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社會影響(1 / 3)

八、社會影響

宋代學者胡安國在評論避諱製度時說:“後世不明《春秋》之義,有以諱易人姓者,易人名者。愚者迷禮以為孝;諂者獻佞以為忠。忌諱繁,名實亂,而《春秋》之法不行矣。”胡安國說,後代人不明白《春秋》中避諱的本義,有因為避諱而改變人家姓氏的,有因為避諱而改變人家名字的。愚昧的人把迷信禮儀當成孝敬;討好的人把進獻讒言當成忠君。忌諱繁複,名稱和實際混亂。《春秋》中避諱的方法已經行不通了。

由於人們把避諱上升到忠孝的高度,而忠孝又是曆代治國之本,雖然統治者自己並不一定忠孝,但他們也要在表麵上標榜忠孝。上行下效,使避諱製度經久不衰。這樣便造成“忌諱多,名實亂”的後果,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麵麵。

(一)更改姓名

為避諱,粗暴地加以更名改姓,是剝奪了人們“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白慮迫·姓名》)的血緣親族關係,以及做人的尊嚴。

1. 方嶽改姓又改名

宋代方嶽,字巨山,號秋崖,紹定年間的進士。他是宰相趙葵的幕僚,趙葵的父親名趙方,他的姓犯了宰相的家諱。方嶽便改姓為萬,叫萬嶽。後來方嶽又當了兩淮製置使丘嶽的部下,因為與上級的名諱相同,所以又改為方山。(周密《齊東野語·避諱》)

既改姓氏又改名字,都與避諱有關,這是最典型不過的例證。單獨改名或改姓的更多。

2. 嚴子陵並不姓嚴

東漢人嚴光,字子陵。他曾經與光武帝劉秀一起遊學,有同窗之誼。劉秀即位後,到處尋找他輔佐朝政。後來,齊國上書說有一個男子披著羊皮襖,在湖邊垂釣。劉秀派使者去聘請他,使者往返三次,他才進京。劉秀到驛館看望他,發現他確實是自己的同窗學友,兩人相見,非常高興,徹夜長談。劉秀任命他為諫議大夫,嚴子陵堅決推辭。劉秀也沒有辦法,隻好聽任他隱居山林。後人對不慕權勢的嚴子陵非常景仰。宋代政治家範仲淹還撰寫了《嚴先生祠堂記》來頌揚這位隱士的高風亮節。

可是,你知道嗎?嚴子陵並不姓嚴,而姓莊。據《通誌·氏族略》記載:嚴姓“本羋(米)姓,楚莊王後,以諡為氏。避漢明帝(劉莊)諱改為嚴”。

嚴姓本來姓羋,是楚莊王的後代,以諡號(莊)為姓。因為避諱漢明帝的禦名(劉莊)而莊姓又改為嚴姓。由此可見,嚴子陵,原來姓莊。漢明帝是東漢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光武帝的第四子,在劉秀與嚴子陵同學時,劉莊很可能還沒有出生。劉秀當了三十一年皇帝之後,劉莊才即位。所以嚴子陵與劉秀同學時,應該姓莊,到了劉莊當皇帝時,為避國諱才改姓嚴的。

3. 苟姓的兩個來源

據《姓氏考略》記載,苟氏的五個來源中有兩個與避諱有關。一個來自後晉。後晉高祖石敬瑭時期,姓敬的人為避國諱而改為苟和文二姓。一個來自南宋,宋高宗名趙構,句姓為避諱“構”字,加草字頭成為“苟”字。

4. 蒯徹改名

範陽人蒯徹,是秦漢之際著名的辯士,他曾為韓信出謀劃策,讓韓信自取天下,但韓信不聽。後來,韓信臨刑前後悔不用蒯徹之計,漢高祖就把蒯徹抓起來審問,他說出各為其主的道理,漢高祖就把他赦免了。《漢書》記述他的事跡,設有《蒯通傳》。顏師古在《漢書》注解中說:“本名為徹,其後史家追書為通。”漢武帝名劉徹,為了避漢武帝的名諱,所以史家在寫史書時把蒯徹追改為蒯通。

5. 劉平改名

東漢孝義之士劉平,孝義聞於朝野。《後漢書·劉平傳》記載:“劉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也。本名曠,顯宗後改為平。”

