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幾項比較
(一)南北習俗各異
南北朝時期的學者顏之推說:“江南至今不諱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篇》)顏之推原籍山東臨沂,開始時在南朝為官,任湘東王蕭繹的散騎常侍。梁朝被西魏滅亡,他逃到北齊做官,後來在周、隋兩朝為官。他精通南北風俗的異同,做學問也很嚴謹,所以,他的話是可信的。
1. 袁盎叔侄
漢朝的大臣爰盎即袁盎,字絲。在吳、楚七國叛亂以前,他被任命為吳國的相國。臨行前,他向家人告別。他的侄兒袁種說:“吳王驕日久,國多奸,今絲欲刻治,彼不上書告君,則利劍刺君矣。南方卑濕,絲能日飲,亡何,說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脫。”(《漢書·爰盎傳》)袁種勸叔叔說,吳王驕奢時間很長了,吳國有很多奸臣,現在您要嚴厲整治,他們不上書告你的狀,就用鋒利的劍刺殺您。南方低窪潮濕,您能天天喝酒,不用多久,勸說吳王不反叛朝廷罷了,這樣就能僥幸脫離險境。在這段話裏麵,有兩個“絲”字。袁種直呼他叔叔的表字。袁盎是楚地人,即今天的江蘇人。可見顏之推的話是有道理的。
2. 常林待客
三國時期,魏國的溫縣人常林,字伯槐,官至光祿大夫。“年七歲有父黨造門,問林:‘伯先在否?汝何不拜!’林曰:‘雖當下客,臨子字父,何拜之有!’於是鹹共嘉之。”(《三國誌·常林傳》)
溫縣,南臨黃河。現今的行政區劃雖屬河南省,但地理位置卻在黃河以北。常林七歲的時候,有個他父親的朋友到家門來拜訪。客人問道:“伯先在家嗎?你為何不下拜?””常林說:“雖然應當下拜客人,但是當著兒子的麵直呼父親的字,有什麼可拜的!”於是大家都很讚賞他。伯先,是常林父親的表字。當著兒子的麵直呼父親的表字,是不禮貌的。可見當地人是避諱表字的。
3. 司馬朗見客
三國時期的司馬朗,字伯達,是溫縣人。在魏國官至兗州刺史。他的父親是司馬防,字建公。“九歲,有人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三國誌·司馬朗傳》)
故事是說,司馬朗九歲的時候,有個客人稱呼他父親的表字,他說:“傲慢地對待人家的父親,就是不尊敬人家父親的人。”客人對他表示道歉。對人的表字不加避諱,就被認為是不尊敬人。
4. 馬超惹怒關、張
《山陽公載記》記載:“超因見備待之厚,與備言,常呼備字。關羽怒,請殺之。備曰:‘人窮來歸我,卿等怒,以呼我字故而殺之,何以示於天下也?’張飛曰:‘如是,當示之以禮。’明日大會,請超入,羽、飛並杖刀立直,超顧坐席不見羽、飛,見其直也,乃大驚,遂一不複呼備字。”(《三國誌·關張馬黃趙傳》注引)
大意是說,馬超因為看劉備待他很親密,在與劉備談話的時候,經常直呼劉備的字(玄德)。關羽大怒,請求殺了馬超。劉備說:“人家窮途末路,沒有辦法,來投奔我。因為直呼我的表字就殺了他,會被天下人怎麼看呢!”張飛說:“既然如此,就給他看看我們的禮儀。”第二天開大會,請馬超入場,關羽、張飛都帶刀站立值班。馬超看看坐席,沒有看見關羽、張飛,看見他們值班,大為驚訝。於是就不再直呼劉備的表字了。關羽是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人,張飛是涿郡(今河北涿縣)人,他們都是北方人。這個故事說明,北方人對於尊者,不僅避他的名,而且避他的字。
