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文化價值(1 / 3)

九、文化價值

由於時過境遷,避諱現象已經成為曆史的陳跡,人們再也不用小心翼翼地“入門問諱”了。那麼今天研究避諱製度,還有什麼意義呢?從文化方麵講,還是有研究價值的。

(一)了解中國古代社會

生活在今天的人們要了解曆史,就必須閱讀古書。古書是時代的產物,無論是著作者,還是刻印者,都脫離不開他所生活的時代,他們所著作之書和他們所刻印之書,都留有時代的烙印。這烙印便是當時王朝的避諱字或作者家庭的避諱字。正如陳垣先生所說:“避諱為民國以前吾國特定之體製。故史書上之記載,有待於以避諱解釋者甚眾。不講避諱學,不卒以讀吾國之史也。”(《通鑒胡注表微·避諱篇小序》)

古人曾說過:“忌諱繁,名實亂。”名,指名稱;實,指事實。由於避諱造成的名實混亂的現象很普遍,涉及社會的方方麵麵。如果不懂得避諱常識,很可能把一人誤當成二人,把一地誤當成兩地,把一事誤當成兩事,把一物誤當成兩物等等,錯誤百出,亂象環生,還何談了解曆史,何談研究文化?

1. 王充是哪朝人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是東漢時期的思想家、文學理論家。他曆時三十年著《論衡》一書,書中批判了當時流行的讖緯神學,充滿了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隋書》中也有《王充傳》,記載他是隋末地方割據者,後任隋煬帝的江都通守。隋煬帝被殺後,他擁立越王楊侗為帝。唐軍東進,他兵敗援絕,出降。入長安後被仇人所殺。

這兩個王充,並不是同名不同時之人。《隋書·王充傳》的傳主是“王世充”,因為唐朝人修《隋書》,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偏諱,把“王世充”中間的“世”字省略了,便出現了《隋書·王充傳》。(中華書局本《隋書》卷七十一《校勘記》)

如果不懂避諱常識,很容易把二人視為一人。

2. 韓擒何許人

韓擒虎是隋朝大將,開皇九年(589),他率兵大舉進攻陳朝,渡過長江後直逼建康( 今江蘇南京),俘獲陳後主,滅亡了陳朝。中華書局本《隋書》卷五十二的標題為《韓擒虎傳》,但內容記載的卻是“韓擒字子通,河南東垣人也”。那麼,傳主究竟是韓擒虎還是韓擒?顯然是前後矛盾。《隋書·韓擒虎傳》的校勘記說:“韓擒虎,原作‘韓擒’。唐人避諱省‘虎’字,今補。”從中可知,唐人修《隋書》時為避諱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的名諱而省略“虎”字。如果不懂避諱常識又容易把一人視為二人。

類似情形很多,如果不具備避諱方麵的知識,就弄不清楚事實真相。

3. 宋“從帝”是何人

《南齊書》記載,南朝宋孝武帝把女兒安吉公主嫁給了蔡約,“拜駙馬都尉,秘書郎,不拜。從帝車騎驃騎行參軍,通直郎,不就”。(《南齊書》卷四十六)任命蔡約為駙馬都尉、秘書郎,他不接受。宋從帝任命他為車騎驃騎行參軍、通直郎,他不去赴任。

那麼,“宋從帝”是誰呢?在二十四史裏,還沒有一個皇帝被稱為宋從帝。《南齊書·校勘記》說:“從帝即順帝,子顯避梁諱改。”子顯即蕭子顯,是《南齊書》的著作者。“梁諱”是指梁朝的廟諱,梁武帝的父親叫蕭順之。所以把“順”改為“從”。

4. 《傀儡吟》的作者

《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傀儡》著錄作者為唐元宗。其詩是:

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

須臾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

《全唐詩》第一函第一冊明皇卷內,也收入了這首詩,詩句完全相同,可見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明皇李隆基。那麼為什麼《古今圖書集成》把它著錄為唐元宗呢?因為該書是清朝人於雍正年間編輯刊刻的,為避康熙帝(玄燁)的廟諱,把唐玄宗寫作唐元宗,而不是唐代有詩人叫唐元宗。

5. 弘農古縣

弘農,是古縣名。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於舊函穀關地設置,治所在今河南靈寶縣北。北魏獻文帝名元宏,為避諱改弘農縣為恒農縣。唐朝恢複弘農縣。宋太祖趙匡胤的父親名趙弘殷,改弘農縣為常農縣。一個縣名頻繁改動,都是因為避諱。

6. 梅州、恭州、敬州的關係

《宋史·地理誌》記載:“梅州,本潮州程鄉縣,南漢置恭州,開寶四年改。”然而《元豐九域誌》卷九記載:“偽漢敬州,皇朝開寶四年平廣南,改梅州。”錢大昕說:“此敬州當以犯廟諱特改,若本恭州,則無庸改矣。史誌作恭,乃當時史臣回避後來失於改正耳。”(《十駕齋養新錄》卷七)廟諱指宋太祖趙匡胤的祖父趙敬的名諱。

