都圍過來了。
“第一:這一列數,必須是‘有次序’排列的。其中第一個數,我們稱第一項,第二個數稱第二項,第三個數稱第三項……,‘有次序’是指每相鄰兩項的差都等於一個固定不變的數,我們稱這個數為公差;第二要確定有多少個數相加,有多少個數就稱作多少項;第三運用梯形麵積公式求所有項的和,其中第一項定為梯形的上底,最末項定為梯形的下底,項數定為梯形的高。”張明聽了不住地點頭,“梯形麵積公式還有這樣的妙用!”
聽了王老師的講解,同學們都高興地說:“這真是一次有意義的勞動。它使我們學到了課堂上沒學到的東西!”同學們紛紛地叫王老師再出幾個題目.王老師高興地說:“好!就你們滿意吧!”
①求1+3+5+7+9+…+101的和。
②2+4+6+8-11-300的和。
③求從301開始連續的100個奇數的和。
④已知從小到大排列著的41個數的和為32800其中最大的數為140,這列數中的第25個數是多少?
8這不是魔術
移動排列是一項很有趣的遊戲,它像變魔術似的使、難以捉摸,當你發現規律以後,你就知道這不是魔術。
例:一個牧民養了36匹馬,他把馬分別關進8個馬擁裏(如圖、為了便於檢查馬的匹數,他使每邊馬棚裏關的馬的匹數相等,都是10匹,他每天晚上都要繞馬棚轉一周,看看每邊是否都是10匹。他的這個秘密被偷馬賊發現了,於是偷馬賊想了一個鬼點子,趁主人熟睡的時候,他把馬棚裏的馬匹數調整了一下,第一天夜裏偷走了1匹馬,第二天夜裏又偷走了1匹,如此每夜偷1匹,最後一共偷走16匹馬,但每邊上還是10匹馬。粗心的主人半夜起來查看一圈,每次都沒有發現問題,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馬被偷走了16匹。同學們,你們知道偷馬賊是怎樣調整馬棚裏馬的匹數來迷惑牧民的嗎?
解:調整方法有許多種,因為4個角的數字都重複計算一次,當4個角的數字增加,而每邊上3個數字的和不變,總和即減少。當把剩下的馬匹全部調整到角上時,就無法再偷了。
諸葛亮是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善於用兵,精通陣法,一次他先把32名士兵分成8組,每組4人,布成一個正方形的八陣圖,以後他又暗暗增加士兵,使八陣圖裏士兵在組數不變的情況下總人數增加了,但正方形每邊士兵的人數並沒有增加,你知道諸葛亮是如何增兵的嗎?最多能增加多少人?(陰影部分不安排士兵)
9數一數
小明的爸爸是在廠裏搞木工設計的。這天,小明做完作業後正在看電視,爸爸走過來對小明說:“你已上四年級了,今天爸爸得考考你,怎麼樣?”小明自信地說:“可以!爸爸您出題吧。”
於是小明的爸爸出了這樣的題目。例:數出下圖中共有多少條線段。
小明一看,眼睛都發花。不耐煩地說:“爸爸,您存心想為難我,這麼多線段,我哪能一個個數出來呢?”爸爸笑著說:“這就得動你的腦子了。像這樣的題目當然不是靠一個一個地數,而是從中發現規律最後得出結論。下麵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讓你看看,從中你能發覺什麼規律。”
有1條線段1(條)
有3條線段2+1=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