顯宗,指東漢明帝劉莊,廟號顯宗。劉平原名劉曠,為什麼改名呢?因為漢明帝名劉莊,莊與曠二字韻母相同,屬於嫌名。為避漢明帝劉莊的嫌名,所以把曠改為平。

6. 五人為郭威改名

五代時期,周太祖郭威當了皇帝,相州的張彥威,澶州的李洪威,侍衛、步軍指揮使曹威,前陳州刺史馬令威,慶州刺史郭彥威,“皆以名下一字與禦名同,改為成、義、英、琮、欽”。(《冊府元龜》卷三)

因為他們名字的下一字有“威”字而犯了周太祖郭威的禦名,於是張彥威改為張彥成,李洪威改為李洪義,曹威改為曹英,馬令威改為馬令琮,郭彥威改為郭彥欽。

(二)改寫公文

公文有一定的格式和固定的術語,為避諱而加以改變,常常弄得莫名其妙。

1. 蕭嵩奉命改製書

唐玄宗很器重蘇頲,想讓他當宰相。在任命他為宰相的前一天,皇帝不想讓別人知道,到了夜深時刻才命令起草任命宰相的製書。製書,是皇帝命令的一種,在唐代有大賞罰、授大官爵等用製書。玄宗問身邊的侍臣說:“誰在外廷值宿?”說著就命令侍臣拿著蠟燭照亮把他召來。值宿的中書舍人蕭嵩來到,玄宗就把蘇頲的名字交給蕭嵩,命令他起草任命製書,草稿寫成了,其中有一句是“國之瑰寶”。這是形容一個人是國家寶貴人才的常用語。玄宗讀了兩三遍,覺得不妥,對蕭嵩說:“蘇頲是蘇瑰的兒子,我不想寫出他父親的名字,你把它給改了吧。”玄宗皇帝命人把屏風撤掉,給蕭嵩擋上。蕭嵩又慚愧又害怕,嚇得直流汗,好長時間不能下筆。玄宗以為他思考了很久,思路一定更精密了,不知不覺上前去觀看,結果蕭嵩隻把“國之瑰寶”改為“國之珍寶”,其餘一字未動。(《明皇雜錄》下)

把“瑰”字改為“珍”字,就是為了避諱蘇頲父親的名字,可見唐玄宗尊重老臣,為臣下避家諱。這是為了避諱而改文書草稿的典型例證。

2. 張舜民進表

宋朝張舜民,字芸叟,受到司馬光的賞識,稱他才氣秀異,剛直敢言,推薦他任監察禦史。不久升任吏部侍郎,後任集賢殿修撰。當時,大臣給朝廷進表很多,諸如當官到任要進《謝官表》,皇帝、皇後誕辰,公主、皇子成婚等等,都要進《賀表》。所以寫表文是大臣的基本功。深受司馬光賞識的張舜民更應該是寫表文的能手。表文中發表議論之首字多用發語詞“蓋”字,他卻用了“此”字。如他在一篇表文中寫道:“此乃伏遇皇帝陛下。”陸遊說:“今人或效之,非也。”(《老學庵筆記》卷六)陸遊是說,現在有的人想效仿他的句子寫表文,是不對的。張舜民這樣寫是有原因的。他的父親叫張蓋,為避家諱才把“蓋乃伏遇皇帝陛下”寫作“此乃伏遇皇帝陛下”。

3. 改官名為品級

宋朝建隆年間,慕容彥釗、吳廷祚都被任命為宰相。慕容彥釗的父親是慕容章,吳廷祚父親是吳璋。在同一份任命製書中,本該寫為“同為中書門下平章事”,為避諱“章”字,而寫成“同為二品”。(《齊東野語·避諱》)

二品官到底是什麼官職?因為二品的級別有多種官職,不知具體是哪種官。在公文中把官名改為品級,實在可笑。

(三)改常用語

常用語一般是約定俗成的。一旦因避諱而改變,會讓人們不習慣,難於理解。

1. 改“忠臣”為“誠臣”

唐太宗《賜蕭禹》詩:“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忠臣、奸臣等等都是舊社會的常用語,“誠臣”則很少見,令人感到生硬。陸遊解釋說:“以隋文帝父名忠,故凡忠字皆謂之誠。太宗詩雲:‘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是避隋諱耳。”(陸遊《老學庵筆記》)

2. 改“行於世”為“行於代”