由此不難看出,南漢時期設置了敬州,宋朝的史臣為避廟諱把“敬州”寫作了“恭州”,到開寶四年才改為“梅州”。

此外,還有因避諱改官名、改事名、改物名的,等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隻要有名稱,而又犯皇朝諱字,都要改變。如果不了解這些情況,要了解曆史也是很難的。在一定意義上說,避諱常識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辨別典章製度

因避諱而使典章製度混亂,給後人造成很多麻煩。有了避諱知識,便可理清典章製度。

1. “京師”、“京都”、“京城”

國家的首都,本來叫京師。《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是說都邑的原野,可供人民安居。後世稱首都為“京師”,即始於此。晉朝避景帝司馬師的名諱,改“京師為京都”。(《齊東野語·避諱》)

晉朝人夏侯湛在《東方朔畫讚》的《序言》中有“仆自京都,言歸定省”的話。可見,由於避諱,國家首都的稱謂,也發生了變化。晉朝的文學家陸機在詩文中也不敢用“京師”而改用“京城”。例如,他的《為周夫人贈車騎詩》:“今時得君書,聞君在京城。”

2. “韶穆”典出何處

《周禮·春官·小宗伯》:“辨廟祧之昭穆。”這是說小宗伯這個官的職責是分辨祧廟中祖先的輩分。古代宗廟或墓地輩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四、六世居左,三、五、七世居右,左稱昭,右稱穆。“昭穆”一詞便始於此。李涪說:“至晉武帝以其父名昭,改為韶音。曆代已遠,豈宜為晉氏之諱而行於我唐哉?今請複為昭穆。”(《李涪刊誤》)

表示宗族內部長幼、親疏之關係的“昭穆”一詞變為“韶穆”,是因為晉武帝避其父晉文帝(司馬昭)的廟諱,才改“昭”為“韶”。李涪是唐朝人,他認為晉朝的避諱不能通行於唐朝,現在應恢複為“昭穆”。

3. “景戌”、“景子”為何日

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版《晉書·武帝紀》記載:泰始二年“春正月景戌,遣兼侍中侯史光等持節四方循省風俗”。“六年冬十月景子,以汲郡太守王宏有政績賜穀千斛。”古代的幹支紀年紀日法中沒有“景戌”、“景子”這個日子,讓人讀後不知是哪一天。中華書局本《晉書》也有相同內容,隻是日子分別為“丙戌”、“丙子”。在幹支紀日法裏有這兩個日子。這是為什麼呢?中華書局本《晉書·出版說明》稱:“書中的避諱字,天幹‘丙’字,唐人諱改為‘景’,現一律改回。”從這個說明中可知,唐人修《晉書》時,為避廟諱(李淵之父名李昞),把“丙”字改成“景”字。二十五史本保持唐朝人修《晉書》的原樣,所以保存“景戌”、“景子”字樣。中華書局本把避諱字“一律改回”,為“丙戌”、“丙子”字樣,所以兩個版本不一樣。如果不懂避諱常識,就不知道書中所記的兩件事,到底發生在哪一天,更不知道兩個版本為何不一樣。

4. 真武像是什麼像

《給事中孔公墓誌銘》,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為孔道輔所作的墓誌銘,在這篇墓誌中記述了孔道輔的一生經曆及主要事跡。其中,記述他因破除迷信而出名的事跡如下:“在寧州,道士治真武像,有蛇竄其前,數出近人,人傳以為神。州將欲視驗以聞,故率其屬往拜之,而蛇果出,公即舉笏擊蛇殺之。自是州將以下皆大驚,已而又皆大服,公由此始知名。”這是記述孔道輔任寧州知州時期的事跡,當時有個道士建造一尊真武像,造像的前麵有個蛇洞,蛇多次出洞,爬近人前,人們相傳認為很神奇。寧州的將領前去視察,得到驗證後,再奏報給朝廷。孔道輔就率領屬下前去參拜真武像。蛇果然從洞中爬出來。孔道輔馬上舉起笏板擊打,把蛇打死。寧州將領以下的人都大為震驚,過後又都特別佩服孔知州。孔道輔從此才開始出名。真武像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有飛蛇圖案的北方之神的造像。茅坤的注釋說:“真武即玄武,北方之神(雲麓漫抄),祥符間避聖祖諱,始改為真武。”(茅麓門選本《王介甫·曾子固文》)從中可知,真武是古代四方之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中的玄武,為避宋聖祖玄朗的廟諱而改為真武。真武像就是北方之神的造像。因為這個像中有蛇,即飛蛇的圖案,洞穴有蛇出來,眾人以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