5. 胡毋輔之父子
晉朝大臣胡毋輔之,字彥國,泰山郡奉高縣人。曾任繁昌縣令、尚書郎、振威將軍、陳留太守等職。他性格嗜酒,不拘小節。他的兒子胡毋謙之,字子光,才學不及其父,可是驕傲放縱超過其父。有一天,胡毋輔之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他兒子胡毋謙之偷看到了,就嚴厲地說:“彥國年齡老了,不能這樣喝酒!”胡毋輔之不僅不生氣,還高興地笑了,喊他進來一起喝酒。(《晉書·胡毋輔之傳》)胡毋輔之父子,雖然原籍泰山郡,但已避難到了江南,尤其是胡毋謙之,幾乎在江南長大的。他不僅不避諱父親的表字,而且還直呼父親的表字。
6. 王濛照鏡子
東晉大臣王濛,字仲祖,是哀靖皇後之父。他從小放縱不羈,長大後克己勵行,事奉諸母甚謹。曾任司徒王導的掾屬,後任長山縣令、中書郎、司徒左長史等職。他善於繪畫,能寫文章,有文集五卷流傳於世。他長相漂亮,有一天,拿著鏡子照著自己,感覺很滿意,就叫著父親的表字說:“王文開生出這麼漂亮的兒子!”(《晉書·外戚傳》)他的父親王訥,字文開。王濛生活於江南,不僅不避諱父親的表字,而且還直接稱呼父親的表字。
7. 王元景兄弟避父諱
王元景兄弟,指北齊秘書監王昕,字元景。他弟弟王暉,字元龍,任官為中書舍人,兄弟齊名。他們都是河北人士。“尚書王元景兄弟,皆號名人。其父名雲字羅漢,一皆諱之。其餘不足怪也。”(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篇》)
顏之推說,尚書王昕、王暉兄弟,都號稱名人。他們父親王雲,字羅漢,他們父親的本名和表字,他們兄弟都避諱。其餘人的本名、表字都避諱,更不值得奇怪了。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禮記·郊特牲》)為了尊敬一個人的名字,在行及冠禮的時候,為他起個表字,供人稱呼。因此諱名不諱字。因為南北方人的氣質不同,有的粗獷,有的細膩,所以在是否避諱表字方麵有不同的習俗。從上述幾例看,確實如顏之推所論南方人隻避諱本名不避諱表字,北方人則不僅避諱本名,還避諱表字。可見南北的風俗是不同的。
(二)朝野寬嚴不同
朝,指在朝堂之上,野,指在民間。場合不同,對避諱的要求也不一樣。
1. 《漢書·敘傳》
東漢曆史學家班固,字孟堅,其父班彪曾撰《史記後傳》,沒有最終完成。他潛心鑽研,繼承父業,要撰著一部西漢的斷代史。被人告發,誣蔑他私改國史,被捕入獄。經其弟班超上書力辯而獲釋。後任蘭台令史,曆時二十餘年,著成了《漢書》。他在《漢書·敘傳》中說:“嗣雖修儒學,然貴老嚴之術。”嗣,是班嗣,班固的伯父。“老嚴”即老莊,漢明帝劉莊。班固為避漢明帝諱,改“莊”為“嚴”。他曾經被誣告過,又在史館(蘭台)工作,同民間百姓不一樣,所以嚴格為皇帝避諱。
2. 顧譚上疏
三國時期,吳國大臣顧譚,字子默。他年輕時與諸葛恪等為太子四友,官拜左節度、太常等職。《吳書》說:“譚初踐官府,上疏陳事,權輟食稱善以為過於徐詳。”(《三國誌·顧譚傳注引》)可見顧譚善於上奏疏陳述事情,深受孫權重視。當時,太子孫和與其弟魯王孫霸不和,孫權禁絕他們往來,鬥爭非常激烈。顧譚上疏說:“臣聞有國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異尊卑之體,使高下有差,階級踰邈,如此則骨肉之恩生,覬覦之望絕。昔賈誼陳治安之計,論諸侯之勢,以為勢重,雖親必有逆節之累,勢輕,雖疏必有保全之祚。”(《三國誌·顧譚傳》)