唐朝的趙武蓋從小失父,隻顧遊獵,不愛讀書。後來在母親勸導鼓勵下,發奮讀書,數年以後,博通經史,還中了進士,當上侍禦史,“著《河西人物誌》有集行於代”。

“有集行於代”很費解,本為“有集行於世”,即有文集流行在社會上。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偏諱,改“世”為“代”,卻弄得很費解。所謂“偏諱”,這裏是指避諱雙名中的一個字。

3. 改“民風”為“人風”

柳宗元寫《捕蛇者說》,其目的是使“觀人風者得焉”。人風,很生硬,本應是“民風”,因避唐太宗偏諱而把“民”改為“人”。

4. 改“治道”為“理道”

《大唐新語》記載:“張玄素,貞觀初,太宗聞其名,召見訪以理道。”

“理道”,這個詞很費解,不僅現代人不明白,古代人也很難理解。其實,“理道”並非“道理”的顛倒,也非排印錯誤,而是為避唐高宗李治的名諱,改“治”為“理”的結果。治道,即治國的辦法。

5. 義士和信士

平步清說:“義士,則但出財而已。今人出財、布施,皆曰信士。宋避太宗諱,改‘義’為‘信’,今之信士即漢義士。”(《霞外麕屑》卷十六)

大意是說,義士,隻是出錢財罷了。今天出錢、施舍,都叫信士。宋朝避太宗諱,改“義”字為“信”字,今天的信士就是漢代的義士。

(四)更改成語

成語,是長期以來慣用的,簡潔、精辟的固定詞組或短句。成語是約定俗成的,被眾人認同,一旦發生改變,就會讓人費解。因為避諱而改變成語的例證,在古書中也常見。

1.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這個成語,在漢代就很流行了。班超率領三十六人到了西域鄯善國,匈奴的使者也到了。班超為了震懾鄯善,決定進攻匈奴的使者。他鼓勵大家說:“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後漢書·班超傳》)北周的將領韋佑在與東魏作戰時,韋孝寬怕這一戰吉凶難保,加以勸阻。韋佑說:“古人稱不入獸穴,不得獸子。”表示必勝的決心。(《北史·韋佑傳》)為什麼把成語“不入虎穴,不得虎子”改為“不入獸穴,不得獸子”呢?因為《北史》的作者李延壽是唐代人。李淵的祖父叫李虎,唐代人避諱“虎”字,把“虎”字寫成“獸”字。

2. 皮裏陽秋是怎麼回事

晉代人褚裒,字季野,是晉康帝的嶽父。他很有城府,在年輕時就不公開評論別人的好壞。譙國人桓彝見到他就說:“季野有皮裏陽秋。”(《晉書·褚裒傳》)《春秋》,是一部記載魯國曆史的書。褚季野雖然不公開評論別人,但對人還是有所褒貶的,因此說他是“皮裏春秋”。那麼為什麼把“皮裏春秋”寫成“皮裏陽秋”了呢?因為晉簡文帝的生母叫阿春,晉代人為了避諱“春”字,把“春”寫成“陽”,所以才有了“皮裏陽秋”這個變形的成語。

3. 畫龍不成反為狗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叫李虎,所以唐代人避諱“虎”字。東漢人孔僖與崔駰是好朋友,他們到太學去遊學,學習《春秋》。一天,因為讀到吳王夫差時的事情,孔僖放下書,感歎道:“若是,所謂畫龍不成反為狗者。”(《後漢書·孔僖傳》)這個成語本來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唐朝的太子李賢為《後漢書》作注時為避諱“虎”字而改成了“龍”,於是出現了這個成語。

(五)更改官名

官名需要穩定,讓人們知道此官的執掌範圍,何事該找何官。如果經常更改官名,必然影響辦事效率。

1. 改“民部”為“戶部”

管理全國戶口、財賦的總機構,尚書省的六部之一,在隋朝稱為“民部”,貞觀二十二年(648),唐太宗去世,唐高宗即位,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偏諱,改“民部”為“戶部”。

2. “平準令”的改變

平準令,官名,西漢武帝時設置,東漢以後,繼續設置。《後漢書·百官三》:“掌知物價,主練染,作采色。”其職是管理物價,主持印染絲綢。到了南朝宋順帝時,為避宋順帝劉準的名諱,改為“染署令”。南宋時期又恢複了原名“平準令”。

3. 改“虎賁”為“武賁”

虎賁中郎將,西漢時設置此官,統領禁兵,掌管宿衛,一直延續到隋朝。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叫李虎,“虎”字是唐朝的廟諱。因避唐朝廟諱“虎”字,把“虎賁中郎將”改為“武賁中郎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